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新时期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7:38  新浪财经

  【3·27暴风雪】

  2005年3月27日晚19时,大庆油田遭遇了一场20多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降雪平均厚度达150多毫米。几小时内,六千多平方公里油区陷入没膝深的积雪中。雪灾造成油田电网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共有113座变电所、616条供电线路、41座联合站、219座转油站停运,20045口油井停产。一夜之间,原油减产4万多吨。

  2万多名在家休息的干部职工,自发走出家门,艰难跋涉几个小时,奔赴各自生产岗位,同当班干部职工一道投入抗灾。

  第一采油厂是油田最大的采油厂,产量约占油田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灾情发生后,4000多名干部职工连夜赶赴岗位。一矿101队89口油井停产。队长张彦林左脚脚趾骨折,正打着石膏板在家休息。但心急如焚的他顾不上伤痛,乘坐出租车赶到10多公里外的队里,拄着拐杖组织抢险。队党支部书记卢井志几次劝他回家休息,他硬是不下“火线”。就这样,全队86名干部职工经过两天两夜的奋力抢险,使停产井全面恢复生产。

  第六采油厂地处大庆油田西北部,受灾较为严重。全厂15根电线杆被折断,49处电线被拉断,57条电力线路停运。该厂连夜组织抢修。第二天早晨8时,全厂唯一一座排涝站告急:5台电机烧毁,排涝中止。若不及时抢修,雪过天晴,融化的雪水无法排除,灾情就不能得到缓解。抢险忙了一个通宵的电力维修大队大队长刘运河,又带领大队生产办主任杨庆等人赶去抢修。车行到离排涝站1000多米时,陷入积雪中无法前行。刘运河等人扛着40多公斤重的工具和电线,踩着没膝深的积雪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冰雪灌满了工靴,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经过奋战,终于使排涝站恢复供电。

  远离市区100多公里的第九采油厂敖古拉采油队,地处大庆西风口。风大雪急,茫茫旷野很快垒起了道道雪丘,车辆无法行进。值夜班的采油班长毕延臣和阎春辉、商士国三人,凌晨2点开始徒步巡井。雪深路滑,他们走了4个多小时,将全队128口油井全部巡检一遍。发现11口油井停运,并成功抢修了其中8口,另外3口油井因配电箱烧毁,需要更换。三人又步行返回队里,将3台总重达1200多公斤的配电箱装上车,赶赴井场。通往井场的道路被积雪淹没,他们就让一个人用铁锹在前面铲雪,找出大致方向,另外两个人一会儿开车,一会儿推车,开开停停,艰难地前行。又走了6公里多,苦战3个多小时,使3口油井恢复正常生产。

  电力集团供电公司第二分公司线路队的干部职工干了一个白天,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又抢修登15线1号—2号杆、6号—7号杆烧伤导线。队长王才喜嗓子喊哑了,就用手比划着指挥。党员张海涛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寒冷,从晚上6点一直干到11点,身上的衣服都结上了冰,冰又化成水,冻得他瑟瑟发抖。但他咬牙坚持,直到把最后一条烧伤导线补救完成。

  经过79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到3月31日早晨6时,油田生产全面恢复正常。 

  【地震之后……】

  2005年7月25日23时43分,大庆境内发生里氏5.1级地震。油田部分生产、生活设施遭到破坏。

  灾情就是命令!大庆油田地面井站密布,地下管网交错,如果地震造成油气泄露,损失将难以估量。油田迅速启动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各级领导奔赴受灾现场,研究部署抢险方案和恢复生产措施,组织职工维护生产、生活秩序。

  距离震中20公里左右的第六采油厂是地震重灾区,1座变电所停运,5座转油站、202口油井停产;办公楼、食堂等和941户住宅楼墙体出现裂缝。灾情发生后,厂领导班子紧急成立救灾指挥小组,按照“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对生产影响”的方针,迅速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部署,兵分三路,深入现场。一路组织恢复生产,一路负责疏散群众,一路维护厂区秩序。

  地震发生时,三矿303队党支部书记姜承志还在看电视,他感觉耳朵里“嗡”地一响,接着,客厅里的立式穿衣镜“啪”地扣在地上摔个粉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稀里哗啦落在地上。瞬间,楼区一片漆黑——停电了。他一边领着妻子往楼下跑,一边在楼道里大声喊:地震了,快下楼!跑到楼下,他顾不得照顾妻子,急速跑向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飞速赶往队里,组织抢险。

  注水队党支部书记陈凤顺老母亲已经72岁,孩子才2岁半。接到位于全矿最北端喇嘛甸油田十四号注水站救急电话后,他把老人、孩子安顿到楼下安全地带立即“打的”赶赴注水站。当时,值班工人董桂荣和王笑英,正顶着摄氏四十六、七度的含油污水,不顾个人安危,奋力关闭进口闸门。他马上冲上前与她们一起操作。原来站里1000立方米污水罐进口阀门法兰片处,被震开了一个10厘米长的口子,造成油水外泄。他与随后赶来的其他队干部和工人连夜清理污水。由于处理及时,事故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六厂电力维修大队外线队30多名职工,在地震发生后半小时内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单位,经过紧张抢修,8条线路恢复生产。当晚,全厂共出动1160人次,仅用4小时47分钟,就恢复了中转站、油水井生产。

  地震严重影响着六厂职工群众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厂、矿领导分头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受灾群众的安抚工作,并及时组织搭起应急帐篷63座、调用大客车45台、塑料布500多公斤,应急灯、灭虫剂等物品也配备到每家每户。经过30多小时妥善安置,1500多名受灾职工群众全部住进了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的办公楼、集体公寓内。

  【庆深速度】

  “庆深速度”诞生于庆深气田深井会战。

  这之前,大庆钻探人打一口4000米深井要用195天,一年最多也只能打两口深井。

  2004年初,徐家围子地区庆深深井会战打响了。这一区块地层可钻性级值高、地层硬度高、地温梯度高、地层研磨性强,钻井提速难度极大。会战大军在全面吃透该区块地质情况的前提下,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总结、完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形成了10项深井提速技术措施,逐步找到了打开深井提速大门的金钥匙,钻井速度不断刷出新纪录。2006年5月25日,钻探工程公司(原钻探集团)钻井一公司50239队仅用98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井深4170米的徐深14井,创出了中国石油钻探开发的“庆深速度”,圆了大庆人提高深井钻井速度的梦想。

  【抢运套管】

  李新民,1967年6月出生,钻探工程公司(原钻探集团)钻井二公司GW1205队海外项目部经理。油田“新时期五大标兵”之一,被命名为“铁人精神的传人”。

  2003年,李新民担任了05队第19任队长,扛起了铁人的旗帜。他始终牢记铁人“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的教诲。凡是遇到苦脏累的活,他总是第一个抢在前;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一次,在一口井加重前赶上了暴雨,雨好不容易停了,可是拉套管和石粉的车却陷进了距井场300米处。当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井上只有8名钻工,如果不能及时加重,就无法继续施工。在这关键时刻,李新民第一个跳进泥水中,泥水浸透了工鞋、湿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顾。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跳进齐腰深的泥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始抢运。一根套管,300多公斤,平时六、七个壮汉抬起来都费劲,现在在泥沼中搬运,每走一步都摇摇晃晃,稍不留神就有被套管砸伤的危险。300多米的路程,如同长途跋涉,平时三、四个小时的工作量,那一天却用了整整15个小时,当物资全部搬运到井场时,职工们一个个像泥猴似地累得瘫倒在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19 20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