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17)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刘亚章于1961年11月调到开发室,开始时生活不习惯,工作不够安心。组长钟金生发现后,就主动和他接近,在政治上,经常和他谈自己工作的体会,还把奖给自己的一本《王若飞在狱中》送给他,鼓励他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精神;在业务上,亲自和小刘编成一个互助组,手把手地教他掌握业务技术;在生活上,也是从多方面照顾体贴,处处关心他。

  “三八节”晚上大家都去过节了,钟金生留下值夜班,写完报告,又给自己钉扣子,缝了几针,猛然想起小刘的棉被早就坏了,何不趁值夜班没事给他补好。想罢,他悄悄地把小刘的棉被取来,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一边缝一边想:自己在这个革命大家庭里,处处受到党和同志们的关怀。今天给小刘补棉被,正是阶级兄弟间应尽的责任。他精心地补,细细地缝,很快补好又悄悄地给小刘送回宿舍。事后,大家以为是贺大姐补的。他想贺大姐为同志们缝补比自己多,也应受表扬,就再也没提起。

  在党的教育和钟金生的帮助下,刘亚章进步很快。在4月1日会战开始的第一天工作中,钟金生、刘亚章小组,用35分钟就计算出第一个小层方案;接着小刘又独立地完成了另一个新方案的计算,在开发方案竞赛中被评为小层计算标兵,以后一直被评为红旗手。

  故事到此也算结束了,谁知钟金生补棉被的事迹在《战报》上报道后,又引出一个“五女补棉被”的故事。

  地质指挥所实验组长、女大学毕业生沈联蒂曾认为缝缝补补是“婆婆妈妈”的事,对同志应该在思想上、生活上多帮助,因此她很少帮人缝补。团小组长凌辉和另3个女技术员虽然经常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但只以为女人干这些活比男人强,没往深里想。1962年4月26日《战报》报道了钟金生深夜补棉裤的事迹后,她们想:“钟金生是个工程师,又是个男同志,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补衣服?”她们5个人相约去访问钟金生。钟金生向她们讲述了艰苦奋斗精神要从日常小事培养,同志友爱要在生活中体现的道理,使她们很受教育。从那以后就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五妇缝补组”,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同志们缝补。

  实验室里有个小伙子叫赵德水。他的棉被已经盖了10多年,被里破了有40多个洞,怕拆了再也缝不起来,所以不敢拆洗。这件事传到了五女耳中,她们立即跑去把这床被拿来,一起动手细心地拆洗。沈联蒂用自己的肥皂小心翼翼地把破烂的被里洗得干干净净。由于被里太破,用小块补丁没法补,沈联蒂就把自己的白床单拿来裁开往上补。她们一连3个晚上才补完,星期六晚上有电影,谁也没去看,一直补到深夜。补完一看平平展展,整整17块大补丁,又结实又整洁。当她们把补好的被子送还赵德水时,小赵感动地说:“眼看要扔的东西又能用了,多亏了你们呀!”

  缝补组的五女进步都很快,沈联蒂还入了党,当上了五好红旗手。在钟金生和“五女缝补组”的影响下,研究院人人动手缝补。赵德水的棉裤坏了,就自己动手缝。凌辉看他笨手笨脚要来帮他,他说:“你们给我缝了一床被教育了我,我要慢慢学,不能总被扔在门外边!”

  这个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艰苦奋斗已蔚然成风。每年春节总要举行“缝补晚会”,大家在一起边缝补边演节目,共唱“缝补之歌”!

  【争养遗婴】

  1963年12月12日,一二0二钻井队技术员李自新的爱人胡玉兰病故,留下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不满周岁。考虑到李自新日夜在井队工作,没法照顾孩子,钻井队党委决定把孩子接到机关托儿所抚养。

  可是,12月18日,当党委派车到家属区接孩子时,一二0二队职工的家属们把车围住,不让把孩子接走。她们说:“孩子妈妈死了,我们就是她妈妈。我伴随一定把这两个孩子照管好。为什么对我们不放心?”

  1963年11月12日胡玉兰病倒后,一二0二队家属们就抢着侍候病人,为病人做饭,给孩子洗衣服、洗尿布,照顾得十分周到;队长的爱人李友英干脆把一个孩子接到家里照管。没断奶的孩子喂不下去饭,她就把自己孩子放一边,把奶喂给她;一名钻工爱人姚玉珍,自己虽有两个孩子,还是把李自新的另一个孩子接到家里。省下细粮给孩子做面条吃,买新布给孩子做棉裤。没有抱到孩子的家属就轮流着给孩子喂奶、洗尿布。1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二0二队13户家属都不分昼夜地照管过孩子。在她们的精心抚养下,两个孩子长得又白又胖。她们觉得孩子在自己身边放心,不愿意让她们被接走。

  派来接孩子的女工干事向大家耐心地解释说:“把孩子交给托儿所,是为了给你们腾出更多时间参加劳动,大搞农副生产。”来接孩子的保育员听了家属主任的介绍,深深地被一二0二队家属的友爱精神所感动。他代表机关托儿所向大家保证,一定学习一二0二队家属们的精神,把两个孩子抚养好,一二0二队家属这才同意把孩子接走。

  当家属主任把孩子交给保育员时,叮嘱说:“孩子小,刚断奶,喂的时候别喂多了……”没说完就流出泪水。在场的家属们也都哭了。

  入托后,一二0二队的家属们去看望时,两个孩子伸着胖胖的小手叫阿姨,活泼而又可爱,她们都感到很欣慰。

  【招贤榜】

  1964年9月8日清晨,油建二大队三中队的施工工地上,贴出了一张用大红纸写成的“招贤榜”。上面写着:“今有北2注水站阀组间工程,位于两个大罐之间,土方开挖基槽深2.5米,地下水位高,两面紧靠大罐基础,开挖时容易塌方,而且工作面小,加上工期紧,任务艰巨,特此招贤。”下面还写着工作量、完工日期和施工的5点要求,对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和文明施工程度都规定了具体的指标。

  红榜一贴出,三中队的4个建筑班都来抢着揭榜。4个班长争执不下,就一人抬着“招贤榜”的一个角,到中队部争任务。进了屋,中队长姬兴祥让他们把红榜放下,他们谁也不放。代理指导员周志荣便说:“红榜谁都可以揭,抢任务是大家的心愿。但首先要看群众发动得怎么样,措施是不是具体。各班先回去讨论,找几个经验多、见识广的老师傅好好研究一下,怎么拿下这个工程。谁家措施订得好,施工有保证,任务就交给谁家。”听指导员这样一说,4个班长放下红榜,立即回去组织讨论。

  下午,中队召开了招贤比武大会。会上强调着重比完成任务的措施,比群众智慧。四班班长争先发言,副班长还做了补充,紧接着架子班小王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二班40多岁的张师傅也站起来抢榜。他说:“另看我40多岁了,还不服你们小伙子。你挖14方,我能挖16方。”中队长一看发言的人劲头很足,但保证措施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不具体,就强调说:“这样争不行,要比比措施。”这时三班班长抢着说:“我们班措施有3条:一是选精兵强将上阵;二是保证工效达到200%以上;三是质量全优。”紧接着二班班长马世宽说:“这个任务很艰巨,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献计献策,具体制度出了几条。”他具体讲了他们怎样完成艰巨的土方任务,怎样解决地下水位高、工作面小的难题,怎样防止流沙和塌方、保护两个大罐不变形,而且基础、地坪也不受损害,还提出要大胆尝试用皮带运输机运泥沙,措施具体,方法得当,令人信服。二班团小组长周子燕还特意补充说:“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我们青年要打突击,土方任务保证1天干完,任务再重,拼命也要拿下来。”架子班一看二班占了优势,来了个集体请战,要求参加挖土方突击战。

  各班发完言,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决定由二班担任主攻任务,架子班抽6人参加挖土方和打混凝土突击战。四班主动提出抽出两名高级瓦工支援砌墙身,抽一名机长去开皮带运输机。晚上各班做施工前准备,进行技术交底。第二天上午就满怀信心地上阵了。由于采取“招贤榜”的形式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这项困难很大的工程不但提前竣工,还实现了质量全优,综合效率达到575%。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