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630头脑风暴实录(3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1日 18:04 新浪财经

  主持人:你们叫铁公鸡嘛。

  何育萍:真的是误伤,这个是误伤,我们员工捐款都100多万了,我是觉得伤害挺重的,如果这样说我们,首先是员工,他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这个情况的时候,他很受伤害的。

  康晓光:刚才石先生说的那个问题基本上永光说的是对的,这种情况比较少,包括何总说的,他企业捐赠是很慎重的,一般要做一些选择和一些分析和考察之后他才做出来,而且刚开始的合作都是数额比较少的,然后逐步逐步才比较大,甚至像有的。

  石述思:您这么平和的告诉我,我特欣喜。

  康晓光:大的捐方和大的公益机构的合作他是很稳定的。到一定阶段。

  徐永光:他们做了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他找美慈基金会是一个美国的机构,但是这个美慈基金会在国内又很熟悉,在国内做公益和很多机构合作,很熟悉,所以他经过了这么几个梯,梯次把捐款落实这个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何力:袁岳我想讲个观点,我们这一环节在讨论说中国的企业在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怎么样一些,管理规则,制度建设。我觉得谈到中国企业应该讲到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文化一个特点在现阶段,我觉得应该重视他,一个什么特点,就是中国是一个有伦理精神的国家,就是不同的层次的人,认识和不认识,有没有亲情,有没有朋友置疑,他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应该尊重这个现实。所以我觉得,中国公司就不大理解社区这个概念,我这个公司是在朝阳区或者是在浦东区,因为社区实际上是一个伦理的概念,实际上,因为我们也不能够强调说,一个企业的责任是无限的,不可能的,他总是由近及远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量。

  主持人:所以呢?

  何力:所以呢,在企业内部应该加强伦理关系,就是把我们的商业关系,企业内部,企业和客户之间,企业和自己的员工之间,都应该增加这种伦理关系,成为一个朋友乃至像亲人一样,如果这种伦理精神的建设提升了,我觉得他其实比那些制度,规划,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更有效。

  主持人:孙先生频频点头。是你们那已经开始搞了,还是准备搞。

  孙为民:我们这次在对外搞这个捐了之后,我们内部也搞了一个捐助。就给我们内部员工的四川地区的员工也搞了一个这种捐助。但这个数额小一点,数额比较少一点。其实在我们内部管理文化中间就比较欣赏刚才何老师讲的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我们是不搞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但是一定要倡导这种家庭式的氛围,包括对顾客,我们的理念中间,绝对不是说把顾客当做上帝,我们说要把顾客当做是自己家里的人,自己的朋友这种观点来对待。

  主持人:谢谢陈总。

  陈琦伟:刚才几位老总谈了,介绍他们企业都做的是产品,直接对着公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是公众的。(雅硕)呢,跟这三家企业有点不一样,(雅硕)的业务主要是做收购兼并的财务顾问和股权投资。这两块,所以我们的人数并不多,我们整个集团如果全部员工加在一起的话,也就是管理人员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号人,那么我们,根据现在讨论这个主题讲的话,比如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怎么开展,我们跟我们(雅硕)整个企业管理的理念把它,试图把它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的员工都是学理比较高的,基本上都是硕士,或者是甚至以上或者是国外归来的,我们觉得很重要一点,他们在为顾客服务的时候,除了就事论事完成我这个工作以外,他有一种责任心,他能够对顾客体现出一种专业精神和附加价值,平时,我们要培养员工他对社会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我们现在基本上直接的机制是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比如说我们对所有的员工,他们都知道公司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和执行机制。比如说自己员工所在的家乡地区或者是同学朋友发生重大灾难了,我们公司就可以启动援助机制直接提供援助,我们发生过我们员工的同学,在学校就学发生重大困难,当时我们就直接提供了经济援助,我们也发生了,大概到现在为止发生了大概是三起,我们直接援助了员工所在的家乡,包括这次今年年初大雪灾,我们马上就了解一下,员工中间哪些家乡在受灾地区。比如说有在湖南郴州的,有在安徽的,他们自己家乡直接受害了,我们援助直接就到位,因为我们公司并不大,我们再通过基金会,通过慈善会再转过去,我们觉得给员工的感受性也不一样。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