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金融机构如何走向世界论坛实录(8)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8:47 新浪财经

  张曦柯:我们分析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文化上面的挑战。就是文化的显著差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政治层面上的风险和障碍。第二,人才的挑战。中国的金融机构人才国际化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第三,运作机制与模式的挑战。中国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模式和国际运作比较成熟的跨国机构还有比较大的差别。第四,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海外投资上在风险预计和风险管理上比较弱。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坦白来说它的成效评价得与失还早一点,不能够完全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来简单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在媒体上也有很多报道说股价跌的就不成功,其实不能这么判断,时间还比较短,要看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也综合分析的全球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验和教训,深入的分析中国非金融行业企业相对走出去比较早的这些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时间。我觉得中国金融机构要抓住国际化的重大机遇,有效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挑战。

  张曦柯:我们也抛砖引玉,觉得有三个成功要素:第一,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着重考虑跟着客户走。刚才银联的蔡总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就到哪里,这是有相当的道理。事实上这也会影响到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化进程中目标的选择。李行长说市场选择非常重要,怎么选择目标市场?我们感觉到一开始选择你的客户或者很多客户去的市场,很多客户在海外市场有大的金融需求的地方,这可能是比较好的需求。比如说西班牙很多银行在南美就比较成功,在其他国家相对就不怎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文化相关的客户群体连接性。所以要跟着客户走。这里我个人的观点,也可能有一点争议性。我个人觉得中国银行或者中国其他金融机构走出去如果单纯是说在没有目标市场,没有客户基础,也没有本身很大内在业务的连接性,只是说简单为了增长或者简单为了获取新的市场,或者纯粹为了新的市场而走出去。我觉得这可能需要非常慎重考虑的。因为中国本身的市场非常大,中国本身的市场增长机遇也非常多。不管在中国的银行很大,你走出去获得销售额的比例占到总体的比例是很低的。如果只是为了新市场的获得,在没有客户基础上选择那些市场是得不偿失。

  张曦柯:第二,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着力于技能与技术的转移,通过走出去来推进母体自身的改革与转型。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过去几年通过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进步。但是在产品创新领域有很多新技术是可以被吸收的,同时母体自身改革的进程也是不断往前推进的。包括李行长说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的转型。我觉得以前我们通过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企业也好,中国金融机构也好,走出去可以既获得市场又获得技术。这样就对路径选择也会有所考量,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无非一个是开分支机构,一个是控股人家的金融机构,兼并控股,还有少数股东的参股,通过少数股东参股进入董事会,有互相学习渗透的过程。从现实来讲开设分支机构速度比较慢,控股在很多国家不现实,在我们技能不完备的情况下要控股,全面的接受管理人家的金融机构也未必是最好或者最有效的做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这种现实在很多市场上以少数股东的身份去参与去参股可能也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但是如果是这种做法你的获利在哪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应该通过参股的合作来把它很多的技能和技术转移到我的母体上,反过来促进我母体自身的转型,母体自身的改革。这样就不必过分重视短期的得和失,更多是中长期的技能提升。同时,这也就会要求你对参股目标有一个选择,你的参股目标就必须要选择那些对象本身愿意和你进行技能和技术的转移,他那里的人和你能够有很好的对话,有很好的沟通,而且他愿意帮助你,积极的参与你的技能和技术上的转移,那就很重要了。顺便讲一下目标的选择,可能中国一些金融机构,还有中国整体的企业走出去在目标选择上需要要有更多的增强主动性。我们很多目标是突然之间说有好的情况,很多是被动性的。这种机会主义被动性一定程度上还会存在,因为很多东西确实跟着机会走,但同时更多的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围绕自己的战略目标,怎么主动的筛选可以考虑投资和参股的对象,主动的出击。这样我觉得可能会提高走出去的效益。这是第二个建议。

  张曦柯:第三,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实应该更加的开放,更加考虑向外、向市场招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金融人才,某种角度来说机会也很好。刚才马行长提到次贷危机带来了很多机遇。机遇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定价比较低,但是这是由时机定的。我们有一些企业去年走出去的时候,觉得价格比较低,但是今年价格更低了。但是反过来说现在有一个机会,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很多银行在解雇人员,或者有一些人员在发展职业生涯上受到影响,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如何培养国际化的队伍,如果要外聘要么不聘,要聘一定要聘有一定数量,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很难有良好的运作。第二,无论你外聘多少更多还是靠内部培养。特别是国有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培训到职业生涯的训练从考核到激励,从本质上,从一个用人到培育人、激励人。你看韩国很多企业,像相对比较成功的三星,确实形成一整套的战略机制打造海外军团。这是一项可能需要很多年甚至近十年的工程,所以现在必须马上做出来,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培养出这样的队伍,但是这样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储备几十个人、一百个人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就必须要做起。

  单伟建:今天的演讲嘉宾和我们分享了很独到的见解,谢谢他们。也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