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张新民宋立新曹章武做客谈中国EMBA发展(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17:25 新浪财经

  

张新民宋立新曹章武做客谈中国EMBA发展(4)

  7月10日,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右)做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曹章武:有的学员过一段时间还会去母校学习课程。您是怎样考虑您已经毕业的学员再来学习,我们为他们准备什么样的课程呢?

  张新民:这个也是对商学院的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EMBA毕业了以后,他们马上问一个问题,我们还想学,学什么?我们实际大概在两年以前,曾经酝酿过一件事情,就是DBA工商管理博士,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应该说我们短时间内这个项目不会产生了。我想在三两年之内应该不会有这个项目。但是学习怎么办?就是实际从学位的角度来讲,如果抛开中国人的学位情结以外,实际上我们这些EMBA的学生,从他的知识层面来讲,从他的已经有的社会地位,和管理成就,这个学位本身对他的意义不是特别大。

  当然有学位当然不是坏事了。因为它代表了受教育的程度,也代表了应有的受尊敬的程度,其实学位价值还是很大的。大多数的学员不可能参与博士学位的学习,也就是不可能有新的项目的条件下,我们说学生仍然可以来学校学习。其实这个学习应该可以是互动的,一个就是不是学习的问题,他应该把他的管理实践贡献给商学院,这个应该是回馈给学校的。

  第二个是后EMBA教育,必须有后EMBA教育的更新的准备。当然有的学校已经准备了,有的质量没有达到那样好。就是EDP项目。就是把EMBA的项目系列化了,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我们说后EMBA教育,应该把原来没有的,新出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用两天到三天的形式,开设一些系列的课程,可以把他们请进来继续教育。当然这对商学院来讲是新的挑战。就是你如果是市场行为的话,你产生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必须让市场认可。

  我想能够实施这样的一种高质量的教育的,就是后EMBA教育,应该在国内还是比较少的。

  曹章武:很多商学院逐渐走向国际化,包括清华、中欧,在您看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认证的标准体系,现在国外的标准体系,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张新民:您讲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特别重大的一个问题。因此给一个判断也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面,有一种风。我也挡不住这种风。比如高水平的大学教师,你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在我们国内最好的学校里面,他的评价可能不是在中国发表论文,可能不是为中国的发展,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可能不是在学校里面做的很重要的学术报告,而是到国际所谓的一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他不再关心谁能读得懂,而是关心你到哪里去发表。这是过去高校里面出现的潮流。就是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里面,以所谓的国际潮流来衡量我们的大学是不是恰当?我们现在恐怕还得再走一段时间。

   张新民宋立新曹章武做客谈中国EMBA发展(4)

  7月10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做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财经新闻图片 

  还有国际认证一阵风。大家觉得ISO9000一开始认证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大家可以去评价。大家认为走国际认证,商学院有欧洲的认证,有美国的认证,当然英国和美国形成了两大系列。大家认为,你的高质量的商学院,应该通过国际认证,认证了就是商学院了。大概几百所国际大学,通过了美国AACSB的认证。这个认证通过的大学里面,绝大多数是美国的大学。

  这个数字本身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点,这个国际认证,所谓的国际认证,属地化,或者本地化的色彩非常浓厚。这个数字本身绝对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欧洲的学校?同样的道理,欧洲的认证,也大量的是欧洲的学校,欧洲外的学校很少。也同样说明了这个认证区域色彩非常强。

  所以谈的第一个问题,区域色彩非常强。第二个问题,众多的一个国家的大学,都纷纷通过认证了,难道这种认证就一定代表高质量吗?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绝不相信五百名的学校,比欧洲的没有入他的十几名的学校水平高,我绝对不相信。

  我们现在看到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国人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不去谈这些东西,而是反复的以加入这些东西为荣,当然应该为荣,因为他们做的确实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加入这样的潮流呢?我觉得有条件的可以加入,没有条件的不用加入。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能力加入这个里面,毕竟这种认证就是重在建设的过程,认证的过程,实际是提升你的全方位的,比如你的办学理念,让你的目标连在一起的很重要的过程,我觉得未必是认证的一种结果,让大家看到的是一种过程。

  我们的这种价值表现,我们的质量高低,是不是一定通过这种认证来表达?那是另外的事情。所以我是对这个认证谈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也强调关于国际化的问题。国际化在我们过去几年高校里面也谈得非常多了。去年就有一个记者问我,他发现美国的大学也在谈国际化。我们中国大学也在谈国际化,他说有什么区别吗?这个问题对我来讲,我就在思考有没有差别?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美国的大学,或者发达国家的所谓国际化,一个核心概念是市场;我们的国际化,一个核心概念是差距。

  就是教育的供给相对充分,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做的市场招生的行为,绝不是提高质量的行为。而我们中国的内涵是差距。就是通过国际化的进程缩小和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但是我们现在用偏了,认为国际化就是高质量,其实国际化代表往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这是我理解的国际化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在国际化的进程里面,不能失去自我。我们中国的国际化要有自己的骨气,就是不能到了迷信的程度,已经不是崇拜了,已经在商学的同行看来,对美国的商学教育,不仅仅是崇拜了,已经是迷信的程度了。

  我们说不能失去自我,如果仅仅有单向学习的能力,你永远不能得到他的尊敬,在国际化进程里面,我们应该有我们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案例是可以提供的。至少我们中国很多很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我们的一些特色的东西,完全可以在国际上去讨论,或者是借鉴的。为什么自己的东西不去学,反而用舶来品呢?这个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

  我们大量的学校是以中外合作办学,是以给外国人贴牌为荣,展示自己国际化的能力。很少有的学校为什么不向国外输出我自己的教育?我们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始办了纯英文的教育,这个办得非常好。当然本土输出也是可以的,他来让他走,同时必要的时候,我们到国外去输出我们的教育。大学到国外去,跟他合作办学,授予我们的学位,这才是我们应该想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向国外学习。

  曹章武:您理解的国际化是什么样的?

  宋立新:我觉得张院长谈了很多,就是自信。从师资力量,对案例教学也好,包括他谈的参考,要不要做认证也好,都在围绕核心词自信。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企业,从市场化、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这几年围绕这些核心词做自己的战略目标的时候,真正我们看到今天取得成功的是尊重自己的。因为他能够接受自己,所以他才知道向别人学什么,知道跟谁合作?是能够和清楚的知道自己,知己知彼的人。所以国际化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丰富的差异化补充的,标准是不断的变化的,发展是不断的完善的。我们理解的国际化,就是能够尊重自己,接受他人。这是我的体会。

  曹章武:我们中国的商学院,到底需不需要一个标准?

  张新民:谈国际化,实际上我们中国商学教育界,也已经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欧洲有欧洲的认证体系,美国有美国的认证体系,中国也要搞。从去年开始,逐渐的把认证的标准,已经在征求意见了。这个认证标准今年还在准备。明年开始,我们中国的认证就要开始了。大家对认证到底是一个基本水平的认证还是高水平的认证?还在讨论中,我们觉得这样大的商学教育市场,我们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该学的也学了,该有的也应该有了。

  曹章武:我们以前的媒体,都想在中国做一个评估体系,我们公司也曾经想过把欧洲两大评估体系引进到中国来。但由于中国的商学院之间的差异太大,我们没有标准体系衡量中国商学院。大家都觉得这个认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拿国外的标准衡量中国的商学院不实用,您认为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张新民:最基本来讲,当然也是比较全面的。其实我觉得最核心的一个东西,一个是理念,一个是质量。

  我在六月初的时候到加拿大几个大学去访问,参观过皇后大学的商学院,这个商学院应该是可以的。虽然没有多伦多那么有名,但是质量也是很高的。我很吃惊的是,它的EMBA招生并不大,他招生以后,把学生分成六个人一组,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办公室和教室,当然所有的讨论都在固定的房间里面,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打乱。老师对他的学生和就业指导,各方面的课程指导,做得非常的细致。我当时体会最深的一点,我说我们的EMBA教育和他们的差距,重要的是理念的差距。

  所谓理念的差距,就是你是办教育,还是做一个盈利的项目。这是我们觉得在EMBA教育里面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把商学院,不管什么条件,现在商学院在国内是多如牛毛了。现在这种风气看得很清楚,这是教育的投机行为。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来钱快,或者这个项目收费很高。所以你办学是不是应该尊重一些规律,第二个就是教育的理念了。一个就是师资的质量,当然既包括教学也包括研究。

  但是很多商学院教育的师资,未必是一个学者形象的人,更多的是有相当的学术基础,未必是大家,但是他一定是有相当雄厚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去实践的一些人。所以必须悟性很高的,向实践学习的一些人形成的教师队伍。所以这方面的情况,我们觉得首先是师资。然后我们强调,培养课程,质量体系,包括整个课程管理质量要求等等。甚至于包括财务分配,说财务分配怎么能跟质量体系连在一起呢?太重要了。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们很多学校的商学院和学校之间的财务分配关系,很少谈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他会谈设施,他认为这些人就是一杯饮料,学校就是吸管,吸完就可以了,这个老师是永远吸这个饮料的。这一点我讲的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种心态是比较普遍的。当然程度不一样,办得好的一定是做得好的。

  当然有了质量和保证体系以外,我们还要强调学生的素质。从我们现在的MBA教育情况来看,是采取联考的方式,国家画一条线,原来想把线画低一点,是让各个学校能把一些考分比较低,但是有管理潜质的人吸纳进来。结果发现分数一低,我把分数线以上的人都招上来,所以有的学校根本不管MBA学生的基本素质。今年画线比较高,线上人数和招生人数非常接近了。

  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加大面试的力度,把没有潜质的人刷下来。可是如果选择余地非常小,怎么保证MBA的质量?北大、清华我相信他们能做到,但是大多数学校做不到。因为什么呢?他一志愿人数比招生人数还少那怎么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