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武常岐牛文文曹章武作客新浪聊中国EMBA发展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2:09 新浪财经

  

武常岐牛文文曹章武作客新浪聊中国EMBA发展实录(4)

7月5日,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作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曹章武:我曾经参加过复旦大学EMBA的毕业典礼,他们班的同学有做律师的,有做银行的,后来他们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做得非常的好,从不同的角度,做得非常的好。我觉得我们EMBA学员,内部之间交流起来,跟其他学校的交流也是很迫切的。

  武常岐:我补充一点。几乎每个班级结束以后,他们都成立一个投资公司。这也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再一个是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有好的项目,有法律顾问,投资方面的。

  曹章武:您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和接受EMBA的项目走进了学校?您觉得学习毕业两年之后,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牛文文:我首先非常感谢包括北大光华在内的商学院。媒体人士上不起商学院,但是大部分商学院总是对我们媒体人有一点优惠,照顾,奖学金。现在很多商学院都有了媒体公益课,是对媒体记者的公益事业,我首先感谢一下。

  我说一下我学的目的。我当时是非常希望去上的,我想去干什么?我第一目的想系统的补习一下。因为我毕竟是学经济学的,但是我七年毕业以后,我已经做了十一年的新闻工作,我发现支离破碎,就是没法获得一种框架思维,就是如何来观察和分析企业。这是我最想获得的框架思维。就是商学院是怎么分析企业的,和媒体的角度不一样。

  第二个我特别想丰富一下观察企业的角度。我们过去报道企业,大家也知道了,你作为媒体人去介绍企业的时候,是一种样子,是采访和被采访的关系,即便很长时间跟踪一个企业,也是在外部。但是在商学院和一些企业家相处两年时间,基本他不把你当媒体人,你就获得了一个近距离的观察企业家的喜怒哀乐,和他真正思考商业的真实的方法。所以我就是抱着两个目的去的。

  当然还有点私心,乘机推广一把《中国企业家》杂志。我发现到商学院去是最好的推广杂志的方式。比如我是商学院的同学,一届一届的学生口口相传,我们某届的学生是在媒体里面,他们就不断的推荐杂志。我就抱着三个目的去的,我觉得我超额达到了目的。

  我上了学以后,我写东西的确是受启发,有进步,我觉得商学院的确是太好了。 曹章武:还有很多学员是奔着学位去的,不知道牛主编有没有这个目的?

  牛文文:我是最不看中学位的,我看中学位的话,就不会去上非大学的独立商学院了。

  曹章武: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在报考EMBA的心态有很多的特点,跟国外可能不一样。您对准备进入商学院的企业家有哪些建议或者是看法?

  武常岐:我们的EMBA学员,在入学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你提到的想法,我认为都存在,是交朋友,或者是学管理知识,因为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相当一部分在创业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学历不是很高。当时因为有家境的原因,有时间的原因,现在企业做起来了,确实需要提升自己。因为EMBA教育是硕士学位教育,条件允许了,我确实面临挑战,这些因素都有。

  而且特别是国内的EMBA教育,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家。实际海外北美EMBA的课程设计是为了大公司服务的。公司派他们去,是希望他们学知识,学新的技能。但是我们来讲确实是复杂的。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同学想的是一个事,但是我们作为商学院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家不是个人,一定是代表了企业来学。企业应该是追求一种永续经营,是长期的发展下去。我们自己要怎么样给EMBA的未来申请人传播一个什么信息?我认为最主要是帮助企业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一个问题。

  拿学位、学知识、交朋友,假如努力学习的话,三个方面都可以实现,就是谁轻谁重的问题。我感觉学习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学习的环境下,你自然会形成一些朋友。

  到商学院来,到EMBA来,我们主要探求怎么把企业做强,做好。因为交友的方面还有其他的很多渠道。

  曹章武:我们EMBA学员到学校主要还是为了学习。当然商业环境非常高端,我们的需求,可能给我们未来报考EMBA的企业家一个明确的方向,你来的目的主要是学习的,商业可能是其次。

  武常岐:这里有一个信息,给准备报考EMBA的企业家们一个信息。现在申请过程中间有一个笔试、面试的程序。这个主要是让大家热身一下,你现在准备上学了,到大学里去读书,你心理状态要好,从现在开始,每个月有四天课,我要读书,学习,主要是一个心态的调整,不是难大家,因为本身的定位不一样。

  曹章武:根据不同业内人员报考的需求,应该是学习第一位,然后学知识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是其次的。光华从99年开始做了一些预热的工作。社会各界包括大众,当初对EMBA这个项目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当初《经理人》杂志做了一个调查,提到EMBA有人说是腐败的温床,富豪的俱乐部等等。我想经过EMBA五年的发展,大家看到EMBA有一些变化的,牛主编从媒体的角度,您有什么样的新的认识?

  牛文文:我觉得中国社会如何看待企业家阶层,以及中国企业家阶层如何看待社会大众?这个关系折射在商学院教育上来了。并不是商学院教育本身是好是坏发生的变化。我觉得商学院早期和现在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一直希望更多的企业家来学校系统的学习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互相切磋,同时互相认识一些人。因为做企业的人很孤独。

  因为过去的中国环境里面没有企业家,你这个阶层是平地蹦出来的,你为什么天天不上班,这里跑跑那里跑跑,就有那么大的财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初有企业家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些认识。不但是中国,当年欧洲工业革命完了之后,出现了第三等级,富人等级的时候,也是有非常强大的反弹。具体到商学院,我不知道社会大众对它怎么看?好像是一群企业家,有钱人在一起,互相交朋友,做生意,吃喝玩乐,可能很多人觉得集中成为了一个和大众不一样的俱乐部。他们在一边,我们在一边的感觉,好像强化了这种感觉。

  我觉得这种认识主要是社会因素。我认为商学院是中国最健康的一个企业家聚集的一个场所。来学习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我觉得想上进,想守法经营,想做长久。这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必然是最健康的群体,最健康的场所。至于说大众如何看待商学院,如何看待上商学院的企业家,我觉得这里边可能也有一个未来的变化过程。也需要大家每个角色分担一些推进的工作。

  商学院可以更多的开放,向国民教育,向国民大众,让大家看一看,到底在干什么啊?你想想一个成年人,如果坚持下来两年的学习,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是很有体会的。一个月要上四天,是从早上到晚上,从九点到九点。你试试看,一个人坐四天,我记得当年刚开始的时候,头几个月没有坐功,就体力上撑不住。不管是干部还是什么人,你来试试看,在高强度的知识和体系的培训下,上课都是答问的。

  一个成人脱产去商学院去接受高强度的学习,我觉得是拓展的概念在里头。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有这种机会去拓展一把,我觉得商学院是励志的学校,是健康的场所。大家都应该去看一看。

  曹章武:我觉得媒体是有责任的。

  牛文文:对媒体来讲,应该更多的关注在商学院的企业家,他在思维上的一些启发,在商业上的一些进步,在社会责任上的一些担待,我觉得这方面应该有很多的案例。EMBA是一个热门的人群,人人关注他们,很多媒体参与到商学院的报道里面去了,我相信大家的心态和立场就不一样。有人希望报道他们的吃喝玩乐,有人希望报道同学的交往,有人希望报道他们商学院不成熟的一面,有人希望报道他们的高收费,就是大家的出发点和立场不一样。但是更多的媒体,我们作为商业媒体,我们是真真正正把商学院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环来看待。所以我们整体觉得商学院是积极的有益的。

  曹章武:我们五洲在线也是积极关注媒体的发展,给商学院一个正确的报道,不是说怎么挖负面的新闻,怎么去炒作,我觉得都是对中国商学院的误解。

  牛文文:根据我的体会。如果统计一下接受过商业教育的企业和企业家,和没有接受商业教育的企业和企业家,他的行为方式,他的商业进步,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差异,我相信一定是有差异的。每个商学院毕业班一定是做慈善事业的。每次上课,只要到外地去,就会捐款。总体来讲,在商学院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传输,好多在商学院,大家知道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我特别讲一下李嘉诚先生,他作为华人大企业家,他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上讲过一段话,他的主题是强者的有为。他说什么叫强者?强者不是成就多大,强者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和品质是对弱者的关注。你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真正关注过弱者?是不是你的发展对弱势群体有好处?我觉得那个讲话在我们杂志上发过。我觉得也是对这个人群的提醒,你来商学院是强者越强,当你毕业的时候,你应该回到关心弱者。

  曹章武:武院长应该有更多的愿望,包括对媒体的,希望媒体给一个什么公正的看法,一个公正的报道,牛主编也是第一位代表媒体的嘉宾,您对媒体有什么样的要求?

  武常岐:刚才的定位很清楚。因为现在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一个看法,并不是单是对EMBA的看法。EMBA是一个学位教育,特别是大学里头教育成分更明显。所以大家知道,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是很不一样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素质,包括行为举止、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你在大学,或者是商学院,你感到很大的改善是什么,就是使自己知道,在知识面前,在更加大的事业面前,自己是渺小的。因为你在一个企业里面,特别是早期的成功的企业家,他会自大。受过教育的人会发现,天外有天。我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知识不足。这样行为就会谦恭,变得有社会责任,变得会思考。实际我们一批受过好的教育的一批好的企业家,这提升了中国整个企业家的素质。

  因为在EMBA的课堂里面,我们的教学相长。老师的作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特别是EMBA教学。大家的案例讨论,思想的碰撞。比如讲到现在渠道中间有一些安排,实际细节的东西,学员的实践经验比较多。商学院的教授在学术上也研究企业,对整体的企业的行为,理论化是很高的。但是现在讲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而且创新的模式,往往是在企业率先把它做起来的。我们学员反映到课堂里,比方互联网,首先技术上出新突破,然后应用性很强,信息技术都是反映到课堂里面。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去管理,怎么样去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研究的课题的挑战。比如我们上海班的学员卢伟光,他掌握了巴西50%的木材地板。这些案例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的。

  牛文文:我亲身听到的,一个企业家跟一个院长两人聊天。两个人都是好朋友。一个说你不行,你得回炉,另外一个说,你去做生意试试看,咱俩比赛,我两分钟就把你骗死了。你一天生意也没做过,你一天企业也没做过,你还教我。那个院长就说你该学习了。他们两个是好朋友,互相逗,实际这个问题是,作为实践者的学生,和作为理论总结者的教授,他们的冲突太多了。

  但是你想想,你那些问题,你有再强的商业实践,你怎么会想起来给别人,就是说你怎么有表达的欲望呢?你只有在老师和教授面前才有表达的欲望。如果没有这种气氛,你连想都想不到也许那是一个问题,也许是你独创的比老师高明的一个问题。

  有时候我觉得商学院真是场景的教育,凡是挑战教授的学员,往往收获是最大的。好多学员入学时瞧不起教授,你是没碰到真正强的教授,你是没碰到真正强的学员,当你挑战教授的时候,旁边的学员一定笑你段位太低,所以商学院教学相长真是很好的东西。很多学员毕业的时候,才觉得这个教授这么深。

  我多讲几句,

中航油发生的案子我们有五个学员在里面。我们班上有个学员要做善后小组的组长。那个时候是黄鸣教授,他刚回来,讲这个东西,全是美国的案例,下面的学生已经知道发生了这件事了,他不知道,这个教授有点发蒙,但是最后这个教授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现场就给出解决办法了。他被聘为中航油处理事件的顾问,帮了很大的忙。

  他讲的是理论全是公式我们听不懂,但是他了解了事情以后,就解决了这个事情。

  武常岐:刚才提到的商学院的院长和学员的对话我非常理解。他对商学院有一点误解。北大光华有一百多位老师,我们不希望每一位老师是一个全面的,而你管理企业是非常全面的。全面的在商学院是没有位置的,我们需要专注的一位专家。比如在光华,你到这来是一百多个专家,你要哪方面的专家,都可以排出来。

  我为什么刚开始提到达能和娃哈哈,假设现在看,不会有这种安排。倒回来十年了,我当初为什么做这个事情?这个代价太大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