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武常岐牛文文曹章武作客新浪聊中国EMBA发展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2:09 新浪财经

  

武常岐牛文文曹章武作客新浪聊中国EMBA发展实录

  7月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常岐(中)、《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左)携手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右)作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EMBA项目,虽然在中国已经历五年风雨,但是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7月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常岐、《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携手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作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就当以下诸多热点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以下为聊天完整实录。

  曹章武:各位网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中国EMBA从2002年正式开办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这五年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我们各个商学院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也是通过我们原来的管理学科,衍生出来了一个高端的项目,针对我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开设的课程。中国的EMBA比国外的晚一些,我们在五年当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对于国外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商学院来讲,我们还有一些相应的差距。由五洲在线联合《经济观察报》社,我们共同策划了一个中国EMBA发展五周年的系列访谈活动,我们在今年的十月份再把各位嘉宾邀请过来召开中国EMBA发展五周年的高峰论坛。我们将把系列访谈中发现的一些新的问题,总结的一些非常好的经验,包括把我们的一些社会大众,还有企业家,给我们商学院对业内的发展做一些评价和总结,最后进行一些相应的讨论。到时候我相信,我们商学院通过我们EMBA五周年的总结,我们更好的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通过EMBA五周年的总结,通过和国外商学院的比较,我们将会找到符合中国EMBA发展的道路。

  今天我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武常岐教授,另外一位是《中国企业家》的主编牛文文。

  今天和我们各位关心EMBA发展的媒体朋友,还有关心这个项目发展的广大网友有一个更好的交流。我们五洲在线通过六年的发展,一直围绕管理教育的发展,做市场的研究、定位和分析,帮助商学院做好媒体的传播工作。我们也是中国EMBA发展的参与者,甚至是执行者。我们首先是研究好中国EMBA发展的市场,寻找相应的差距,总结经验。我们提出更好的符合中国EMBA发展的媒体传播方式。

  我们这次活动也是根据六年积累的经验,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话题。首先我们进行一个提问的环节。有请武院长进行回答。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国内EMBA教育的第一个试点高校,在EMBA刚刚进入中国的茫然时期,光华是怎样来面对的?您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我们当初是准备了哪些方面的资源和优势?

  武常岐:各位网友好,各位EMBA的同学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纪念EMBA在中国正式进行五周年的访谈活动。

  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讨论EMBA教育在中国的产生,我们也想看看更加大的背景。这里我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件。

  昨天我参加一个讨论会,娃哈哈和央视对话。这是一个96年的一个情况。我们都知道,我们的EMBA教育正式开始是2002年,但实际上在1999年的时候,北大光华就首先进行了试点。到2002年,就是我们教育部正式批准EMBA教育。前面的三年,这个时间点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我们96年的时候,中国当时的宏观调控已经接近了尾声,这时候市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面临很多的挑战,有高速发展的挑战,还有全球化的挑战。因为北大有一个传统,就感觉到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有新的知识,需要有新的技能,这时候我们就在当时的情况,率先试办了EMBA课程。这样做实际对EMBA在中国的发展推动很大的。经过三年的摸索的经验,在2002年的时候,教育部正式推出了EMBA的管理教育。

  另外一个,我们可以这样想,97年是香港回归。99年北大光华开始EMBA试办。2001年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实际大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当时是

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的政治家,中国的企业,需要武装自己,来面对全球化,面对机制体制的挑战。所以光华EMBA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当然光华早期试办的时候困难也是很多的。首先就是概念很陌生。我们刚开始办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EMBA是什么概念?当时有一个非常的条件是在97年,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在香港办了EMBA。当时我们就开始把这个理念引入国内,当时北大光华的领导非常的支持,就把这个事情办起来了。

  以上说的是当时大的环境,还有小的环境。北大也是希望光华在99年的时候有一个大的突破。试办EMBA实际本身也是对光华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时候也是商学院的一个转折。

  曹章武:在五年之前,EMBA这个项目对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什么它的课程设计要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上课,到底为我们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因为MBA是全日制的,是系统的学习管理的知识,当时EMBA对我们所有人都是陌生的,牛主编您作为媒体的资深人士,当时EMBA的概念出来以后,您是怎么理解的?当然您也参与过EMBA的学习,您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选择这个项目的?

  牛文文: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五洲在线和北大光华一起来做这个访谈。我是商学院和EMBA教育的受益者。我非常感谢EMBA这个项目的推动者,给大家提供这个机会。

  我本人是学经济学的。按理说可能对这方面有点概念,有点熟悉,但是惭愧的很,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尤其过去的国民教育体系,实际对于商业管理,尤其是工商管理是非常的薄弱的。我学了七年,基本没有学到任何企业的案例,基本没有学到企业史方面的东西,也没有讲到任何战略。我感到七年教育,对商业还是只知皮毛。

  199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EMBA,可以把学习和实际联系起来。当时我编发了一篇稿子,我记得很清楚,是中化的一个老总,举了一个数字,说为什么他们到学校去学习。我说真有这样的项目吗?真的可以去学习真实的案例吗?

  我觉得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有两个背景。一个是中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让这些企业的实践者有了强烈的学习的需求和欲望。不要说学经济学的了,我所认识的很多企业家,几乎都不是学经济学的,甚至不是学管理学的。很多都是从文、史、哲过来的。更多的企业家实际上都还没有接触过正规的教育。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我觉得印象中最早在中国做类似商学院培训的是跨国公司。我记得有摩托罗拉大学,有爱立信学院。他们接受系统的商学培训,以取得对全球战略的理解。我记得摩托罗拉大学非常有名,很多高校的教授都去讲课。后来好像也向外面去培训学员,他们把本土公司的同行也全部的培训了一个遍,当然这是一个公关了,导致后来的在爱立信工作的全部是同学了。我认为这个EMBA教育从学员上讲一开始是跨国公司有需求,从教学上是一个异类,是大学里一个分出的教育项目。而且这个概念是由海归的教授引进的。

  武常岐:EMBA更准确的说是国际化的管理教育。因为中国的整体来讲,管理教育比较落后。因为它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些企业才有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机会。国外都是北美管理教育的规范形成的。所以这些海归把这个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嫁接到中国的土壤上了。

  实际上开始最早的,我了解是美国纽约大学曾经在国内办过一个,96年还是95年,不成功。因为没有和中国的土壤结合起来。

  牛文文:必须有跨国公司很多的本土雇员,有这个需求。

  曹章武:当时EMBA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起来,大家非常的陌生。

  牛文文:其实不仅北大,推广这个EMBA的文化,让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大家都起了一个作用。今天大家觉得EMBA是很正常的职业教育,当初觉得是什么啊?

  曹章武:我觉得特别是中国本土的家族企业,应该上这个管理的课程。慢慢的企业的发展,都是随着中国大好的经济形势发展起来的,并不一定是企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