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会议实录(8)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1日 11:36  中国网

  2010-04-21 11:02:08

  石杰:

  四是众所周知的融资平台风险。目前,从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来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都非常关注,监管部门多次提出关注平台风险,并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近期财政部门也正在牵头制定规范性文件,要求对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完善税务管理体制建立地方负债风险管理指标等措施,强化债务管理。我们觉得,随着规范政府平台的政策思路的逐步明确,传统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不断上升,而各家商业银行目前现有存量的政府融资类平台的贷款也面临着一种风险的考验和检验。

  综上四个因素,我们觉得,现实的商业银行确确实实面临着信贷资产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就需要我们目前要做好这样三项工作:

  2010-04-21 11:03:30

  石杰:

  第一,针对这种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一定要做好相关行业的信贷风险的压力测试,就是说应该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变化,针对流动性冲击,做好情景压力测试和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第二,要围绕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监管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一定要有一系列加强风险管理的具体政策。

  第三,要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新型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我们觉得,从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颇丰,我们觉得,面临当前这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风险的管控工作,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谢谢。

  2010-04-21 11:04:53

  主持人 王宪磊:

  石总点评信息量很大,给我们很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最后一位点评专家,推出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刘克崮行长给我们点评。

  2010-04-21 11:05:44

  刘克崮: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三位主发言人讲得都很好,已经讲了四位点评人,意见也非常精彩,我做一点简要的点评。王军同志代表国经中心发布的国经指数的分析,我认为是比较系统的,在数据的应用上比较规范,希望国经中心在此方向上继续前进,把国经指数的分析、测算、评估、预测几个方面都能够继续提高,成为一个日趋成熟、能够在中国和国际经济分析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指数,成为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分析中一个比较站得住的品牌,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希望大家也关心支持。

  2010-04-21 11:06:44

  刘克崮:

  第二,永军同志关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分析,我认为针对性是很强的,对彼得森的一些分析也做了比较全面、深入地剖析,两个点是比较好的。一是态度是科学的,从多角度、多因素来评估,而不应该只是一个,当然我没有系统地去看彼得森的分析,它是否只是评价了这么一个因素,我不了解,它如果只做了一个因素,我认为是欠缺的,但是我认为,它这种国际的咨询机构和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是说这一件事。但是永军是从多角度、多因素分析,我觉得这个态度是科学的。二是实证,特别是他提出新的分析方法,他在说明的时候,做了几个方面的实证的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的态度。经济的理论是模糊的理论,经济理论很难通过一种纯逻辑的推导去说明它的对错,而要靠在实际中,靠经济实际运转来对照、比照,来校对。所以,他的实证的方法是很好的、很可取的。他第二个重要的贡献,我不知道是不是你第一次提出,如果你是,你是重要贡献,如果是第二个、第三个,是较重要贡献,你还是把它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化了,而且能够对彼得森有些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分析路子,我觉得在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中,出现这么一个角度和方向,是很可喜的。

  2010-04-21 11:10:17

  刘克崮:

  第三,我支持一下宗良同志的分析,就是永军在目标的对策上弱了一些,因为他的目标并不是停留在汇率问题上,他的目标说的是你经常项目顺差过大,你没有答他的目标。我们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否大?是否长时期的大?是否应该降?是否应该均衡?逆差我没有统计,长时间的大顺差是中国的特征,我没有统计这是多长时间以来的逆差。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但是我不认为它是完全的经济自发的行为,但是这个信号是好的。永军同志对彼得森提出的总目标没有回答,我个人认为,大国的,较大周期之间的指导目标,应该是国际收支较为均衡。我们不排除中国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保持一个时期一定的顺差,但是我不认为应该保持这么长时间,我也不认为顺差如此之大。

  我不多说了,我们的结果,大顺差上哪儿去了?我们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我们把实物的消耗留给自己,把劳动力的消耗留下,把污染留下,然后我们把大量的实物产品送出去,让别人享受,我们获得了一个符号,一个顺差的符号,一个外汇储备的符号。符号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符号只在经济运行的风险中起一个稳定的作用,我们备用来防止不稳定,这个符号过大没有实质意义。我们把大量的实物送出去,以美国人为代表的一批人在享受,而且他还钱不够,没有那么多资本来享受,然后他就借钱,然后我们就把钱借给他。我们给了他实物,然后我们又借给他钱消耗那个实物,人家是房子、吃穿用,我们的房子呢?“两会”对房子的意见,民怨极高,我们为什么不把房子多盖点呢?我们为什么不把那个符号变成中国的老百姓的房子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认为,长期的过大的顺差是不必要的。

  2010-04-21 11:15:04

  刘克崮:

  他说你顺差过高,我说你理由不充分,虽然没有说顺差高,但是说理由不充分,也是暗含着你承认自己的顺差高了,要不你去辩驳什么啊,你去批什么啊,你去批他理由是消除他的目标,但是我们要正面地答目标,我们的顺差,我认为高了,长了,怎么办?人家说你把汇率升上去,把顺差降下来。我们说我不能升,那你并不能说我不降,我们要说要降,怎么降,不能用汇率或者汇率小用,我赞成宗良的小幅持续,要升。

  小幅持续,第一是方向,第二减少对现实经济的振动。所以,两句话,第一,确定不要用那么大的顺差,第二要降下来。但是采用的方法不能只是汇率,汇率是一个角度、一个因素。动,怎么动?升,小幅持续,灵活。主要方式的答案在哪儿?我们没有答,我也没有全面的研究,我认为应该有若干的方式降下来。我今天主说一项,就是适度地适时地调低出口汇率,我们去年拉动经济防止经济过渡下滑、保增长一个重要措施,力度相当大。我认为我们在出口退税的问题上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维持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是国际惯例,错了。国际惯例说可以,没有说必须。我在十几年前发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的退税是适度退税的方面,我们的税制结构不一样,美国人的税制结构是直接税为主,他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源于企业和个人收入所得的社保税,这三项占他财政收入90%多,中国的流转税,对商品销售额征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占70%,我们退的是这个流转税,他退的很少或者不退,因为他的产品税在总收入中大概只占3%、4%,我们的流转税占财政收入的70%,所以我们大量的退税,这在财政结构的基础上是不必要的。

  第二,我们实际退了,退到什么度要把握,不能退到众多国家来对中国商品征反倾销税。我们现在受到反倾销措施制裁的国家里,中国是第一,你不要当第一嘛,当第二、第三,就是适度。老当第一干吗?你顺差第一,税第一,人家价格出去第一低,我们有一些伙伴,伙伴上去了,我们在第二、第三多好啊,枪打出头鸟,招那么多议论干什么?没必要嘛。所以,适度退税,把出口退税率下调,让顺差下来一点,就减少人家的攻击力度。所以在应对措施,永军下次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2010-04-21 11:20:40

  刘克崮:

  老郑的分析十分全面,十分系统,十分专业,我就不展开了,表扬老朋友的话就少说,既然是点评,维持国经中心的品牌,不要说一面的话。我觉得老郑最开始那个点的概括上,值得商榷。他出了一个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非常好的局面,我觉得值得商榷。高增长,您是正面评价,我认为不必正面评价。我们看了王军那个图,那个GDP小幅波动,历史上都是中幅波动,其实历史上中国的波动是大波动了,2009年下去了,然后2010年突然上去了,历史上绝无此途径,过陡,背后是过大力度的措施,这会有什么结果?就是正向作用超量,负向作用过大,成本过高,我们靠投资,有多少项目,长期信贷项目,一个项目要有若干年的准备,越大的项目,准备期越大,可行性论证,论好了、决定了,资金的筹措,开工前的准备,开工后的保质,有一定的周期,怎么可能那么多项目都上来了,项目都上来了,必然有一些项目准备不足,甚至个别的根本就没有项目,然后报数、拿钱,这是极个别的。过陡就会有重复投资,过陡就有多度复制。所以不一定评价我们现在是高增长,说它的态势就可以了。

  再就是高效益,我觉得高效益的评估绝不能是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个半年,高效益一定要有若干年,形成一个稳定的态势,我们才能说经济是高效益。谢谢大家!

  2010-04-21 11:25:58

  主持人 王宪磊:

  谢谢刘行长的点评,刘行长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管理工作,他除了实践经验除外,理论功底也非常深厚,我们再次感谢。下面进行第三个阶段,自由提问和互动阶段,请在座的领导、会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和郑主任、王军同志和永军同志进行商榷和互动,现在请大家进行提问。

  点评专家提出来,请三位专家对五位专家的点评回应一下,看看点评得是否准确,认可不认可。

  2010-04-21 11:29:10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