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会议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1日 11:36  中国网

  张永军:

  从中国目前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经常项目顺差受到的影响因素当然非常多,这里面有国际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国际分工的原因。比如说现在我们对周边的日本、韩国,包括我们国家的台湾省这样的经济体,我们是逆差,但是他们过去对美国的这些顺差转到我们这边来了。另外跟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我们在这个阶段可能储蓄率比较高,也可能造成顺差比较大,另外跟我们的要素结构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的劳动力比较充裕,我们适合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造成我们比较大顺差的原因。这里面还有产业结构的原因。前不久人民大学一个课题曾经分析过欧洲和美国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两方面的差异能看得出来,这些国家出现逆差是必然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无论是美国的还是其他研究机构的,他们把顺差作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理由,我觉得不是很充分。

  2010-04-21 09:43:59

  张永军:

  二、彼得森研究所均衡汇率模型内容、影响和问题

  彼得森的模型传播范围比较广,而且影响比较大,这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威廉姆森、克莱,还有原来的勃尔德斯坦等这些经济学家,包括他们所长弗克森,还有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拉迪,他们经常到美国参政两院作证,对美国对外政策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通过模型计算,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再加上这样的数字被美国的议员引用,被诺贝尔得主克鲁格德曼引用,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就很大,给我们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还引用了其他一些智库的结论。彼得森研究所的报告份量比较重,引用的次数比较多,对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这里面,彼得森研究所的模型最基本的一个思想,是通过有效汇率的变动,再加上汇率变动之后影响到出口产品双方贸易价格的变动,进而造成了一个国家如果汇率升值的话,出口会发生变动,汇率变动通过价格传导出口,有一个弹性,会造成经常项目差额有一个变动,占GDP的比重有一个变化。因此,他们认为,通过汇率的调整,在他们的模型里,就是通过汇率的调整,来达到各国所谓内外的同时均衡,他们经常项目的差额占GDP的比重在负的3%和正的3%之间。当然,其实美国这种选择,它也知道它的这种设定不是很合理,有的很难实现,比如说在设定负的3%到正的3%的范围的时候,石油输出国就要求他有顺差,因为他们对美国是大量的石油出口,这时候要求逆差,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出口价格弹性就是根据出口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认为汇率的变动完全传到价格上,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2010-04-21 09:45:30

  张永军:

  模型的五大问题:

  问题一:将经常项目账户均衡作为汇率调整的唯一目标。

  问题二:各国经常账户均衡目标设置缺乏依据。

  问题三:出口价格弹性仅考虑汇率因素,没有考虑国内生产成本、产品竞争力等因素。

  问题四:存在汇率变动只影响出口额,不影响进口额的不合理假设。

  问题五:出口价格弹性取值程式化、简单化,仅与出口比例有关。

  这样比较粗糙地估计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结果,竟然都被美国的国会议员甚至像诺贝尔奖得主这样大牌的经济学家引用,向人民币汇率施压,是非常缺乏经济分析基础的。

  2010-04-21 09:49:07

  张永军:

  三、汇率要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汇率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它是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最为重要的纽带,而且它能引导国内外资源的配置,因为汇率本身是货币的比例,是影响价格的,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最基本的手段。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也包括西方的一些教材,比如说克鲁格曼自己编的《国际经济学》里面就提到一国的发展水平和一国的价格水平之间,是有非常密切联系的,但是现在克鲁格曼为了攻击人民币的问题,把这个抛到了一边,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像我们用人均GDP反映的话,各国的汇率实际上有一个逐步向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汇率水平接近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比较低的国家,一般设定的汇率或者市场汇率水平,是合理的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汇率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随着人均水平的提高,逐渐接近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汇率水平。这里我们用了E就是汇率,P就是购买力评价,我们看到随着人民币水平的提高,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截面的数据。我们根据IMF的数据,大概有将近180个国家,所有国家的EP比例和汇率法算出来的美元额,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有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关系。在这个图上看到,我们中国跟这种经验关系,这种趋势比较是非常靠近的,我们也把这个作为重要依据说明人民币没有被明显低估。

  2010-04-21 09:49:53

  张永军:

  当然,这个数据是根据汇率法算出来的人均GDP美元额有关系,如果汇率被低估的话,可能在估算人均GDP时也会造成偏差,我们根据购买力平价法,这样的经验规律还是非常好,而且还是存在的。

  刚才我们看的都是截面数据,看一个时间序列的数据,在这里我们选了一个韩国的情况,韩国从七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是韩国经济起飞的阶段,经济发展比较快,因为有的国家经济一直不发展,不适合作为比较好的样本。但是韩国、日本这种情况比较好,韩国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沿着一个趋势线在波动上升,而且能看到前面两次比较高的偏离趋势线的水平,一个是1980年,一个是1996、1997年,1980年的时候,韩国出现一次经济衰退,1997年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这种情况都说明,汇率的升值如果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容易出现问题。

  2010-04-21 09:52:30

  张永军:

  我们不光是看了刚才截面数据,把韩国作为时间序列的样本展示出来,还可以看到,在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出现危机前,当时的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所确定的汇率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到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这个上升的过程一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话,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出现了经济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这种情况。最近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像希腊的危机,从1999年进入欧元区之后,它的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比例快速上升,九十年代末,欧洲国家发达国家的英国,1992年的英磅危机,包括1990年前后的北欧三国的金融危机,都能看得出来,当时汇率过度升值之后,造成了国内经济出现了衰退。

  2010-04-21 09:54:13

  张永军:

  四、日本、德国汇率较快升值的经验与教训

  八十年代中后期,广场协议之后,西方几个国家对美元升值的一些情况,其中也有一些教训。当时除了日元升值之外,马克升值和日元基本相同,比如说到1990年前后,马克升值幅度甚至超过了日元升值幅度。我们在这里做比较,一个是汇率升值造成的影响,另外也是从中看不同国家应对本币升值的时候,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差异造成经济发展之中的差异比较明显。这个图主要是讲这几个国家当时汇率的一个变化,我们把月度值变成季度值,1985年的一季度我们能看得出来,当时升值幅度都比较大。由于货币升值之后,再加上当时这些国家担心货币升值之后对各自的经济有影响,还实行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当时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当然这种程度不是很一样。

  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比如说我们重点要比较的是日本和德国,粉红线是日本,黄色线是德国,我们能看到股市的变化,日本当时的上涨幅度要比德国上涨幅度大。在这里有一个图,找不到比较好的数据,但是我们也有比较,我们能看到更重要的差别是当时日本和德国的房地产价格,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

  2010-04-21 09:55:23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