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企集体逃离中国背后:老板多为农村暴发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10:5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港企、台企、韩企,中国经济领域风云一时的企业,是“半夜逃离”还是在“拐点”徘徊? 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问题上,是将成为“先驱”还是“先烈”? 本版从今日起刊发专题报道,从调查国内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地区入手,剖析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仅仅去年一年,就有87家韩国企业未经清算离开了山东,官方说法叫做“非正常撤资”,媒体命之为“半夜逃跑”。事实上,过去5年里,“半夜逃跑”一直在上演,2003年有21家,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只不过,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87家,让相关人士吃了一惊,乃至韩国政府派出调查组来中国调查。 “半夜逃离”是怎样发生的?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实?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如何应对“半夜逃离”?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在韩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山东青岛展开了调查。 本报记者 窦丰昌 3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青岛北部的城阳区采访,城阳是韩国企业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青岛4000家韩资企业当中,有半数以上落户城阳区以及毗邻的李沧区。 村支书至今心有余悸 在城阳区国城路204号,记者找到了“高博箱包有限公司”的厂址,公司铭牌已经脱落殆尽,只有仔细辨认才能看出公司名字。这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的韩国公司,高峰时雇用工人320余人,去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老板卷款走人。 “高博”此处的厂房是租用的,产权所有者是城阳区小北曲村。记者以租用厂房的名义联系到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纪胜师后,纪书记首先问租用厂房做什么,如果还是箱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给的租金再高也不会租。 几个月过去了,纪书记还没有从“高博”逃离的阴影中走出来。据悉,“高博”是两年前开始租用小北曲的厂房的,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年租金100多万元,签了10年合同,但仅仅两年就“半夜逃跑”了。 “高博”逃跑之后,几百名员工的工资还没有发,无奈之下,小北曲村垫付了100多万元的遣散费。 有了这般惨痛的教训,纪书记再找租客的时候谨慎了很多,基本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排除在外,哪怕便宜点,也想租给规模大信誉好的创新性企业。 韩国高管“集体大逃亡” “高博”只是韩企出逃群体中规模比较小的一个,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是位于烟台的世刚纤维,今年1月12日,该公司10余名韩国管理人员上演了“半夜集体大逃亡”,创造了职工人数最多的半夜“外逃”韩企纪录。 世刚纤维2001年年初进入中国,是一家综合性纤维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缝纫、印染和纤维加工,在烟台有3家生产工厂,有员工3000余人。 直到去年12月,世刚纤维还向工人正常发放工资,生产还正常进行。后来,由于经营困难,世刚纤维开始进行内部调整。据介绍,1月11日,有债主冲入世刚纤维逼债,10余名韩国管理人员认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于12日从烟台乘飞机逃走。 据世刚纤维的韩国外包企业介绍,世刚纤维拖欠当地外包企业人民币3000万元,还欠下银行1500万元贷款。 3月12日,就在本报记者在青岛采访期间,韩国驻青岛总领馆的姜亨植领事又一次从青岛赶往烟台,处理世刚纤维的善后事宜。 5年期间206家韩企逃离 据韩国驻青岛总领馆给本报提供的数字,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擅自撤退”事件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3年之前没有出现过逃离现象。当年发生了21起逃离,此后开始逐年增加,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但是,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87家,同比增长1倍有余。 分析显示,“擅自撤退”的韩国企业多为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首饰生产厂家最多,为63家,其余依次是服装厂33家、皮革厂28家、箱包厂14家、制鞋厂13家。 据山东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来逃逸的206家韩资企业涉及员工2.6万人,拖欠职工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而烟台去年逃逸的三家韩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370万元,各项债务3000万元人民币。 那么,这么多韩企为什么选择“外逃”而不是走正常的关闭破产程序呢?据记者了解,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则他们认为中国的清算法律复杂,程序慢;二是有些企业想借此逃避银行贷款和人工工资。 高密度的“半夜逃离”引起了韩国方面的高度重视,韩国产业资源部于1月28日至2月1日,分别向青岛、上海和广州派遣调查团,就韩企连夜逃跑现象进行现场调查。 相关报道: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