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增长驱动因素和近期走势实证分析(6)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11:19 新浪财经
3、深入理解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拓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打通政策传导的渠道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份额最大、影响最大的微观主体。信贷渠道依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的行为是否合意,关系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是否通畅,政策效果是否理想。因此,应当关注和研究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避免出台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产生“逆向选择”,反而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如果加息导致利差明显缩小,反而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出于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的考虑而加快贷款投放。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的建议是,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保持利差的相对稳定。特别是在信贷总量被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为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更应当保持利差的相对稳定。 由于从贷款供给的角度看,资本较为充足是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压力和动力增强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疏”、“堵”结合,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给商业银行创造更多的资本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避免因为盈利渠道单一而使其经营行为背离宏观调控的要求。 4、关注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传导和效果的影响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融资占全社会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将逐步降低,贷款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乘数关系将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有所减弱。再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发生变化,考虑到充足的资本是导致信贷投放加速的重要推动力,应适当加强对商业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规模和节奏的调控力度。 5、合理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避免使政策调控的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从中长期看,无论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然而,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刚刚起步、银行盈利渠道依然较为单一、仍以利差收入为主,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的内部机制和经营效率与外资银行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应注意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避免由于市场化进程过快,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差收窄,反而进一步刺激信贷投放,并致使中资银行经营效率下降,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二)2008年贷款增长超过调控目标的可能依然存在 1、名义GDP增长较快,贷款潜在需求超过信贷总量调控目标 2008年,虽然我国GDP实际增速可能略有下降,但考虑到总体通胀水平(GDP平减指数、CPI、PPI)在高位运行,名义GDP增速依然较高,对(名义)贷款需求的抑制作用较小。我们预计,2008年实际GDP增速为10.5%左右,总体通胀水平(GDP平减指数)在4%左右,因此名义GDP大约增长14.5%。按照方程(1)的估计结果,这要求贷款增长16-17%。 而如果按照今年信贷增量与去年要基本持平来计算,2008年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有望放缓到14%左右。这就意味着,实体经济对信贷增长的潜在需求可能超过了信贷总量调控的要求。 2、信贷总量调控面临来自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三重压力 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可能导致银行信贷增长超越调控目标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一是对中小银行(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的总量调控效果可能受到限制。比较而言,大型商业银行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特别是总量调控政策的效果较好。而中小银行由于更加依赖于利差收入、扩大市场份额的压力较大,因此有较强的信贷扩张冲动。外资银行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其进行信贷总量调控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待观察。 二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有待检验。如果各金融机构总部对下边的政策力度不够大,不排除各分支机构的贷款突破调控目标的可能。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银行分行为抢进度,纷纷争先在年初进行信贷投放。 三是按季节的信贷总量调控可能通过各种手段被“变相”突破。例如,贷款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季末向信托机构转让资产、季初再购回;多发展流动性强的票据,平时突破调控总量、季末卖出票据,等等。 3、受多重因素影响,个贷增速可能显著下降 由于房地产调控加强、房价中期走势不明朗、房贷利率提高,加之股票市场振荡加剧,2008年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增速可能显著下降到20%以下(2005-2007年金融机构居民户贷款增速分别为12%、21%和32%)。 (执笔:许文兵 鄂永健 仇高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