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开发区需要新思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20:01 《法人》
开发区需要新思维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如何审视开发区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国家新近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思维中,将以人的需要为首位,第二是生态,生产则排在第三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2007年8月1日,中国国家建设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在全国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今后,这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则之一。按照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于2007年9月形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 曾经,作为各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新的经济增长点,遍布城乡的开发区功不可没。然而,在历经多年的“开发区热”后,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的弊端开始显现,不仅产业结构趋同,而且引发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甚至影响了一些地方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现在,随着国家“建设主体功能区”政策的推广,开发区的审批、建设将会纳入更加良性的范畴中去。 开发区的尴尬 自1984年大连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首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各类开发区快速发展,全国逐渐兴起了一股“开发区热”。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达6800多个。 在众多的开发区建设中,“招商引资”无疑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普遍提出“筑巢引凤”的口号下,各地开发区为吸引外资,相互攀比,竞相压价,在地价、厂房租售价格、税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很多地方突破了国家土地、税收法规及中央政府相关政策。 某些开发区土地价格越降越低,超出国家准许的范围,有的地方甚至干脆提出免收土地出让费。在电力等配套方面,许多地区不但超过国家规定的扩(增)容优惠,甚至还对外承诺:水电增容费免收,全部由地方政府财政补贴。 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是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地的常规武器。有的地区为争引项目,大搞优惠大战,拿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做筹码,招商的门槛越降越低。 究其原因,政企不分是重要根源。一些地方不是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外资,而是层层下达招商引资硬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许以优惠政策,本身就有定位不准和职能不符的缺陷。 这种随意许诺的政策违背了现行的市场竞争法则,也带来了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负面问题,使得很多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的区域经济规划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开发区审批的任意性,也导致了许多地区土地批下来,开发区却因资金等种种原因无法建设下去,往往一拖好几年,“开发区荒地”现象严重,这些破坏了耕地、湖泊、森林后形成的大片荒地严重闲置。 从2003年中旬开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涉及地方政府政绩及相关经济利益,“开发区盲目顽症”一直无法根除。 “主体功能区”的新思维 “建设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在目前这个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下,进一步把我们的国土细分,划分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然后对每一个都做出规划。”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撰文指出。 “主体功能区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年,届时,我国将有15亿左右的人口,60多万亿的GDP,2.8万立方米的水资源,18亿亩耕地。通过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我们的国土,实现在每一个区域里,人口和经济、资源环境大体上都均衡,并且通过财政支付,使每个地方人的公共福利水平和生活条件差不多,这是本规划的最终目标。 在这次新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是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新思维。在说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时候,以前一直有个误区,就是认为GDP在全国平衡的分布才是协调发展,这个理论在开始推进西部大开发时尤其明显。 实际上,我们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快、经济聚集多的地方没有相应的人口,区域不协调,实质不在于GDP总量之间。 美国GDP最高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GDP最低的一个州的70多倍,这个差距和我们国家广东和西藏的差距差不多。日本最高的东京与最低城市的差距也接近40倍。但是没人说美国、日本区域不协调,为什么人家说中国区域不协调呢? 因为他们各个地区之间人均GDP最大不超过2倍,而我国人均GDP经过调整以后最大是10倍。所以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内容,不是让所有地区之间的GDP总量实现均等化,而是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生活条件的同质化。 从历史情况来看,特别是大国,GDP往往都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同时经济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美国是比较典型的,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美国大平原地区、两大山脉之间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5%,可美国早已是公认的现代化了。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到底是以地域繁荣为基础还是以人力繁荣为基础?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统统开发到和上海长三角的水平一样,代价得要多大!所以我们最终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一个空间内协调,我们现在失衡就在于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不匹配。 在此次规划中,重点开发区域要重点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虽然还在讨论过程中,但已经明确的是对每一个大的区域都要指明产业发展方向。京津唐地区很显然不适合发展高耗能产业、用水量大的产业,长三角和珠三角不适宜发展占地特别多的产业。 每一个区域要把产业的方向大体划出来,今后市场、企业、政府的投资管理都有一个基本的依据,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只能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一定要明确规定,只要有妨碍生态功能区生态稳定性的产业统统不能发展。 建设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在目前这个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下,进一步把我们的国土细分,划分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然后对每一个都做出规划。 首先是把人的需要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生态,第三位才是生产。 生态为重 在国务院规划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中,第四类为禁止开发区域,这类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这种“地方经济发展为生态让位”的策略,在我国之前的经济发展政策中极少出现。 我国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适宜居住的空间不多,如果过分注重地方GDP,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结果必然是破坏自然环境。 以河北钢铁业为例,炼1吨钢要消耗16吨新水,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但是河北却已经发展到1亿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很多企业是通过采地下水的方式来炼钢,而地下水是有限的,水被采空了地面就会下沉,国内很多采煤城市目前已经出现了地面下沉的迹象。当前来开发投资的各类企业卷着利润走了之后,最终造成的危害却是地方要负担的。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考虑的就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然后再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由此看来,“尊重自然”将成为今后开发区域经济的首要考量内容之一。今后,规划开发区将必须要以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必须要以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水土资源为前提,要有限的开发,要给水、生态、自然、其他动物留出一定空间,否则经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