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耕地净减30.7万公顷信号沉甸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02:15 中华工商时报

  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与2005年相比净减30.7万公顷,减少0.25%。这是国土资源部近日向社会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传出的信息。读着这则信息,沉甸甸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耕地减少,无疑是给粮食安全增添了不利因素。尽管粮食可以对外购进,但是,一味靠外援的粮食供应是不可靠的。一旦遇上特大人为或自然灾害,粮食缺人心慌的问题会立马出现。因此,“无粮不稳”是真言。而确保粮食安全,根本措施是保护耕地,这也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应该说,在保护耕地问题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屡屡发出硬话,要采取十分严厉措施。事实上,无论是在全国有关会议上,在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红头文件中,还是在下乡调研,胡总书记、温总理等中央领导都严肃地要求各地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国家已于去年成立了土地督察机构,在全国12个地方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局,加强对土地的监察。国务院及中纪委近年已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违规滥占耕地的案件。但是,“耕地净减30.7万公顷”的信号在告诉人们,党中央国务院最严厉保护耕地的措施未贯彻到底,至少在一些地方未完全生效,仍有着令人不安的漏洞。

  

国土资源部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32.9万公顷,比上年新增15.5%。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建设用地14.6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7.4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3万公顷。这就表明,耕地净减的原因是建设项目大量挤占了耕地。应该说,国土资源部出台这个统计数字与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今年前5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04亿元,同比增长25.9%,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今年首次出现反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的统计信息是对应的。来自国土资源部信息反映,2006年,部省两级对违法用地直接立案公开查处的力度明显加大,1月-11月,全国立案7.74万件,同比增加13.6%;涉案面积89.4万亩,同比增加78.2%;收缴土地15万余亩。

  事实在告诉人们,尽管媒体天天批GDP情结,尽管各地领导对GDP情结都先后亮出“红灯”,都无法促使一些地方官收回成命。面对耕地净减数字,人们似乎应进一步认清GDP情结的危害。

  同样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在去年批准新增40.9万公顷用地(比上年增长15.5%)中,属国务院批准用地仅达12.15公顷,而且单独选址和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占83.7%;属省级政府批准用地28.15万公顷。这又表明,新增建设用地地方政府审批又占了大头。至于地方政府如何审批土地,审批土地用于什么项目,尽管媒体没有详细资料,但凭着直观可以猜测,靠走“正门”向国务院申报并得到批准的恐怕不多,个中原因也是众所周知,在国务院出台文件中,对耕地是严格把关的。那么,地方政府如何“变通”审批就是一个问题。因此,面对“耕地净减30.7万公顷”的信息,人们似乎更应对耕地审批程序进行逐项追查,查出源头,对那些明知故犯者要依法惩处。

  “耕地净减30.7万公顷”的信息又向人们提出:什么才是保护耕地最严厉的措施?为何在耕地问题上的政令会出现梗塞?

  政令不通,恐怕不在政令本身,而在管理体制。时下建设项目用地,尽管是经过几级国土部门审查,但都是一条线管理,或是少数官员在管理,广大公众不太知情。这样,违法用地问题出现往往只由几级官员“融通”了之,没有成为广大官员闻之心惊的教训。因此,只要把土地管理问题通过媒体等渠道诉之公众,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让公众进行监督,让公众说话,才能避免耕地失控,才能真正确保耕地的底线。(亦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