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解决流动性过剩 有多少手段可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09:55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王晓欣

  流动性过剩的外因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加工出口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带来的外汇积累结汇需求。我国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储蓄投资缺口造成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大量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这是流动性过剩的内因。面对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我们有多种经济政策的手段可供选择。

  目前,中国股市火爆、债券牛市、房地产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加快以及6个月来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经济现象都与流动性过剩有密切的联系。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流动性过剩的外因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加工出口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带来的外汇积累结汇需求。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774.7亿美元,比2005年的1018.8亿美元增加755.9亿美元,增幅高达74%。

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截至去年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全年新增2473亿美元。可以说,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是造成目前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我国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储蓄投资缺口造成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大量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这是流动性过剩的内因。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在逼迫

商业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的同时,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从而加剧境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增大本外币政策协调难度,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增加了货币政策和
宏观调控
的难度,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甚至催生了部分资产泡沫。

  面对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相反,我们有多种经济政策的手段可供选择。

  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一般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今年1月15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央银行自去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理论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冻结1700亿元,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商业银行基础货币超过6000亿元,这将从源头上收缩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总量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过快增长,实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目的。同时,这一措施对股市、债市、期市和汇市等虚拟金融市场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理论上虽是一剂猛药,但是,在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占款逐步增加,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A+H股发行上市成功、货币乘数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增加的背景下,银行体系内资金仍将越积越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药力”必然有所下降。因此,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也是一种政策信号。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必须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一方面必须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薄弱的产业方面流动,还要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

  贸易顺差是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持续的顺差,造成了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顺差猛增,而缓解贸易顺差猛增,就必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过去的投资—出口外循环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力倚重的消费驱动型,就必须改变当前对廉价要素资源的过度依赖的贸易政策,调整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提高自主技术和产品含量。“积极扩大进口”是今年中国对外经济工作的一个新亮点,表明多年来中国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正在发生转变。

  流动性过剩说明我国经济完全摆脱了资金短缺,进入了资金过剩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流动性过剩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充分认识流动性过剩的利与弊,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多管齐下降低贸易顺差,抑制流动性过剩,使流动性过剩向着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