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上调人民币贷款利率 > 正文
 

升息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信号 楼市影响首当其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17:14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4月28日电 (记者 徐寿松) 28日起,央行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房贷利率风险随之显现。分析人士认为,升息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的信号,继续调控成抑制投资反弹之必需,而眼下的房价飞涨能否因此得以抑制、缓解,关键不在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的现实负担,而要看市场后续“升息预期”对现实需求的影响程度。

   升息不是专门针对楼市,但楼市影响首当其冲

  央行称,此次升息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上调利率并非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而是基于宏观经济增速过快的背景。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0.2%,远超过9%的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大幅反弹,一季度同比增长27.7%;货币信贷发放猛增,一季度增加了1.26万亿元,超过全年预计发放数量2.5万亿元的一半。当前经济运行再度出现一定的过热迹象,而房地产业扮演了“火上加油”的角色。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全部贷款中约有14.84%用于了房地产领域,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8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深圳、广州房价一路狂飚,

上海房价也开始止跌上扬。正因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曾疾呼,央行应尽快出台趋紧的政策措施。

  尽管升息与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关联度更大一些,房地产受到的影响仍是首当其冲。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5年期以上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上调为5.751%,比之前的5.508%增长了约0.24%。4月28日起,各家银行遵照央行确定新的利率水平,相应地调整住房贷款利率。对于28日以前签订的合同,银行将从明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利率。

  升息给楼市带来三方面现实影响

  升息对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影响究竟由多大?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升息意味着增加财务成本,风险因素加大,迫使其投资可能趋于谨慎;对于购房人而言,意味着增加支出从而抑制需求;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由于升息对宏观经济会产生“抑热制冷”作用,会间接影响房地产业。

  根据去年国内中资银行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约有14.84%投进了房地产领域的数据计算,此番升息将使开发商每年多付20.9亿元。对于目前资金链普遍绷紧、对银行资金依赖度大的中小开发商而言,利率上调会放大其财务风险,投资决策有望趋于谨慎;但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0.27个百分点对其高额利润影响不大,毕竟,升息与房价的上涨幅度相比不成比例。

  因为升息,个人购房支出的增加则会立竿见影。按照去年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计算,利率上调将使得购房人一年多支付近50亿元利息。去年3月,个人从银行获得的最优惠房贷利率上涨0.2个百分点,许多人的住房按揭月供因之上涨数十、上百元,而本次利率上调的幅度更大,负担更多。贷款年限分别为5年、10年、20年的消费者,其月还款额将分别增加0.65%、1.22%和2.18%。以贷款50万元买房、20年还清为例,将总共多还款1.8万余元。从这个角度分析,加息对投机性、投资性购房需求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提高了自主性购房者的利息成本。金丰易居的一位分析师说:“总而言之,房贷的利率风险开始显现了。”

  预期影响:利率可能继续上调

  就幅度而言,本次升息并不算大。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预期影响可能要比实际影响大得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副主任牛犁说,本次升息“央行发出了明确的调控信号,对配合发改委抑制经济过热会起到明显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也认为,央行加息本质上是一种“宣示”,正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促使社会经济主体自觉调整其行为。

  联系到去年3月17日,为调控楼市,央行曾取消5.31%的个人房贷优惠利率,本次升息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在13个月内连续第二次上调。“这会引起升息预期!” 光大银行资金部的一位人士判断,目前国内的利率水平处于近20年来的低谷,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利率未来继续上调的空间和可能性都比较大。

  房地产企业上海三湘集团的战略投资部总经理张涛也认为,升息是进一步调控楼市的信号。国家调控房产市场传统做法先是选择升息,而后才是各种具体的

宏观调控政策。所以,升息会影响购房者心理,进而达到影响市场的目的。(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