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径决定命运 中国银行改革必须两条腿走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4:46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4月21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不同改革路径会影响、甚至决定金融改革的最终命运,在这方面,印度国有银行改革的成功和东欧、阿根廷金融改革的失败为中国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因此,专家称中国银行改革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介绍,在国有银行改革之前,印度的情况与中国很相近。1991年,印度政府进行银行业改革,对外资进入严格限制的同时,在国内
文章指出,阿根廷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积极推荐的改革典范。然而,2001年底,阿根廷出现货币贬值、银行瘫痪、存款冻结。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分析说,阿根廷金融业的开放力度过大,跨国银行所占银行业资产比重超过60%,政府丧失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无法抵御金融恐慌制止资本大量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文章还分析了东欧国家开放操之过急扼杀本民族资产发展空间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帆分析说,在把国有企业卖给“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口号下,东欧国家没有采取一些可以有助于保护本国投资者的限定政策,甚至没有打算帮助本国投资者在稍晚的时候去取得国有资产,从而滑入“附属资本主义”的深渊。 文章称,印度和阿根廷迥然不同的命运体现了路径选择对银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指出,银行改革应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意解决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问题,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也要重视金融安全。 周正庆还表示,对于银行改革中是否一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问题,要走出一个认识误区:不能因为不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把外资请进来当股东,就说是拒绝学习国外先进东西。外资银行有好做法,可以高薪聘请外籍职业管理人来工作,也可以任命他们当总经理,但他们要按照我们的目标把好的东西引进来,干得好奖励,干不好走人。(丛亚平、黄庭钧、徐寿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