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浙江中小企业自我救赎资金紧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宗新建 通讯员 何斌 发自杭州

  曾在宏观调控背景下遭遇资金紧缺危机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如今正在融资方面不断寻找创新突破路径。

  《第一财经日报》昨天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获悉,诸暨市企业家协会已牵头设立了
全国首个“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总规模为5000万元,其中该协会的60家会员企业共出资4000万元,诸暨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

  “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由来自诸暨市政府、银行、财政和企业界的7位“要员”组成的基金评审委员会负责。根据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在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到期后,转贷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资金周转困难,或在正常生产经营中发生了经评审委员会认可的其他突发性事件,导致企业遭遇临时资金周转困难,均可申请该基金。

  诸暨市市长张仲灿表示,成立该基金“是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周边县市一些企业发生资金风险给我们的启迪和警示”。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士评价说:“这个基金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化解企业资金危机,企业一旦遭遇资金短缺或资金链断裂,基金能在较短时间内予以支持,使企业能够得到及时融资,以化解风险。”

  浙江省82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上月底则“抱团”在杭州成立了

长三角地区首个省级担保机构行业协会——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

  目前,浙江中小民企的生存状态仍不容乐观。近年来,当地不少民企在正常经营时,因突然出现多方债权人讨债、银行停止贷款,而陷入危机乃至宣告破产。典型的事例是,本报去年首先披露的浙江绍兴有30年历史的雄师集团,因在2005年拖欠72万多元的电费后,被当地电力局停止供电而停产,银行纷纷逼债,最终上亿资产的企业陷入“绝境”而回天乏力,宣告破产。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最新发布的《2005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该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存活率和平均生命周期指标不高,其中存活率不到五成。报告显示,2004年浙江每天约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但同时,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

  “诸暨的做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逐步探索,建立起供全国借鉴的‘诸暨样本’。但整体性解决民企危机或资金难题,还需要制度的不断突破、体制的不断健全,融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道路还相当漫长。”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人士评价说。(相关报道见B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