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数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09:29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丁汀 很多人习惯了、麻木了。遇难矿工的尸体和家属们痛不欲生的表情被幻化成一些数字:去年10月的河南大平矿难是148人,11月的陕西铜川矿难是166人,今年2月的辽宁孙家湾矿难是214人,这一回,广东的兴宁矿难是123人。
有些事情是“老生常谈”,比如安全欠账,比如违规开采,比如官商勾结。处理的手段也是一致的,很多煤矿被勒令停产整顿,很多人被问责免职,很多人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一回更严厉一些,据说,在广东,已经有61家煤矿被撤销了“安全生产许可证”。 你也可以想像,这样的事情一定还会上演,因为你已经看到了,在每一次重大矿难之后,自上而下的决心有多大、动作有多大。 但似乎都不管用,以生命为代价的矿难还是层出不穷——不过是换个地方,换个数字,或者换一种事故方式:透水或者瓦斯爆炸。 冷漠的数字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5年的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2672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3%。虽然同比呈涨势,但是比较5846人的全年目标(占45.7%),这个成绩单还算不错。 但遇难者家属的悲痛,绝不会因此有丝毫减轻。 就在中国确定实施“安全控制指标”之后不久,2004年4月,在国家安全生产局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的杜邦公司给出了他们的理念:在杜邦公司,所有的安全目标都是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 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杜邦有近乎苛刻的安全指南。安全指南告诫员工:“若不能肯定某工作是安全的,就不要做。” 有200年历史的杜邦公司,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杜邦目前在中国的27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均实现“0”伤害率。 也许,在中国任何一家煤矿,提出“0”死亡的控制目标,是苛刻的。 同样在安全生产局的统计中,另一组数字却耐人寻味:上半年发生的特大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人)为24起,同比增长33.2%。 特大事故激增,而一般事故越来越少,这并不是这半年的“特色”,它已经成为中国煤炭安全生产的“趋势”,至少在统计上是这样。 这有悖于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该法则说,每一件重大事故的背后,应该隐藏着近30件轻微的灾难。越重大的事故,是越难以隐瞒的,越小的事故,则更具备“处置”的空间。中国重大事故一再上升的现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隐瞒的被暴露出来了,而能隐瞒的,则悄悄地从统计中消失了。 “死亡指标”被倒卖、转移的现实,似乎给出了答案。 合理的逻辑 因为兴宁矿难,兴宁市、梅州市的市长们已经下台了;因为兴宁矿难,广东省煤矿的“停产整顿”以及数十家煤矿被取消经营资格也成了现实。 看起来严厉的措施,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为更多矿难被隐瞒,提供了合理的逻辑。 除了在事故中丧生的遇难者的家属,还会有谁愿意“暴露”矿难的真相? 对企业主而言,矿难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赔偿),还有经营资格被取消(这意味着失去了更大的利益),甚至是面临牢狱之灾; 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且不论这些煤矿中有他们多大的利益,单单是“停产整顿”带来的对地方经济的损害,就足以影响他们的仕途,更何况罢官去职。 所以就有了“民不举,官不究”的默契,倘若矿主们能够让家属闭嘴,让上级不闻——不管是依靠什么手段,那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又有何不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