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浦东开发十五周年回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10:28 第一财经日报

  浦东开发十五周年回忆

  ——专访原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杨昌基

  本报记者 袁飞 发自上海

  浦东这一镶嵌在浦江边上的东方明珠,正在向世界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彩。4月18日,在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庆典的历史时刻,我们找到了当年直接领导浦东开发开放的办公室主任杨昌基,他向我们讲述了浦东是如何从昔日的荒芜郊野迅速变成今天的东方胜都的。

  《第一财经日报》:请问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启动的,当时的工作情况如何?

  杨昌基:我手上现在有一本画册,是记录浦东不同地方今昔对比的。以前陆家嘴近看看不清,远看一目了然。我初到陆家嘴时,陆家嘴破破烂烂,当时外国人认为开发浦东这样大的工程只有共产党政府才有能力组织好、实施好,因为她得民心。

  后来,小平同志要求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新起点,推动长三角地区及长三角腹地朝前发展。当时的新区定位不是特区,但是特区的政策可以参照,可是操作起来毕竟不是很方便。深圳作为特区开发前,已经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浦东新区开发前在这方面还不行,所以法律要先行。当时浦东开发第一步就是立法规。我们对外承诺是1990年9月1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来,所以当时打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制订法律法规。

  还有就是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计划,浦东计划单算,什么都要计划,经济建设规模要考虑各方面平衡。给浦东多,别的区就少了,所以如果都给了浦东,上海发展就不平衡。此外还要谈到财政问题,比如支持浦东开放的外汇额度、贷款额度,当时这些都很紧,但我们还是按承诺对外发布,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此外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时市里每个星期都要开会研究浦东开发的具体问题,包括商讨浦东规划和有关问题协调。记得当时土地征用,都是市领导直接抓,各委、办、局支持,当时由上海各委、办、局抽调100名干部成立了浦东开发办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他们这些人的工资都在原单位发,当时开发办的办公地点在现在的东海宾馆隔壁由仓库改建而成,办公条件非常简陋。交通也不方便,从浦东到浦西要几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艰苦。

  《第一财经日报》:当时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定位浦东的规划设计的?

  杨昌基:浦东开发开放十几年来,上海市领导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浦东、研究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有它的历史优势,它以前就是国际大都市。这一点很重要,判断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要看有多少领事馆、有多少外国商人、多少驻外机构、对国家交往规则是否了解,还有就是居住条件基本上适应国际标准。在建设国际化城市方面考虑了很多,在城市规划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拿了很多设计方案。请了很多国际上城市规划专家,像贝聿铭,设计过法国巴黎社区的城市规划专家,请他们为浦东城市规划拿出方案,并举行了设计竞赛,我们为这些专家提供资料后勤服务。在消化、吸收他们的方案后,最后确定三块地,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后来外高桥又批了第二外高桥、第三外高桥,再后来又规划了张江,这在最初的规划中是没有的,再就是世纪公园一带,我认为当时规划70%~80%现在都完成了。

  浦东规划高起点,规划第一步时起步比较高、定的基点高,都是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制定的,后来也是坚持这个标准来做的,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扩大了规划区。整个水平都上来了。第二点是当时考虑浦东开发的同时又考虑浦西改造,东西联动,并不是孤零零地花很多钱去搞一个浦东新区,而把老区搁在那里不顾,我们当时考虑的是在开发新区的同时把老区也改造好,发挥老区的优势,在整个浦东开发过程中都是贯彻这个思路的。

  《第一财经日报》:浦东开发走过15年的历程,能否从你个人角度谈谈其中的经验总结?

  杨昌基:浦东开发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人心齐。这体现在从上到下,从各个单位、学校、研究机构为浦东开发献计献策方面。像拆迁、动迁的老百姓都是一年后才能迁入新居,而且生活设施都不熟悉、不方便,但他们没有什么怨言。

  第二点体会就是抓住“新”做了很多文章。不光是“新”与“旧”,也是“新”与“高”的结合,高起点、高速度、新事新办,在新、高方面作了很多考虑。如在环境方面,当时有外商要到浦东搞一些污染性项目,如建拆船厂,虽然很赚钱,但由于它的油污和细菌污染严重,出于环保考虑,我们没有批这个项目。

  第三点就是浦东开发跟城市规划、形态规划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当时浦东开发特别强调容积率,容积率很重要,管理容积率,高楼与土地合理配置,这样城市规划出来后也好看一些,生活质量也会高一些。比如陆家嘴金融区一些绿化、绿地,可以通过金融区挣的钱来养活这些绿地和公共设施。还有就是在规划中实施级差地租。那个区域适合搞这个就不搞那个产业,如黄浦江边,景色好级差地租就高,有的地方交通发达就搞商业区。土地的使用规律是一门学问,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第四点就是要不断创新,这是没有底的。现在老百姓很关心“行”的问题,一个城市不断发展,马路再宽也是有限的,杨高路当时壮着胆子上了100米,现在看看还不够,但你不能无限制扩大格局,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来解决。以前浦东没有快速路也没有地铁,后来有了,以前加的公共汽车线路也没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可以借鉴外国成功的处理方式,更需要自己创新。还要一个就是和谐社区问题,把以前抢占公共区域的陋习去掉,这个需要不断地发动宣传教育,做一个文明市民,建设一流城市,当一流市民,这些都要在求新的思维中不断奋进,要月新、日新、时新。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