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宏观调控不是卡民企却我们科学赚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10:12 经济参考报 | ||||||||
本报记者:黄国文 胡作华 鲁冠球透露万向“常青树”秘诀 全国著名民营企业家、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杭州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最近在浙江萧山集团总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澄清了“宏观调控是‘卡’民营企
今年7月,鲁冠球曾被邀请到中南海参加国务院的经济形势分析会,社会上很快就有了他在这次会上因宏观调控“向温总理讨说法”的传言。鲁冠球首先就此向记者作了澄清。他说,对这次宏观调控他是赞成的,但对个别做法的确也有点意见。比方说,这几年一般地方银行贷款大头都用在了固定资产投资上,给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只有10%左右;宏观调控后一紧缩信贷,就只剩下7%。这么紧张了,可还要照顾国有企业,结果有的地方就把民营企业卡死了;再加上紧接着又出了“铁本事件”和“德隆事件”,舆论对民企很不利,给很多人一种“国进民退”的感觉。所以在中南海开会时,他只是恳请温总理讲一句话,就是宏观调控并不是“卡”民营企业,让民企吃颗“定心丸”,并不是向温总理讨什么“说法”。 鲁冠球说,他拥护和赞成宏观调控绝不是顺着形势说违心话,而是出自内心的。累积他近15年来三次经历宏观调控的经验,他告诉自己: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不是不利,而是十分有利,广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最终都是宏观调控的受益者。他说,万向从三次宏观调控得到的好处,一种是“看得见”的好处,一种是“看不见”的好处。 鲁冠球说,“看得见”的好处是指宏观调控能迅速治乱,减轻企业经营的困难。比如1988年和1993年那两次宏观调控前,都是一面物价包括原材料、燃料价格飞涨,一面是企业乱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弄得企业成本急骤升高,越生产亏损越大。宏观调控一搞,很快就刹住了这些乱象,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这次也是一样。今年4月以前,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猛涨,如钢材拼命上涨,光这一项,万向的生产成本就要增加了48%;宏观调控一出台,到五六月份钢材就大幅下降了,目前虽又有些回升,但涨幅已经被控制住。今年1至9月,万向的产值达到154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要是没有宏观调控,钢材和能源等价格压不下来,这样的产值是肯定达不到的。 谈到“看不见”的好处,鲁冠球说,企业随时都会遭遇危机,但“危机”往往并不是出在政策收缩或是市场吃紧的困难当口,偏偏大都出在“气候”好、经营顺的时候,因为经营者在这时容易头脑发热,把握不住自己。宏观调控恰恰在这样的时候给企业泼点冷水,虽然企业一时会难受,但服上一帖“清醒剂”后,发热的头脑能冷却下来,少犯和不犯错误。 他说,浙江等地和他同时代“出道”的企业家中,有的当时搞改革搞得比他还早,还成功,很令他佩服,为什么后来突然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当时很红,想干什么都行,脑子一热,就大干快上,乱上项目,把自己搞倒了,真让人痛惜。而万向能成为大家形容的“常青树”,就是因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举例说,前两次宏观调控时,万向发展形势也都很好,他自己头脑也发过热,比如没有认真研究论证时机成熟了没有,自己的实力和条件够了没有,就试过“产融结合”(即企业金融投资),还盘算过要上汽车整车项目,甚至还想过要建一个钢厂。只是后来宏观调控出台没能搞成。现在想想,幸亏当时没有上,否则万向很可能那时就要栽大跟头。 鲁冠球说,再往深里讲,每加强宏观调控一次,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秩序就规范一次,对企业的要求就提高一次,那些只想凭歪门邪道“捞一票”的企业和不具素质又不想好好做的企业就会慢慢死掉,给有追求、想发展的企业腾出更多空间,提供发展机遇。他说,有的人说宏观调控再这样“卡”下去,会把企业“卡死”。其实恰恰相反,不是“卡死”而是“促活”。现在我国企业已进入比管理、比技术、比实力的竞争阶段,企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重组资本,彻底转变增长方式,才能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资格。否则,迟早也有“死”的一天。 他说,万向为什么能从只有4000元家底的“铁匠铺”起家,发展成为拥有100多亿元资产、今年年产值可超200亿元、出口创汇可超6亿美元的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还在国外并购或控股了31家公司。从一定角度讲,就是因为在三次宏观调控的提醒和逼迫下,逐步学会了“科学赚钱”。他说,按他的理解,“科学赚钱”就是靠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和产品的高质低耗赚钱。为达到这个目的,万向这些年来不断自我加压,深化改革,全方位地进行“升级换代”,使企业出现了整体性的质的飞跃:先是从生产杂七杂八的农机配件产品变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拳头”产品万向节;再从以低价竞争到以质量、服务取胜;体制和机制上,从一家乡镇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上市公司;从早先的风险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完全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最后从国内行业“老大”变为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现代化企业集团。这些每进一步,都困难重重,假如没有宏观调控和调控后的形势不断地逼,也许改革、“升级”就不会这么主动和有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