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粮企“不改不成” 粮价持续上涨影响粮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07:08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王磊 本报北京8月18日电 延续50年的垄断性粮食流通体制,会否在今年启动根本性的改革?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专家黄季博士透露,目前国有粮食系统约管理着1000亿公斤粮食,根据国际惯例,只需要几十万职工,但是目前我国粮食系统的职工是这个数字的10倍。 他说:“国有粮食企业不改不成了,你再拖着不改,国家就会用强力措施让你改。” 这位学者说,目前粮食企业中私营企业总量已占40%左右,这些经营效率很高的私营粮食企业是否能成为“鲶鱼”,还要看能否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6月,国务院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近日,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一切似乎都箭在弦上。 黄季博士说,“这两项政策出台,前者规定了大方向,而后者直接针对国有粮食企业,提出了具体改革意见。 国家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1998年开始。这年,国务院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原则:“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和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账目分开,以及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当时,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123亿公斤,同时国有粮库的储备也达到高点。此后粮食产量开始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为4307亿公斤,在“重提粮食安全问题”的阴影下,粮食改革步伐也亦步亦趋。 关于粮食价格,《条例》强调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我国粮食价格自去年以来持续上升,人们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黄季认为,去年以来粮价上涨是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国有粮库的储备粮从1998年以来都在减少,使得去年市场上粮食供给略显不足。此外,今年以来政府多次出台农业政策,“使得各方面都过于关注粮食问题”,市场对粮食价格的普遍心理预期上升。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2004年,我国将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4550亿公斤。尽管2003年10月以来,粮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出现的波动,没有改变近几年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近期内我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 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家从今年新粮上市起,会进一步放开粮食收购价格。这些似乎意味着,粮食购销系统的改革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 黄季认为,在南方一些粮食消费区比如福建、上海等地,改革的力度很大。相对来说,粮食主产区的改革难度比较大,因为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粮食流通企业的垄断利益更大。 “粮食改革的根本仍是产权变革。”黄季说,目前,在流通环节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国有粮食企业,面临很多难题。 《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指导意见》则提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库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负盈亏,根据市场规划,自主经营。 对于国有粮食企业,《指导意见》提出要“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就是一个重要信号,在规范处理历史财务挂账、分步处理“老库存”、做好企业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意见。 事实上,旧的粮食流通系统弊端一直以来广为业内专家诟病,垄断而僵化的体制使得粮食系统造成巨大亏损,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资金填补“黑洞”。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机构过于庞大,我国粮食系统职工太多;因为行政性垄断弊端,滋生了各种浪费、挪用、贪污腐败现象。据调查,我国的粮食采购资金管理效益低下,挪用购粮款的现象广泛存在。 黄季说,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市场化,增加竞争,这在《条例》当中已经明确提出。“尤其在贷款和运输服务中,私营企业能否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还需要观察”。 他认为,在粮食流通系统中,国有企业长年积累的优势明显,它们拥有很好的基础,但如果现在彻底放开,“根本不是私营企业的对手”。 《指导意见》的“言外之意”就是,国有购销企业必须意识到紧迫性,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与私营企业一起在市场中平等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