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固定投资过猛 发改委、央行出手有轻有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7日 13:5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文钊 李利明 北京报道 就像事先约好了一样。国家发改委官员3月22日表示“要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仅仅过了两天,央行宣布将于4月25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主抓宏观调控的发改委与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央行联手发力,看起来是两大宏观调控部门默契地打了一套组合拳。
不过,仔细品味发改委表述与央行这一新政策,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微妙区别。发改委官员口气从未有过如此严厉,直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的状况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而央行要求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却分明只是温柔的一刀。 央行宣布,考虑到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如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象实际上只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央行这次的“矛头”主要是指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央行并没有公布实行差别准备金的银行名单,但分析人士称,在这11家银行中,5家已上市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都超过了8%的水平,今年争取上市的中信实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经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也已经达到了8%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因此,真正可能实行7.5%的差别准备金率的银行不会有几家。 央行研究局的一位人士称,实行差别准备金的方案早就有了,关键是出台的时机问题,目前的时机选择显然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时机”就是指发改委亮起的红灯。 在发改委所列出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中,即包括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而央行负责人也指出,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此前,各地银监局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向热点行业的信贷进行检查,了解和掌握银行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银监会还将于4月上旬组织检查组分赴部分地区和银行进行检查。 发改委和央行表态虽然一致,出手轻重却有显著差异。 差别在何处 去年,为控制信贷增长过快,央行将存款准备金上调1个百分点,冻结资金1500亿元。可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占到了中国银行业的70%以上,此次央行把他们排除在这个货币政策的执行范围之外,对于整个信贷供求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分析认为,从理论讲这项制度可能冻结约100-200亿元,实际操作的结果也许就是几十亿元。“这与央行的票据对冲政策相比,今年近三个月净回笼2618亿元,则是微不足道了。”夏斌说。那么央行意图何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王召认为,此次央行只是传递了一个意图,传达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引导预期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来自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浦东发展银行这三家已经公布年报的股份制上市银行有关人士的说法证实,此举对那些资本充足率高、坏账率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他们并不会受到央行这个政策的影响。“一些比较差的银行受到影响就在所难免了”,一家银行的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招商银行有关人士称,央行的目标更侧重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夏斌分析,央行目前并不是想采取伤筋动骨的措施,主要目的还是发出一种警示性信号,“告诉那些不顾审慎性经营原则、不顾资产质量盲目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今后的业务活动如果自己不自律,将有市场游戏规则约束它。” 央行官员在解释差别准备金政策出台原因时也警告说,去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 为此,银监会今年2月先后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前者以资本充足性、资产安全性、管理严谨性、支付流动正常性和收益合理性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对商业银行进行5级评级。 显然,央行此次有一石二鸟的想法。央行官员说,差别准备金率与资本金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此举有利于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就在10多天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说过,央行觉得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吸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目前基本上还是够用的。因此,此次政策目标的核心其实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并没有公布“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一定水平”到底是多少。分析人士认为,“一定水平”的最终确定将会是受此影响的中小银行与央行博弈的一个结果。 争论中的央行 央行宣布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实际上否定了年内通过存款准备金进行总量控制的可能。加息也因此成为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时的必然选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认为,“近期应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不过,这与其在去年四季度例会提出的“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的说法显然已经有所区别。而一些机构人士预测,通货膨胀率如果超过4%,央行可能会考虑加息。 然而,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乃至通货膨胀,几大宏观调控部门的看法至今也并不统一。这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央行的决策。 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增长26.7%的基础上,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是1994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去年上升到43%左右,是历史最高水平。 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高世楫告诉记者,目前发改委的主要精力就放到了抑制重复建设上。追究投资高增长的原因,发改委矛头直指地方政府和热点行业,认为祸首是一些地方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次是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而在国家统计局列出的固定投资高速增长的5大原因中,包括2003年投资快速增长的惯性作用,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因预期涨价导致的项目施工速度加快,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气候与节日因素使投资工作量增加等。 这当然不止是角度不同。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由于1-2月份投资数据占全年比重较小,因此,上述趋势尚不能说明全年走势,对今后投资的发展趋势尚需进一步观察。对于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预备会上也表示,中国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并不具有可持续性,2004年中国在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的同时,不能放弃对通货紧缩的关注。 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则提出,既要支持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其在2月下旬发布的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在一年内从2002年的-0.3%升至2003年的2.1%,表明通货膨胀的形势不容乐观。 3月11日,周小川在否认加息传言时曾经说,央行也在进一步观察前一阶段采取的货币政策在今后几个月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央行内部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最重要的是看3月份的物价水平,这对于央行决定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调控至关重要,而这个数据等到4月中旬才能出来。 那么,未来几个月会不会加息?听起来,周小川的话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