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要不要再继续?经济界委员热论国企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6日 08:23 中华工商时报 | ||
记者王佳航 杨晓平5日北京报道 今天下午,京丰宾馆经济界32组的小组讨论异常热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要不要再剥离,国有企业债转股要不要再继续成了委员们“论战”的焦点。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朱登山的一段发言挑起了话题。朱登山表示,1999年1.4万亿银 朱登山说,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5960亿,占42%,现金回收674亿,现金回收率为22%。 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于化解金融风险有益。四大商业银行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如何解决,还要不要继续剥离,是当前讨论的话题,我觉得恐怕还得再剥离,因为银行自己消化比较困难。 “债转股该停止了,不能再继续了”。华润集团原董事长谷永江显然持不同观点。“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相当繁重,债转股之后是否真的扭亏为赢,要分开来看。一种情形是,企业债转股之后马上扭亏,债转股的部分是多少,有没有计算进去,值得考虑,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企业债转股后,确实经营有变化,效率真正提高。如果后者居多,这是非常乐观的,国有企业有希望了。但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 谷永江说,债转股本身就是非公平原则,为什么债转股?因为觉得过去政府对国营企业索取太多了。凭什么给它债转股,不给我,官员会说出几条,但是不能自圆其说,审批规则非常模糊,一些合资企业都债转股了。债转股该停止了,如果继续债转股无疑会造成新的矛盾。 关于国企改革,经济学家陈清泰是中间派。他说,企业状况不佳的时候,债转股是有意义的,但是债转股之后,如果企业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就全错了。企业状况不好,亏损原因不是负债,是企业总利润率达不到利息率,更深层次来说是产品结构,再进一步是企业结构,是股权结构,是治理机制,如果这些问题看不到,不加以解决,问题很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的股东出现,应该在改革企业机制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能在外围看着。不然现金回收率要低于22%。 陈清泰认为,债转股还得继续做下去。不然前期成本白费了,要进行结构调整,改进企业机制,这样企业才能有希望。当时为了解决企业连续五年利润下降,制定了三年脱困的目标。这三年政府支付的成本不低,股市融资7400多亿,技术改造1.8万多亿,500多亿贴息贷款,下岗职工2700多万,为解决下岗职工问题支付500多亿,债转股4500亿,加起来2万多亿的成本。从中央到地方,这么大的投入得到了什么,一方面,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更可贵的收获是出现了新机制的萌芽:一是表现在国有企业可以有生有死,国有企业破产机制出现了萌芽,这期间用特殊的办法关闭了国有大中型企业2500家,冲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000亿。二是国有职工可以有进有出,职工需要流动,2700万国有职工有进有出,很了不起。三是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不能再延续了,每年从企业分流出去很多医院、学校。四是国有企业融资渠道不只在政府了,可以到境内境外去融资,竞争性行业政府公共财政不再投入。这些新机制的萌芽非常可贵,但是不规范,三五年中,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个案的形式操作,不能持久,要使其能够变成通过市场自动运行的法律规范,必须持续努力,把新机制确立起来。我所担心的是三年脱困后,看不到新萌芽,形成不了自动运行的机制,那么,三年改革脱困支付的成本就损失了一半。新一届政府应该在此基础上做持续的努力,新机制建立起来,加上贯彻十六大中有关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的精神,国企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如果政府和企业之间藕断丝连,那么可能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