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引擎:“粤港一体化”的前世今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9日 2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联合招商 “我们准备明年4月与深圳一起去美国加州招商。”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主任梁百忍说。 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设在广州,今年10月14日刚刚挂牌,是香港特区政府设于内地的首个经贸办事处。办事处一经运作,便不遗余力地推动粤港合作。 去年,特首董建华去北京,向中央政府提出在广东设立办事处,得到中央大力支持,这个办事处的筹建也很快提上日程。今年4月中,梁百忍先来广州设立临时办事处,其间他一周有一至二天在广州,二至三天在香港。 梁百忍说,这也是香港与深圳政府第一次官方联合招商。以前,香港贸易发展局也在招商方面有与深圳合作,但都是非官方行为。 他介绍,明年4月,联合招商团准备去美国介绍深圳与香港的经济情况,并解释香港与深圳是如何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 梁百忍并不怕深圳抢走香港的投资,因为对深圳的投资整体是有利于香港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将工厂设在深圳,但是融资和生活很可能要通过香港,很多服务要通过香港的。深圳与香港实际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但深圳并不是梁百忍工作的全部内容,他的视野包括了整个广东,“不单单外商到深圳投资,即使到广东,对香港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梁百忍上任以来,已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广东二十一个城市,与各地政府、商会初步建立联络,并商定每半年与各地政府开会交流。两周前,梁百忍还组织了一个30多个广东民营企业家组成的团,到香港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希望能与香港商家多加交流,开拓商机。 在梁百忍看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形式已经从单个城市之间的演化成区域之间的竞争,香港只有融入珠江三角洲,才能应对全球的竞争。香港与广东已经是商业伙伴,是一种长期的、对等的关系,而不是“哪个是龙头,哪个是龙尾”的关系。现在要不停地规划,建立互信,共同在未来建设“大珠江三角洲”。 陈方安生时代后的转向 作为香港驻粤代表,梁百忍的说话口径,自然代表了港府的思路。但从历史看,香港积极融入珠江三角洲的策略并非一朝形成。有学者称,“九七”回归后,香港政府对粤港合作一度并不积极,这与香港第一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的观点不无关系。 陈方安生的大致观点是,香港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如果与内地关系过密,易为内地影响,不利于保持“一国两制”,从而失去香港的优势。她较强调香港面向国际,而非内地。 出于这样的考虑,香港政府对于粤港合作不是特别积极。粤港虽建立了高层联席会议,但是具体合作上,香港主动性较小,实质性合作进展不大。 此外,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选择信息科技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希望凭此之力,复苏经济。而香港在信息科技方向与广东合作的必要性不是特别大。 但是,诸多因素的变化,令香港日益认识到联合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性。首先是经济复苏乏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孟庆顺说,香港刚回归时,经济底子很厚,董建华曾说香港会是最早站起来的地区。但事实上,香港至今未能站起来,解决经济困境越来越迫切,同时大陆的经济一派繁荣,香港越来越认识粤港合作来解决经济难题的重要性,香港已经把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看作脱困良方。 其次是人事的变更。2001年曾荫权接替陈方安生任政务司司长,他个人比较支持与内地合作。香港粤港合作筹组小组助理组长刘家麒说,“曾荫权司长在金融风暴后,认识到香港不与珠江三角洲合作,只能是一个孤岛,现在商界、学界和民间已经非常认同与珠江三角洲的融合。”此外,网络股泡沫的破灭,也令香港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认识到还是要通过金融商贸等服务业来振兴香港经济,而非信息科技。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郑佩玉教授说,“香港向来奉行对经济积极不干预政策,与内地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突出不同,这些习惯也制约了其原来对粤港合作的深入。但是现在香港认识到,其实还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特首董建华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浓墨重彩地提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合作,他说,“现在国家‘入世’在即,粤港合作可进入新阶段。特区政府决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推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达致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这是我们巩固和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运输和物流的枢纽和重要旅游城市的一个关键部署。” 董建华将与珠江三角洲合作提至如此高度,在过去历次施政报告中是没有的。 曾荫权在行动 政策既定,香港政府便大力推进。建立相关政府机构,是一个重要工作。 在1997年回归前,香港与广东已经有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此外,为加强粤港合作,2001年8月1日,粤港合作统筹小组宣布成立,职能是统筹不同的政府部门的力量,推动粤港合作。如果说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是两地高层交流并达成协议的平台,那么粤港合作统筹小组便是香港政府方面的执行和推进机构。统筹小组目前只有四个人,包括组长蔡洁如和三名助理组长,主要工作还是协调与统筹。 统筹小组与梁百忍领导的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关系密切,但有分工。梁百忍负责经贸方面的事务,而统筹小组主要是跨境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除了粤港两地的合作机构,香港还建立起与中央政府部委的联系,在曾荫权的推进下,今年1月,第一次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协作会议召开。 刘家麒介绍说,会议由曾荫权率领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等部门,与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属研究院,及广东各部门发起,旨在商讨建议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统筹。会议以后每半年至9个月召开一次,视乎基础设施的进展等情况而定。 今年9月,会议有关各方在上海碰面。截至目前,会议下设三个专家组已经有了三个主要成果,一是广深港高速铁路已完成第一期研究;二是与国家计委对两地物流进行了共同研究,并最后得到中央同意;三是就珠江西岸的开发,主要是珠港澳大桥的初步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就在本周,香港与深圳的通关问题又进一步得到了落实,两地的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 12月23日,香港政府网站公布了曾荫权在北京讲话全文。曾荫权称,旅客24小时通关,会在明年春节前的3至5天在落马洲及皇岗品岸实施。 他透露,在今年头9个月,每日有大约34.3万人次过关,货车流量则达到每日3.3万辆次。 从长远目标来说,在各个陆路品岸,旅客在轮候及通过两地关口的手续,应该缩短,通常应该在30分钟内完成,即两边各用15分钟。在货运方面,应让大部分货车在1小时内,完成两地口岸手续,即每边30分钟。 而且,香港与中央政府均已原则上同意有需要进一步改善跨境口岸的硬件。除了会全力推展兴建深港西部信道外,大家亦同意在皇岗和落马洲口岸加建一条双向的大桥,消除瓶颈,以达至客货分流及将容量倍增。 曾荫权说,这些措施,将不但有利两地贸易营商活动,亦会吸引更多外商进驻珠三角,选择香港作为他们的营商及居住的最理想地方。在货运方面,他们可以更清楚掌握过关时间,这有助于他们提高效率,减省成本。无缝的客货运通关,将会进一步优化香港的投资环境。 谁来制定“大珠江三角洲”战略 “现在香港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国内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国外又有新加坡和韩国等许多对手,如果香港不努力地与珠江三角洲走在一起,打造大珠江三角洲,肯定是不行的。”刘家麒认为粤港联合才是维持竞争力的惟一出路。“曾司长到任后,提出所有粤港合作措施一定要快,要配合内地。” 粤港合作已成共识,但未来的“大珠江三角洲”是何种格局,粤港如何合作,依然有待明朗。 郑佩玉教授说,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主任用“平等”两字来概括,我则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形容,“原来是垂直型分工,现在则是水平型分工。” 她介绍,香港93%的厂商在广东有投资,原来是“前店后厂”式的,现在则是在保留“前店后厂”式的前提下,双方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另据刘家麒的资料,香港1978年始在珠江三角洲设立工厂,目前港资企业在广东省雇佣的工人数约500万人。 郑佩玉举例,香港在国际市场上有优势,但广东不仅是在生产上有优势,在国内销售上同样有优势,毕竟广东比香港熟悉内地。 而且,香港还可以利用内地的科技。比如,利用香港的资金,和北京大学的技术,在深圳开药厂。这种合作老早就有了。 不过,她认为,香港的商贸、金融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还是远超过广东,依托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将来香港还是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的商贸,金融中心。而深圳的金融业要继续发展,但是离香港太近,不太可能超过。 现在珠江三角洲已是香港最大的境外制造基地,以制造业为主的合作带动了服务业,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服务业市场。 刘家麒则说,广东的卢省长与董建华达成共识,以前的是前店后厂,现在则是要推“大珠江三角洲”,即生产基地在珠三角,香港的角色是提供金融、会计和法律服务。 郑佩玉还建议,应该制定“大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上世纪90年代初已有学者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成熟的时候。因为区域合作,除了需要产业的合作,还需要一个战略来引导,以避免无谓的利益冲突,浪费资源。 新浪编者注:“激情燃烧的财经岁月-《21世纪经济报道》岁末专辑”专题系《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浪财经联袂制作。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终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该年终特刊(完全版)为《21世纪经济报道》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欲转载本专题相关内容、或对本专题有任何建议,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361联系。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在本年度对新浪财经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