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浪之三:杜邦中国21家子公司的“后WTO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9日 21:2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邱伟 王晨 实习记者段晓燕 北京 上海 广州报道 2002年,一向以保守、谨慎而著称的杜邦,却在中国接连投下了超过1.5亿美元的新筹码,设立了6家独资和合资企业,涉及到食品营养、工程塑料、农业和纺织等诸多行业。 12月19日,杜邦中国公司总裁查布朗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他对2002中国WTO元年的感受:“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是杜邦在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平均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今年的最终业绩还没有出来,但是估计会非常乐观。而且,我们对明年的市场情况也保持乐观的态度。” 仿佛棋至中盘,在一枚棋子落定天元之后,棋子开始一枚接一枚地飞快落下。现在,查布朗和杜邦全球25个战略业务部门SBU)的总裁们,正在用数以亿计的资本作棋子,在中国这个广袤的棋盘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展开杜邦中国棋局的中盘搏杀。分拆莱卡后的投资浪潮 2002年,恰逢杜邦200周岁。这是杜邦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调整中最重要的一年。 今年3月,杜邦投入3000万美元,与上海旭化成公司合作在张家港建立一家全新的聚甲醇塑料生产基地。 4月,杜邦在佛山生产基地继续注资,扩大塑料厂的生产规模。在上海,随着杜邦纺织与饰材的分拆,杜邦追加投资9000万美元,继续扩大在上海青浦的莱卡生产基地。 5月,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杜邦在河南郑州收购了郑州蛋白厂。 8月,杜邦与位于四川成都的中核红华特种气体股份公司成立杜邦控股的合资公司。 10月,杜邦与双汇成立一家合资公司,预计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 这是顺应杜邦全球大盘重整的新举措。两年前,杜邦董事长和总裁贺利德为杜邦定下的方向是,杜邦要从一家资本市场定位不清的“综合化学公司”变身为一家“综合科学公司”,努力在“生命科学”这一领域,包括医药、食品成份、农业生物技术及交叉学科等分支有所建树。支撑杜邦可持续增长的三大支柱是生产率、知识密集和“大科学”,而具体做法则是实施六个西格玛,充分利用知识资产开展咨询服务和提供解决方案,还有加大研发投入。 与杜邦母公司“三大支柱”保持一致的是,去年与今年收购的2家蛋白质厂即是杜邦以“生物科技”为主要业务方向的进一步动作。提高生产率方面,杜邦中国在上海的农化公司一直在积极实施六个西格玛,积极提高生产率。今年3月,杜邦国际安全资源中心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并顺利完成了对广州白云机场的安全管理与咨询业务,这是安全项目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一步。按照杜邦国际安全管理资源中心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周博仪的设想,在中国市场将遵循“抓大放小,循序渐进”的战略,以国有大企业为突破口,第一批计划在案的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洋石油以及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大型项目。另外,2008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项目也是杜邦的主要目标之一。最后的目标是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建立一套横贯八大行业的安全咨询网络,销售其咨询、培训、管理、资料等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 在过去的17年间,杜邦在中国总共投下了6亿美元,设立了18个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一年间,新投资几乎占到了前17年总和的1/4。 当了3年的中国总裁,查布朗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充满信心。如今,查布朗和太太每天下午都要去学中文。他对记者表示:“(杜邦中国的)这些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的成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8%的增长率,市场对高端优质产品的需求旺盛,为杜邦这样的科技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环境与政策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杜邦业务的发展。” 壁垒消失:杜邦油漆“开门红” “WTO对所有的企业来说,不管是国外的企业还是中国的本地企业,都是件很好的事情,使所有企业的运作比以前更容易了。”查布朗说。 这位具有绅士气度的老者,喜欢结合历史来说话。他认为,杜邦亲身参与了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的飞速增长,也见证了市场经济和“公开、公正、公平”的自由竞争环境在中国的建立和成熟。实际上,过去20年中,中国的法律、产业政策不断在向更有利于促进外商投资的方向发展。加入WTO只是加速了这种转变。 查布朗举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个例子。在中央如外经贸部设立了控股公司委员会,听取企业意见,并向企业提供政策的解释;在地方如上海市政府,在出台一项重大的政策之前,要咨询很多企业,从而使得企业有渠道向政府反映意见,并且能够及时预见到未来的商业环境变化。 杜邦涂料业务平台的一位中国经理说,今年他所在的产业就有着“不可想象”的增长。2002年,中国的入关承诺开始正式实施,今年进口油漆的进口关税下调了5-7个百分点,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另外,预计全国轿车的生产从70万辆增长到110万辆左右,增长率几乎达到50%,也让杜邦汽车漆的销售经理们笑逐颜开。 以往杜邦中国旗下的所有油漆产品均是从香港转口进入中国销售,虽然没有配额限制,但是平均关税达到15%-20%,让产品的价格高居不下。再加上众多所谓“平行进口”的产品,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各地增值税率执行上的问题,让中国油漆市场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都成为让他们不敢进入中国市场的一道“无形壁垒”。 而如今,由于国内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的法律和意识逐步完善,再加对走私“水货”的不断打击,都让杜邦的经理们看到了扎扎实实的增长红线。据他说,为了可以给国内的重要客户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杜邦的油漆业务将改变以往的“纯贸易”方式,一份在国内开设工厂的可行性报告正在草拟中。 DTI:感受中国纺织业脉动 另一位更有感受的杜邦经理人,可能就是原来杜邦纤维的中国区主席路久成。他的职衔,随着杜邦纺织和与室内饰材公司(DTI)与杜邦母公司的分离,已经变成了DTI中国区总经理。最近,DTI与杜邦母公司的财务已经率先分开,为2003年年底的上市做财务独立的准备。 在杜邦中国DTI被认为是受WTO影响最大的部门。在加入WTO后,欧盟和美国将向中国开放纺织业市场,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纺织产品来自中国。而实际上,DTI的拆分也是为此目的:随着整个纺织产业的重心迁移到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日益成为面向全球成衣市场的生产基地已是不争的事实。DTI将会把整个杜邦纺织产业的重心从美国和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来。 从另一方面看,欧洲市场上莱卡的增速已经开始减缓,而中国的莱卡却出奇地扩张,目前中国的莱卡产销量已占全球的37%,但是每年莱卡的订单还以20%的速度上升。2001年,杜邦纤维(中国)公司生产了4000吨莱卡,还另外进口了2000吨,莱卡的生产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投入的9000万美元,将使上海青浦工厂的产能增加到1万吨,DTI会在2003年再投入7000万美元,最终把莱卡的年产能提高到1.6万吨。”路久成这样告诉记者。而路估计,这1.6万吨莱卡也只是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而已。中国纺织产业今年的增长高达30%,DTI中国也因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今年的增长会达到30%-50%。 从今年开始,莱卡的进口关税从17%下降到了14%,在未来的几年内,关税还会下降到6%左右。由于目前莱卡在中国的生产成本居于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水平,进口税的下降,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将会极大地降低莱卡在中国的销售价格。 国内的投资环境也日益完善。“DTI新公司的成立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办妥了所有的手续。”路久成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这种办事效率,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路久成惟一遗憾的是,虽然纺织部的取消已经给他们减少许多的政策限制和业务压力,但是杜邦向国家计委和外经贸委申请的一个晴纶项目,已经两三年了,却依然没有被批准下来,具体原因是这个产品的原料PTA属于国家限制的投资产品。 路不无遗憾地说,原本这可以为中国再带来2亿-3亿美元的投资。当然,国家对这个产品的限制也自有原材料进口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 另外,路久成也指出,国内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是不够完善,无形中为未来杜邦产品的进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由于莱卡的价格几乎是国内类似产品的两倍左右,所以有不少“李鬼”出现。DTI就曾在福建的福州地区发现过一批假冒的“莱卡”产品,只能向当地工商行政机关报案,以寻求政府方面的帮助。而在国外的成熟商业环境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事情原本就是政府的分内之事。 如果说在WTO之前,由于政策不明朗,像杜邦这样的跨国公司是在一边行走一边探索。那么,如今的WTO之后的环境就像已经整平的水田,只等待“插秧”。 查布朗表示,下一步杜邦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在中国投资,“目前杜邦公司内部从CEO到各个产业部门对中国都非常重视,也在进行各种探讨,希望能够将更多的业务和产品引入中国,如我们在可持续发展、安全防护方面的一些新产品和技术。” 悬而未决的“后WTO问题” 对查布朗们而言,似乎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后WTO问题”。 比如,查布朗就对“某些问题”看不明白。他和路久成观点一致:中国的一些法律、法规比较难以理解,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在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城市的解释也不一样,“弹性十足”,执行起来“灰色地带”很多。此外,虽然2002年的“无形边界”已经较之前几年减少了很多,但总是令人头痛的因素。 “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查布朗建议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透明度方面,希望政府在设立企业、运作企业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上更透明,对所有的企业都公开;二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因为对杜邦这个以科研为推动力的公司来讲,技术是我们特别重要的一块财富,因此,我们希望杜邦的技术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保护”。 回望2002年,查布朗不无感慨地说:“过去一年中,关税的下降、贸易权的逐步开放促进了杜邦在华业务的发展。现在对杜邦来说,最重要的是更及时地了解中国在入世以后为实现这些承诺所做的各种法律政策的调整,在更加透明规范的环境中更快地发展业务。” 一想起年初的情景,杜邦中国公司的职员徐小姐仍然激动万分。在杜邦庆祝公司成立200周年的庆典上,令世界各地记者吃惊的是,从杜邦CEO到每个副总裁,在说话时总忘不了提上“中国”一句。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居然是——“中国”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35版 新浪编者注:“激情燃烧的财经岁月-《21世纪经济报道》岁末专辑”专题系《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浪财经联袂制作。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终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该年终特刊(完全版)为《21世纪经济报道》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欲转载本专题相关内容、或对本专题有任何建议,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361联系。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在本年度对新浪财经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