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1996年5月至今第8次降息。央行希望此次降息能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分析,一是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美联储2001年连续10次降息,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减少企业利息负担,降低成本,减轻经营压力 ,为企业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据测算,2002年企业将减少300多亿元的净利息支出;三是放宽货币政策,扩大信贷规模,解决目前银行存在的存大于贷的问题,进一步启动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四是分流储蓄资金,鼓励社会游资进入股市,刺激股市回升。
本次降息精心设计,贷款平均利率比存款平均利率多下调0.25个百分点,存贷款利差由3.6个百分点减少为3.3个百分点,其良苦用心在于促使银行创新,改善落后的经营状况,提高竞争能力。
央行选择在马年股市开门前降息是给股民的一个明确政策信号,这种政策信号将鼓舞股民的信心。但股市要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股市的成熟,包括上市公司的成熟、管理规范、业绩透明,以及对股市的有效监管,没有上述条件的配合,单纯降息难有效果。
降息“杠杆”效应在多大程度上显现出来,不完全取决于降息本身,更多在于利率杠杆发挥作用的条件。
截止一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万亿元。居民储蓄与利率变动的相关性很小,主要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转轨与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时期,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多项制度改革,使得人们要通过储蓄应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百姓选择储蓄,其实是将银行视作“保险柜”而不是投资,即使是零利率,百姓在投资品极少的情况下依然得选择储蓄。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品匮乏。比如,在西方国家非常发达的基金投资,在我国却由于不规范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企业债券等,在我国几乎没有怎么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降息对于储蓄只是消极的“堵”,而不是“疏”,只是对存量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而不能有效发挥刺激投资、增加需求的作用。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