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自由论坛)实录1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9月17日 17:53 新浪财经

  9月16日至9月19日在京召开第九届金融展,由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26家金融机构集团出击,上百家国内外大公司倾心关注。为此,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如下为自由论坛实录。

  陈静: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第二届金融论坛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自由论坛部分现在开始了。让我们第二次办共同搞好自由论坛。

  首先,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这次自由论坛的台上就坐的嘉宾。李子卿先生,是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林晓轩先生,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林总经理是新上任的;陈皓先生,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吴晓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陈进教授,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郭为先生,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周承启先生,康柏公司大中国区业务总监。概括地讲银行界有四位,IT产业有两位,国内一位,国外一位。还有两位是大专院校的教授,都是从事金融科技应用研究的。这次论坛的题目争取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这个题目在前一天的论坛里,有关的行领导、专家,有关高层管理人员都已经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昨天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先生已经做了重要的阐述,涉及到加快信息化建设里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就提到数据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以及要注意解决好数据集中的有关防范风险的问题。同时也谈到了,要加快传统业务的信息化,以及搞好网络金融服务。同时也提到,加入WTO以后,我们银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的人才竞争的形势和我们要做的一些工作。我想,我们围绕这些题目,各位嘉宾可以畅所欲言。我们的听众代表也可以提问。这次新浪网在网上做文字的实况直播,包括我们的网友也可以提问,时间到下午四点半,我们争取利用有限的时间确有所收获。

  开始请我们的嘉宾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他对中国银行业,包括他本身所在的单位,面对加入WTO的挑战,主要采取了什么对策,发表精辟的见解。

  首先,请李子卿副行长发言。

  李子卿:谢谢陈司长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个题目陈司长已经布置了一个多月了,我主要讲加入WTO,加入WTO已经是迫在眉睫了。过去老喊狼来了,现在真的是狼来了,估计今年11月份将加入WTO。入世以后,关键是银行怎么做?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看我们目前的银行和国际银行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就可以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了。

  中国目前的银行和国外银行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我们传统的业务,因为我们在工商信贷方面比较强,最大的差距,第一是我们的银行非资产负债比重非常大,一般的银行都占98%,也就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外的银行非利息收入最好的占80%,比较差的占40%,最低的占20%,也就是说,我们的银行在综合服务方面差距比较大。我国的银行一般是做存款、贷款、汇兑业务,真正派生出来的业务还没有做,这是我们银行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差距。第二是中间业务我们涉足比较少,还有一方面是对私的业务我们涉足得比较少。我们的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出来的,这方面比较差。第三是综合的理财业务,这方面也不够,我们的银行仅仅是对企业的贷款,做一些结算。这方面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怎么样迎头赶上。

  今天谈与国外的差距这个问题,主要办法就是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展我们的业务,此外,没有别的好方法,国外的银行也是使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展我们的业务。所以我们光大银行,整个行的趋势就是科技兴行,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投入的办法来占领业务制高点。所以光大银行这两年的一个重大工作是大集中,所有的业务集中处理。我们全行三十七个城市,三百多个网点的业务都集中在北京进行处理。我们的综合信用管理、实时收入的清算、卡业务都实行集中。集中的好处,第一是强调了一级法人治行,也就是大总行,小分行。什么报表失真、报表不实,全都看得出来,不必再依赖各分行上报。第二是投资节省,避免浪费。第三是技术力量节省。第四是对市场反应比较快。如人民银行有一个规定,要实行实名制。我们改一下程序,二十多天,全行全部就可以实行,通过计算机处理,而不是手工处理。第五个是最大的问题,即避免经营上的风险,有什么问题总行马上能反映出来。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发展,对银行来说,今天网络技术、IT技术、Internet技术大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银行天生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业务,因为我们没有物流,几乎都是纸上作业,所以光大银行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大的力量,把我们整个体系进一步整合和改造,拓展我们的业务。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数据仓库技术进一步拓展业务。客户资源集中了,数据集中了,这都很好。可是下一方面的问题产生了,你究竟服务于哪些客户?定位在哪些群体上?怎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需要我们强大的信息作为基础。国外的银行,如摩根士坦利银行,大量的信息做集中。我们的综合信用系统、柜台系统、卡系统,还没有完全服务于客户,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个方面。

  对私业务中还有一个是理财业务,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都能够很快调出来,能服务客户才行。对公来说就是投资银行的业务,也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本市场信息、企业信息、资讯评估等等,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持。现在我们真的感到,全行上下都感到,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东西,如果离开这个,光凭手工的方法远远满足不了。何况光大银行是个新兴的股份制银行,比起国有商业银行我们很小,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网络优势,只有通过这种科技手段,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我们的业务,才能使我们的业务跟上这个时代,能够不至于在竞争中被淘汰。我简单谈一下我们的一些思路吧,谢谢。

  陈静:我想了一下,还是银行的先讲吧,下面请工商银行科技部的总经理林晓轩先生做一个发言。

  林晓轩:我给大家汇报一个具体的问题,工商银行正在做全国的数据中心的大集中,现在大家对数据大集中的问题都很关心,都在讨论由此可能带来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安全方面的问题。我想在这里和大家汇报一下,工商银行在实施大集中之前,我们主要是基于哪些理由。第二,我们对大集中实施完了以后,针对技术安全,我们采取哪些措施。

  当时,工商银行实施大集中,主要是从以下四、五个方面考虑的。第一,节约投资。工商银行在2000年前,全国总共有大大小小的各类主机中心,我指的是用大机来进行业务处理的数据存储的中心,全国总共有四十七个。一般这样的大机中心更新周期是三年一个周期。据统计,我们从1998年到2000年,在硬件方面的投资是二十七亿六千多万,这里还不包括系统软件的购置,大量的服务,软硬件的服务费的购置,以及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根据我们集中实施两年的经验,以及最近我们在做的计划,仅仅在硬件的投资上面,就可以节省十六亿元,同时还可以节省系统软件商的一些购置,每年可以节省百分之四十的全行电子运转费用,以及大量的软硬件维护费用,因此这块节省的费用是十分可观的。社会上很多人的看法,就是实施大中心后,钱的投入比较大。从个体来看,投入是比较大,但是跟以前比较,以前是分散的,体会不到,现在是集中在这两个地方投资的,感觉到单笔的数额是巨大的。第二,我们考虑是为了实施真正对数据中心的有效的灾难备份。我们原来四十七个中心实施有效备份的技术和实施,以及资金投入上面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人才方面的考虑,把分散的人才集中起来使用,同时为工商银行真正的科学技术精英提供更大的发挥他们作用的舞台。第四,考虑到信息的集中,集中存储,集中使用。第五,考虑对全行软件的运用系统,真正达到统一开发、统一使用,这一点是大家都在讲的。原来是各个分行各自分头开发,全行性的业务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

  另外是技术分析。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在我们看来,实施大中心后我们主要应该考虑的是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觉得最主要的是它系统和运用的分析。大集中完了以后,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两个点上,这两个点的不间断运行变得非常关键,怎么样保证这两个系统和应用上的不间断运行,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方面,从技术上提供保障,首先是在资金上面多一些投入。第二方面要在技术上提供二十四小时运行的技术,哪怕任何的一个软硬件的故障都不会影响二十四小时运行。另外是组织架构上面的保障。原来我们自己开发,自己使用,自己运行,我们就是要把开发、测试和生产这三个方面从组织架构上进行隔离,形成相互制约,层层把关。第二方面的分析是来自于网络的分析,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第三个方面分析,应该来自于人才的分析。这两大中心都必须要集中全行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怎么样凝聚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对这几个数据中心提供给他们特殊的机制。一个是给他们事业,另外一个是给要适当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在这方面,工商银行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先讲这些吧。

  陈静:下面请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的陈皓副总经理,谈谈你的观点。

  陈皓:很同意刚才李行长和林总关于中国银行界在IT发展上的想法和他们在这几年工作当中的经验。中国银行应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网点覆盖率比较大的一个行,所以,在应对WTO的策略,以及WTO给中国银行带来的冲击方面危机感是比较强的。

  从99年到去年,我们就开始研究怎么样应对进入WTO以后国外一流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或者是中国银行界带来的冲击的事情,中国银行一贯的观点是认为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我们从2000年前后开始规划这个事情,原来我这个题目是讲金融科技创新,现在先放一放,谈谈我们这几年的策略。

  基本上我们考虑在两年左右,国外的银行,无论是零售银行,批发银行,还是投资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都会全面进入中国的银行界,对中国的银行压力会相当大。第一个受冲击的是国际业务,时间上相当有限。第二,在空间上我们有发挥余地,比如现有银行潜力的挖掘,资产负债的比例,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等,我们在业务上的变化的空间都是相当大的。这两个概念,一个是在时间上是相当的紧,一个是在空间上是有相当的发挥的空间。第三个,就是在人上。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特别是中国的国有银行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应该是有危机的。这是我原来想谈的三个问题。

  面对这么一个情况,中国银行的目标是希望在明年五、六月份搭建一个能够应对WTO挑战的平台,这个平台从抽象上来说,就是刚才李行长和林总谈的大集中的平台。中国银行大集中的计划是,明年在全球实现八个中心,八个区域的处理中心,或者是信息中心的大集中。其中三个在海外,在美洲一个,欧洲一个,亚太区一个,三个中心正在筹建当中,三个中心的CEO已经派出了。

  另外五个中心是建在国内,这五个中心,其中三个中心肯定要建,有两个中心是过渡性的,明、后年要调整。这五个中心是华北中心、华东中心、华南中心、西南中心、西北中心。分别放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成都。目前看来,这几个中心的建设进展比较快,为这几个中心的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中国银行的集中统一工作。跟工商银行一样,可能中国银行的起步会比较晚。我们起步的时候工商银行已经做了两年。刚才林总也说了,在他们有四十多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时候,中国银行是一千零四五十个,历史原因就是中国银行的IT发展比较早,在中国银行IT分行软件相对成熟的时候,我们的网络环境不具备,这样的话,我们就在本地形成了这么一个局面。到今天为止,我们叫“相对集中”或叫“上收工作”的进展得比较顺利,到今天是53个,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收缩了将近一千个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华北中心,华东中心也在上收至辖区省一级的分行,目前进展还可以。但是集中不是一个目的,我们在讨论整个战略规划的时候,集中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在搭建平台的时候,现有的市场,现有的机制调整,以及我们为将来的应对加入WTO,应对国外一流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要做的各种准备工作,也要同时进行。中国银行是这么两个策略。

  一个策略就是刚才谈到的集中和统一,搭建一个公用平台。集中统一的同时,我们做了很多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我们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应用软件,以及我们的安全生产的运行机制。这当中要提一点,我觉得,昨天肖行长谈到了大集中是一个肯定的方向,同时有一个度的问题,中国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了集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觉得中国银行如果现在集中得过少,一是会影响本地业务的拓展,另外在安全上有问题,所以我们的过渡方案就是现在的五个中心。

  从今年的四月份到现在,安全生产体系的力度相当大,主要目的是要确保我们在集中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对客户的服务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在统一软件,统一应用平台和统一我们的业务做法上,我觉得,这一年的成效是相当好的。在集中的同时,我们以前各个省行行长梦寐以求的所谓的省行的通存通兑,对公的跨区域运作,作为一个真实的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对市场和客户服务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另外一个策略,就是在做集中的同时,应该有一个对市场,对客户服务的保障体系,我们在权衡了集中的工作和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服务工作以后,我们形成了一套体系,相信其他的银行也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客户服务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国银行内部和外部的各方面的资源条件和管理的各种特点,建立了一套以总行为中心,以分行为本地服务的这么一套有集中、有分散的客户服务体系。我们的核心业务、全国统一的业务,是由总行的软件中心统一开发的,同时搭建了一套按总行标准和规范设置的客户服务平台。在这个客户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各省行根据它本地客户的本地化需要和本地客户个性化需要,可以在这个标准上有足够的空间开发他自己的应用的小产品。同时如果有共性,可以供全行使用。这样的话,也是我们集中统一工作往前得以推进的一个很好的前提。

  在这两个前提下,中国银行目前的进展情况相当好。另外一个要提到的,就是传统业务和将来的电子化银行的关系。科技创新,应该说,它有两个基础,或者说两个演变的过程,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从传统业务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深化,渐进地发生变化。我觉得中国银行在传统业务上,渐进变化上也逐步形成,我相信今年年底大家会看到中国银行不管是在科技上,还是业务上,传统业务这一块随着这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会形成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中国银行的概念,包括我去年在第四届电子商务大会上的一个观点,就是科技创新最基本部分,还是传统业务这一边。

  第二点就是电子银行的概念。我们在作反思和调整,突变的东西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中国银行在这方面促成这个条件的变化,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大平台的建设,统一应用的搭建,以及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机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已经逐步形成了。我们要推出全面的,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银行的条件。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银行会在这方面给中国的银行界做出一些贡献,为中国银行的客户,为中国银行的市场拓展,以及应对WTO的挑战形成这么的一个很好竞争的优势。

  最后一点,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WTO对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的发展,包括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的发展上,应该是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国际业务,我们现在组建的结构,强调几点,一个是强调海外机构的规划,强调IT投入和产出的规模,同时要根据国际标准,行业的传统,行业的规矩,以及海外行市场的客户需要,按照国际的标准统筹国外IT业务的发展,这一点,我相信也会给我们在座的各个厂家提供很多机会。如果有机会和国内的厂家合作,我们可以和国内的相关厂家一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我就说这些,谢谢。

  陈静:林总和陈总简单介绍了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面对WTO挑战的总的设想。我们也知道中国的银行业,中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电子化建设长期以来得到国内外的IT企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反过来,对中国银行业的需求也不断深化,这也是中国进行现代信息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环节。下面请国内著名的神州数码公司的总裁郭为先生,谈谈你的观点。

  郭为:谢谢陈司长,前面几个银行的专家把问题谈得非常清楚,我想讲三点。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在数据大集中,以及开展这种信息化方面,应该说,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全国各行业的一个典范,都是走在前面的,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几家主要的银行在推动大集中方面,为IT行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讲WTO来了以后我们怎么做,我在想加入WTO前后,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觉得,对于国外的银行,或者国外的行业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也是集中,我们也是集中,但是他们的集中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我们过去的集中,或者到现在为止的集中,更多的是从财务管理、会计的帐务管理、内部的管理来进行的。这是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刚才李行长谈到,我们很大的业务是存贷业务,不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业务表现。我们现在的集中更多体现在数据上,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觉得做得很好,在金融行业全国的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包括大集中,在数据集中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最近我们一些部门,包括税务等几个系统,都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去参观集中式的方案,说明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但是我想,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系统更好地,更充分地去满足我们客户的需求,这是摆在中国金融业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最终跟国外的银行争的是用户,争的是市场,而不是争谁是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们的目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给银行的IT部门和厂商,特别是国内的厂商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在这方面,可以讲,我们在跟银行界交往的时候,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没有给银行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陈皓总经理有时候都不愿意跟我们谈了,说跟我们谈都太落后了。这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给银行提供更好的产品,这是我们作为国内的厂商必须思考的问题。

  应该讲,我们最近也有一些很大的进展,借此机会给各位领导汇报一下。结合大集中的方案,过去讲逻辑上的三层结构,数据集中,应用层到前端,结合这个逻辑的概念,我们最近在核心业务上,确实觉得银行做得很好,不管是中国银行,还是工商银行深圳的软件中心、北京的软件中心、珠海的软件中心,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前端和中间业务方面,特别是如何满足客户需求方面,我们最近结合国外的很多产品,以及我们和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合作得来的一些经验,我们做出了一些产品,这个产品我们叫大前置的概念。从过去的前端到大前置,最终到数据中心。

  大前置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一,解决一行网络协议的交换。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在大前置上做了很多应用软件,这主要是一些中间应用,客户服务体系。刚才讲到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最后是实行参数化定义的,不要求银行一定要懂IT,它从CODING开始做是很复杂的。我们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后台的产品快速生成,这是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过程。怎么样去做?我们是模板式的,七个模板,添上一些新的数据,马上就有新的产品。这样快速满足客户的要求,使产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我们满足多种渠道的链接,不管是NT平台的WEB,还是传统的ACE系统的ATM、POS的结构,满足这样多平台的链接。重要的一点,我们也提供在UNIX环境下。现在IBM在9000上面不是要采用UNIX的操作系统吗?我们怎么适应这个变化。刚才提到IBM的大机器只有一个选择的时候很痛苦,走开放系统的话,就给操作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我们可能有机会,去选择一些新的东西。这是我们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帮助银行做一些事情,面对WTO,如何使我们的金融行业更好地满足客户化的需求,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未来怎么样?对于我们这些厂商来讲,和中国整个金融行业是一样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难以预料,而且充满了风险的情况。因为,不管是CITI BANK也好,或者国外其它大的银行,无论从投资回报率,还是从整个业务的品种来讲,比我们今天的银行多得多。面对这样的竞争,就从信贷的角度来讲,他们最先争抢的也可能是我们最好的用户。给我们抢走了,这时我们怎么办?他们提供很多很多理财的工具,中间的业务,其实,中国金融行业,包括我们为这些金融行业服务的IT企业,不管是谁,我们感觉压力都很大。因为如果中国的金融行业被别人打垮了,我们也没有饭吃,CITI BANK不可能用我们的系统,一定会用IBM或康柏的系统。我们怎么办?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生死劫的问题。面对未来的市场的时候,我们也非常希望,陈静司长始终推动支持这个事情,怎么样使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大的金融行业,跟我们这些国内的民族企业一起合作,真正做一些应用系统,不一定非要做核心系统不可。我承认,在核心系统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应用系统上,使中国的IT行业在金融的电子化应用上有一席之地,从而使中国的金融行业面对国际竞争的时候也多一个选择,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李行长讲狼来了,其实真的是狼来了,狼来了以后我们怎么办?这很关键。所以,今天陈司长提议随便说,平时不敢这么说,既然今天随便说,我就借这个场合呼吁一下,在座的和不在座的金融行业的IT的主管部门,都关注一下国内的IT企业的发展,多给一些支持和关怀。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陈静:郭总谈了狼来了的紧迫感、希望和做法。实际上包括联想在内,对迎接WTO挑战也做了很多工作,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需要银行的支持与合作。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是一个唇亡齿寒的关系。应该共同来努力。但是应该承认,加入WTO是一个我们国家真正的、彻底地走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道路。我们要加强跟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世界的竞争,这个道路已经看得非常明显,不可能往后退。所以,接下来,请康柏公司的业务总监周承启先生讲讲,从康柏的角度谈谈中国银行业怎么面对WTO的挑战。

  周承启:我看到很多人讲话的时候,第一讲的就是集成,大集成。我们非常赞同大集中,大集成。不久以前,微软有一个远见,是这样讲的,“Information, Anytime, Anywhere”,就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拿到你所需要的资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的讲法,每一个员工,从最底层的员工,到最高层的老总,每个人都应该把最好、最新鲜、最有用的信息掌握在你手上,马上能拿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当初讲的时候,没有讲到怎么样做。一年多以前,Gartener Group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ZLE,即零延迟的企业平台。这个零延迟的企业平台,让所有的员工从最底层到最高层,在同样的企业里共享最新、最有用的资料。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现有的应用的效果提升非常多。另外可以把新的应用加上去。这些新的应用,就包括防欺诈、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客户服务,这些都可以加上去。在这个平台上,要注意很多事,这种大集成把所有资料,把所有的企业联在一起,如果做得不好,整个企业会塌下来。

  所以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是扩展性。做这种东西,平台的扩展性要非常强,今年做的量是多少,明年可能是两倍,后年就是四倍,这样上去的话,平台能不能支持这种增长力。第二就是可靠性、可用性。刚刚我们几位都谈到了,你把所有的企业都联在一个平台上面,这个平台DOWN下来的话,整个企业就跨掉了,一分钟,一秒钟不能DOWN。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建立全世界最好,最可靠的平台。第三,平台需要能够做混合工作负载,什么意思呢?我们把所有的应用联在一起,每一个应用对中间平台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所有应用方面的需求都满足了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集成以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今年是10个TB,明年是50个TB,后年是100个TB,哪几种平台和数据库能够满足这种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跟我们交流,聊聊这些方面的问题。

  另外,我们提倡的集成是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另外一个概念是应用集成。刚刚李行长讲了他们银行的集成,把应用和数据集成都放在一起了。我今天早上也看了报纸,讲的是说如果把所有应用集成在一起的话,地方性的应用就没有了。就把所有的集成,只能是一个方向的应用,所以地方性就不可能做到。这种情况下,要看到,能不能在中间做一个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在中间做一个非常灵活的应用,那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自由论坛)实录2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自由论坛)实录3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专题演讲二(三)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专题演讲二(二)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专题演讲二(一)
金融设备展览会:新型取款机让人们生活更轻松
中国金融信息化技术成为众多行长议论话题
金融展展示“网络化金融服务”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专题演讲一(一)
新浪网全程网上直播第二届中国金融展论坛专题演讲一(七)
金融银行专题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北京
  • 1.8元租别墅办公
  • 零投入=高回报
  • 专业大屏幕电视墙
  • 农家大院转让
    济南
  • 热气球庆典广告
  • 全国CAD培训
    上海
  • 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 奥索卡攀岩馆
    广东
  • 0.38元国际长途
    河南
  • 跨入汽车新世纪
    天津
  • 环保产品暖通空调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数字卡专题
  • 移动IP记帐卡
  • 省钱打国际长途
  • 联通IP卡31.99
  • 吉通IP卡 67折
  • 40元/月天天上网
  • 下一代上网卡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