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年9月15日全国粮油贸易规避风险研讨会实录(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 08:30 大连商品交易所

  下面重点谈一谈期货市场的避险作用。期货市场在我们国家才有十几年的历史,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机制在国外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非常稳健、非常正常的市场现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次会议的宗旨就是讨论避险的问题,而期货市场这种机制的设计就是为避险提供必须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期货市场中价格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家们在很多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现货市场下一步价格怎么走、是涨是跌,涨多少、跌多少是没有数的,虽然我们有经验、有分析、有
判断,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靠的。如果有的人经验非常充分、充足、非常神奇的话我们高薪聘请他们的话我们企业风险就不会有了,但是是不会有的。这种市场风险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我们有办法来避险。一般我们认为期货市场有两大价格,一个是价格发现功能,第二就是避险功能。避险功能大家都比较好理解,近几年来企业家、学者对避险这个功能都认识的比较清楚了,而且很多企业家也运用的非常熟练了。但是价格发现功能很多文章论述还是比较少的。虚拟经济就是发现价格,包括期货市场就是发现未来的价格,这对经济运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价格对资源的分配具有引导作用,简单地说哪种产品价格高生产单位就会倾力生产这种产品的,哪种产品价格低就会把生产资源调到其他产品上。

  就农产品来说,价格发现也是对资源分配起到领导的作用。最简单地说农民看未来的价格,假如现在是春天,今年应该种什么,不仅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过去我们长讲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其实就是受上一个年度的影响给农民、农业生产企业一个错误的引导。现在有了期货市场,这个价格发现是未来的,是下一个年度的价格,这个价格就会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在春天时根据价格引导来安排种植计划。如果大豆价格很低的话,农民就会少种大豆,或者是不种大豆,种价值更高的玉米,如果说玉米价格非常低的话,就可以种别的东西,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现象。而且这种价格发现,特别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是有直接意义的,跟行情分析还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的话也有专家在分析,分析下一年度的行情走势,但是这仅是给领导者的参考而已。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对的话对你有好处,错的话对你也可能是灾难。期货市场的价格虽然时时刻刻是在波动的,但是不管发现的是什么只要觉得这个时刻大豆价格对你很有利的话就可以在期货上成交的,成交的话就是要受合同法保障的。在秋季把这笔期货合约签订好的话,剩下的问题就是安心买化肥种地生产了。到一定时候把大豆交到期货市场指定的仓库就完事了。这对农民、对企业是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价格发现信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在这里。我们讲价格信号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现货市场中的价格信号是分散的、短暂的,不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生产者、贸易商,特别是企业家们就不能仅仅根据过去的价格信息来组织安排,那样的话是有问题的。过去在没有期货市场时很多同志就是看谁家种什么卖的好,明年就跟着。但是明年都跟着的话多了价格就低了,他就吃亏了,所以总跟不上趟。根据过去的信息来安排生产是有害的。所以预期未来的价格信息对企业很有利。

  价格发现的特点前来也说了,期货市场表面上看价格时时刻刻在跳动,大连商品交易所是9点开始交易,上午除了有15分钟的休市之外,你看到的价格走势是连续的,所个价格发现是有预期的,尽管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但是还是有一个趋势,这就足够了。另外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公开的,而且具有权威性。我们是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界发布,只要感兴趣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得到DCB、CBOT或者是郑州商品交易所某种上来的价格体系。讲到期货市场,讲到市场价格很自然就会想到CBOT,像大豆、玉米、豆粕全世界都会关注CBOT的价格。现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的期货交易额发展势头很好,已经达到CBOT大豆贸易量期货交易的四倍,在东半球对相关企业大豆价格的定价发生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很弱小的时候,中国投资者是非常可怜的,必须要看CBOT的信息,因为我们是东方,比他们早一天,我们都是半夜在看CBOT的价格,根据它的价格走势对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走势会发生什么影响做出判断,很多人基本上不能休息,东西半球地看,否则的话就不能正确决策。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美国人也开始关注我们大豆、玉米、豆粕的价格体系了。去年时我到美国去了,到CBOT大豆交易市场在开始之前会发现交易员们有一个习惯,在交易前聚堆儿。很重要的信息是看昨天大连商品交易所大都是什么样的价格,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交易所的价格走势对美国或者是对全球也是产生影响的,这是很令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地方。在定价权、话语权中中国人参与的分儿了,有我们的力量了。预期性、连续性、公开性、权威性,我前面还加了一条,有效性,期货市场签了合同就有效了。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就是避险。接下来的几位企业家们也可以讲的很清楚,并不是像一般参与者所理解的那样在期货市场中买货、交货就是套期保值。这还不是真正的套期保值,真正的套期保值是跟期货市场的行为跟你的贸易行为是正好相反的,你在现货市场买大豆的话,在期货市场应该是卖出去,是用期货市场的行为来为现货市场做预期的,如果现货市场盈利的话期货市场就会被套利,在期货市场就会发生毁损,所以期货市场并不是像有些企业家说的那样一定要在期货市场盈利才是套期保值。

  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避险,用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是很有意义的,假如说贸易企业在农民那里收的大都是三千块钱一吨的话,你希望今后能够卖到三千块钱以上企业才能盈利,现货市场就是这样的。但是在你手里几个月之后你不知道是涨还是跌,如果跌的话三千块钱一吨肯定会亏损的。当你买三千块钱一吨豆子的时候在期货市场应该是卖的。在未来卖的价格应该是高,假如说是三千一,把你的风险先规避掉,假如半年之后三千块钱成本一吨的豆子真是跌到2900的话如果在期货市场不规避的话是很亏的。但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同一个走势,在期货市场卖过3100一吨的价格,它往下跌的时候在低价位再买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套期保值。

  此外期货市场还有其他好处,通过期货市场降低原料成本,这不是套期保值,充其量是套利。加入是2500块钱包以后吨的大豆,生产豆油、豆粕之后还会盈利的话就2500买这个大豆。今后再涨的话我的成本就锁定了。到期时我到期货市场来拉2500一吨的大豆。同样的道理你认为期货市场价格很高,可以不在现货市场卖,这就是锁定利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反复操作,这个大豆卖几个来回,今天价格高4千块卖出去,跌到3千买回来,再涨的话再卖,再跌的话再买这就是通过期货市场取得投资利润。

  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企业经营意义重大,前面的道理如果都搞懂的话这一点就不讲了。

  最后简单说一说尽管期货市场对企业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你不懂得、不理解的话也是会给你带来风险的,所以我们提出几个问题请各位企业家们引起注意。一个是对套期保值要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不能把投机和套期保值混为一谈。还有认为期货市场的风险只要不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总而言之对套期保值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好好理解。如果不做期货的话,现货市场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做期货是有好处的。

  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个是要有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下的期货班子应该有专业人才,对期货市场非常熟悉。另外按照套期保值的四个基本原则,交易方向相反、商品种类相同、套保数量相等,交割交火月份相同或跃进,另外不能进行投机,过渡投机。

  期货市场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在美国时已经突破10块钱每蒲式耳,我问美国人还能涨到什么程度?他们说能够涨到12块钱,在八、九块钱时我们做了大量采购,没有避险。更可悲的是有一些长期参与期货的大企业仍然是损失了很大,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在多高价位上买大豆都应该在期货上做出卖出的避免措施,尽管大豆后来降下来一半但是对你影响不大。我们注意到有的企业因为避险就避的一塌糊涂。而有的企业做了避险措施之后就没有受到影响。价格波动双刃的,既可以给你带来灾难,也可以盈利。

  主持人:刚才曲立峰副总裁围绕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粮油贸易规避风险,重点介绍了规避风险很好的工具。实际上纵观国内外凡是成功的国际化的大型粮油都是现货、期货结合起来做的,我们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单纯地做现货市场风险就太大了,单纯地做期货投机也是不行的,只有期现结合才是比较稳妥的。所以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就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同时还有一个是引导生产和消费,中间粮油贸易商如何跟生产和消费更好地结合,这里希望大家听了曲总裁的报告之后成为掌握现代经营工具的现代粮油企业家。

  时间:2005年9月15日下午

  地点:广西桂林粮贸大酒店六层会议室

  主持人(李先聪):下面请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同志,题目是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大家欢迎。

  曾丽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来到这次研讨会,见到一些老朋友、老领导,有机会跟大家一块儿研讨一下粮食的供求形势。根据会议的安排让我讲一下粮食的供求,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是当前粮食供求的形势,第二是粮食安全中长期的一些考虑,第三讲一下当前粮食调控的一些政策。

  第一个问题,2004年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情况,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98、99年都超过一万亿斤,供求曾经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库存爆满,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2000年以后连续四年减产,到2003年产量下降到8600万斤,这样供求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由阶段性供大于求转变为供应趋紧,首先是从豆油的价格有一个大幅度的波动,带动粮价、小麦价格,随后是大米的价格、豆粕的价格开始上涨。这样对我们来说保障粮食供求压力也明显增大。对此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为了鼓励和促进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进行直补,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当年粮食生产也有了一个明显的增长,出现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年增长700多亿斤,总产量达到9380亿斤,增长775亿斤,增幅是历史上最大的。但是按照我们的需求来看还是有一定的缺口。当年的库存还是比较充裕的,保证全年粮食供应没有困难。

  从产区来看每年消费量是均衡增长,根据我们两种社会工序的平衡调查,从2003年开始组织了一个全社会粮食需求产区的调查,2004年消费量是9978亿斤,其中小麦消费量是2046亿斤,稻谷是3785亿斤,玉米是2313亿斤,大都是694亿斤,其他是980亿斤。居民口粮的消费是5320亿,饲料是3101亿斤,工业是771亿斤,食品、副食染料用粮是296亿斤,大约加一起是一千亿斤。从品种来看,结构不平衡,玉米是2600多亿斤,需求量是2300多亿斤,产大于需将近300多亿斤,但是大豆每年缺口是将近400亿斤,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其他稻谷和小麦略有缺口,要动用一定的国家库存。从进出口来看2003年产区逐步趋紧,国家对粮食出口进行适当的控制,在这个政策下同时要求进口。2004年进口粮食3070万吨,小麦723万吨,同比增长15倍,大米76万吨,同比增加1.9倍,玉米0.24万吨,基本上没进口。出口粮食是586万吨,其中小麦78万吨,减幅达到65%,大米是90万吨,减幅66%,玉米是232万吨,减幅86%,大豆是33万吨,进出口相抵净进口达到2421万吨,三个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和大米都是由2003年净出口变成净进口,玉米出口量也不足2003年的千分之一。从当年进出口来看有很大的变化,对我们稳定的供求关系也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从库存来看2003年继续下降,品种、结构、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分性质看,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周转库存继续减少,中央储备粮库存基本稳定,地方储备粮互相进一步充足。分地区看产销基本平衡省的库存略有减少,主销区的库存稳步增加。分品种来看主要粮食品种库存都是下降的,其中小麦和大米的库存下降比较多。整个来看粮食库存结构略有改善,但是分布不均衡,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库存主要集中在产区,13个省占全国总出口量的72%,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七个主销区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40个亿,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还是比较薄弱的。大米的库存偏少,全国大米库存只占粮食总库存的28%,明显低于大米在粮食总消费中的比重。其中大米商品库存又占大米总库存的一半,48%。在2004年粮食丰收情况下国家粮食库存减少比较多原因一个是产区存在较大的缺口,第二是当年粮食价格上涨,出口是从国家粮食中供货,进口中大部分是大豆(400亿斤)是各个加工企业的库存,没进粮食库存。再加上地方加快处理库存老粮这些因素也使得国家粮食库存下降。2004年粮食企业改制加快进行,一些改革的企业不再进入国家统进,新收入的粮食也不再进入国家粮食库存,这也是下降的一个原因。

  第四个分析一下粮食市场价格。总体是先升后,总体价格水平高于上年。随着供求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在经历几年价格低迷以后,2003年价格开始缓慢回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上涨,每次涨幅在20%以上,此后各地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相对的稳定。新粮上市以后,早籼稻的价格在7毛、7毛2和7毛5左右,保持在我们国家最低收购价之上,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因为国家没有进行最低收购价,但是当年价格也是比较高、比较平稳。从总体上看,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进口增加了,粮食价格在2004年冲高以后有所回落。从全国粮食市场价格指数变化也可以看出4月份趋于上涨,在4月和10月份分别有4.18%和6.43%的回落,基本上是稳中趋落。2004年全年粮价要高于2003年。

  第二讲一下2005年粮食供需的情况。第一粮食产量增加,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存在较大的缺口。今年夏粮的生产获得丰收,小麦比上年增加50多亿斤,秋粮形势目前看不太出来,但是预计会增一些。稻谷比去年略有增加,单产水平有的地方可能要低于。从全年看玉米波动面积产量不会保持到去年的水平,略有下降。总的来看2005年产量基本平稳或者是略有增长。从消费来看近几年以接近1%的速度增加,其中居民口粮我们调查两年以及前几年的推算是稳中趋降,工业用粮增长比较快,初步预计2005年粮食总消费量可能是在9900亿斤左右,总体上看产需缺口是在近500亿斤。分品种来看小麦和稻谷产区略有缺口,但是库存比较充裕,小麦和稻谷供给还是有保障的。玉米还是保持产大于需,平衡有余。大豆的缺口仍然比较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看一下今年的粮食库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为满足市场需要今年供求总量大体上平衡,但存在一定的品种和区域结构的矛盾。刚才也分析了从生产和库存的分布看我国南北气侯、地质条件等差异比较大,粮食生产受区域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占全国总产的64%,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占全国的50%,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占全国产量的68%,从这一点来看粮食生产的优势布局特点比较明显。粮食库存跟生产布局类似,主产区库存量比较大,主销区库存量少,占的比重低。另外消费区域性特征也比较突出,不同地区粮食消费数量品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口粮消费结构来看南方还是以稻谷、稻米为主,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有一个结构的矛盾。粮食调运起来非常困难,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运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和品种结构之间的不平衡。从库存上看,是有这些矛盾的。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当前夏粮和早稻,中晚稻的收购形势。今年夏粮总体情况生产情况面积增加、产量增加,但是质量普遍低于上一年。收购价格低开高走,稳步上升。目前阶段基本平稳了,有些地区略有下降。从收购进度看比较平缓,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数量进度也比较缓,收购资金更充足,基本上能够满足收购的需要。收购主体多元化,但是国有粮食企业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没有出现卖粮难的问题。根据今年夏粮收购的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的调控措施一个是在第二季度4月初小麦价格出现明显下跌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收购工作稳定市场价格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积极做好关于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到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夏粮收购,适当控制库存结构,停止库存粮的销售。通过采取以上的调控措施,小麦市场的下跌开始回落,有些地方开始逐步回升。第二个措施是为了防止小麦上市以后市场价格过渡下跌,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同工商总局、和中储粮总公司等七个部门单位于6月24号联合召开夏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夏粮收购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地根据今年夏粮生产和收购形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抓紧对夏粮收购工作做出具体安排,严格落实。会议要求中储总公司采取先收入的方式积极参与市场工作,从7月10号开始小米低于7毛2一斤,江苏、安徽、湖北小麦价格低于每斤6.9元的情况下要求中储粮总公司开始挂牌收购,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小麦的价格开始回升,目前比较稳定。根据粮食部门统计截止到9月10号对九个主产省的统计收购的量有466亿斤小麦,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401亿斤,比上年多收购了90亿斤,后期虽然总的收购进度不是很快,但是收购的总量是要大于去年的。目前价格总体上比较稳定,基本上高于国家指定的挂牌收购价。粮食部门有一个价格监测,根据9月6号的统计,小麦各省平均量河北小麦是7毛4,安徽是6毛6,山东是7毛1,全国平均是7毛。

  根据各地粮食部门上报的数据早籼稻的预计产量是690,商品是270,都比上年略有增加,由于气候原因今年早籼稻收购期普遍比去年有所提前,提前十天左右。为了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7月22号国家粮食局召开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早籼稻主产省早籼稻收购座谈会,研讨当前早籼稻的收购形势,听取了四个省粮食部门的意见,在这次会议上的建议应该尽快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的预案,经过有关部门研究定于今年7月28号启动早籼稻收购预案,四个省一起启动。三等早籼稻是每斤7毛进行挂牌收购,国家粮食局对此向四省发布通知。为了确保预案能够及时启动,有关部门7月18号已经引发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7月25号通过了指定收购会名单,7月26号到8月6号粮食局为了督促检查工作,由局长带队派出四个调查组到四省进行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各省对今年早籼稻收购工作都重视,主要负责同志都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我去湖北省委书记亲自到基层去了解情况,主管副省长省长也带队到下面安排指导工作。7月28号预案正式启动以后,中储粮总公司以及各地指定收购粮点积极按照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之后早籼稻市场价格较前期有了明显回升,据了解农民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比较满意,认为最第收购价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真正做到体恤农民。根据粮食部门的统计截止9月10号8个早籼稻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22亿斤,比上年同期多收44亿斤,目前早籼稻市场价格比较平稳,根据粮食价格周报安徽早籼稻收购价格是6毛9,福建是7毛,江西是7毛,湖北是7毛,湖南是6毛8,广东是7毛5,广西是7毛1,全国平均早籼稻是7毛。

  另外关于中晚稻的收购近期六个部委和单位也进行了研究,为落实中央最低收购价政策,9月2号关于200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方案的通知,规定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七个省在中晚稻上市以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每斤7毛2,粳稻低于7毛5开始启动实施预案,挂牌收购。9月9号国家五部委去了湖北、四川两个省报送的中晚稻试点名单,12号下发在湖北省率先启动中晚稻收购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其他省要看情况,价格如果出现低于挂牌价的话再另行启动。早籼稻是四省一起启动,这个是各省不一样,四川、湖北已经批了指定书,四川的价格还是高于7毛2的。

  第二个问题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初步分析。第一是从供给能力看,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今后要稳定增加粮食供给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未来我国粮食工序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大体平衡,供应有余的情况粮食也曾经出现过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这是暂时的,不是常态。从未来情况看需求是刚性增长,消费量是稳定增加,生产受到技术、资金制约,供需之间存在缺口是必然的,个别年份、不别品种、个别地区还会出现短暂的供求紧张,从今后看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粮食生产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粮食生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两个因素。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粮食播种面积来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短缺,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发展,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96年到2003年7年之间减少了1亿亩耕地,平均每年减少1428万亩,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14.91亿亩,粮食产量下降8631亿斤。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持耕地,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滥占耕地有所遏制,粮食耕地面积有所恢复,考虑2003跟1998年播种面积已经减少了1亿亩,要全部恢复是不可能的。经我们了解国土资源部专家研讨之后觉得可以恢复一部分,但是有一些已经不可逆了。要通过新开垦耕地的变化来恢复种植粮食面积的空间也不大。另外从城市建设用地情况看,今后还将继续占用一些耕地。所以粮食播种面积从进口看增加是比较困难的。另外淡水资源更为严重,我们的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是45%,淡水是25%,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从单产来看,粮食增产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欠帐的很多。粮食单产短期内很难大幅度提高。目前科技进步在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是41%,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推广应用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防灾抗灾能力减弱,粮食生产能力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90到2000年粮食这十年里单产年平均是增长0.7%,如果今后能够达到年均增长量的话,推算2020年粮食单产可能达到每亩670斤,总产量达到10400斤,202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是720斤,低于过去20年当中大多数年份平均粮食占有量。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粮食供应情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原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达到800斤,这是80年代的一个课题研究,后来经常说我们人均占有量达不到400公斤,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等等。经过近十年我们看真正达到800斤时就出现卖粮难了,应该是在760到780之间是比较符合我们粮食需求的要求。一旦超过了780,有一些年超过800斤了,就出现了卖粮难和粮价低迷。低于760粮食就紧缺了。如果到2020年我们只有720肯定是不够的,缺口比较大。

  第二从需求来看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将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需求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比较强的不可替代性,需求的弹性比较小。因此人口增加将推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我国连续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取得巨大的成功,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原先预计的要低一些。根据研究资料的推算,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5亿左右,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变化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人均粮食消费还是呈增长的趋势。当然增速可能有所减缓。90年代测算每年需求增加100亿斤,现在来看现在达不到100亿,今后几年也许是七八十亿斤。分析原因主要是劳动强度,特别是农业增长劳动强度,由于机械化,人口结构老年比例明显增大,老年人消费量比年轻人要小得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口粮消费逐步减少。从城乡来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比重降低,同时农民人口消费水平也是有所降低,这样看口粮的消费肯定是减少的。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会有所增加,因此使得饲料和工业用粮需求会继续增加。我们分析从未来需求来看保证口粮消费是不成问题的,稻谷、小麦今后是能够保证的。紧缺方面主要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从这个角度分析今后玉米的消费跟现在会有所区别。目前来看近几年玉米出现产大于需,但是从长远分析玉米会逐步有所变化,向趋紧方向转变。

  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到2020年粮食消费需求总量要到11000亿斤以上,如果按照100亿斤的需求到11300斤了。如果增速放缓的话是11000亿斤以上。产需的缺口成为要达到600亿斤以上。但是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出现600亿斤的缺口是比较正常的。今后粮食的进口从大豆来看,现在已经达到400亿斤,今后还会保持这个量,会有所增加。大豆消费就占了400、500亿斤,还有其他品种的进口,所以进口的量并不是很大,基本上能够保证自给自足。

  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稳定,依靠大量进口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过去20年当中,从世界粮食生产来看,总体上是增长的态势,但是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97年世界粮食产量达到了18亿吨,上了一个台阶,此后连续5年维持在较好的水平,2002年出现了滑坡,产量下降到18.16亿吨,2003年是18.46亿吨,2004年又获得丰收,产量上升到20亿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全球粮食消费总量稳步增长。1999到2000年度粮食库存达到5.65亿吨,这是最高水平,以后连续四年下降,2003到2004库存消费为17.8%,20年来首次降到18%的安全粮食警戒线。虽然2004年粮食获得丰收,库存率上升,但是库存率是18.5%,略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世界上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世界粮食消费还是当前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今后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并不乐观,长远看也是供求偏紧的趋势。从国际粮食贸易来看,现阶段世界贸易量在2.4亿吨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都是1亿多吨,大米是0.25亿吨,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贸易渠道。如果从过去贸易经验来看,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就打破世界粮食的贸易格局。如果要在中国大量进口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贸易平衡的话,将意味着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必须大幅度增加生产,进一步提高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世界粮食产量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也难以形成中国大量进口所需要的稳定渠道。特别是从我国短缺来看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从多年经验来看,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还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扬。不但我国自身要付出代价还可能引起那些承担不起高价进口粮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疑虑和不满。因此我国依靠大量进口解决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余地不是很大,而且存在着经济、政治双重风险。我们认为要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还是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须以来于发展国内生产,同时用进出口来调剂余缺。

  三、粮食调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以及2005年粮食调控的主要工作。第一,当前面临的新情况,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粮食宏观调控面临很多新情况,一个是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发生了更多的变化,2004年国务院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二是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制环境发生了变化。粮食部门由过去管理国有粮食企业转变为全社会管理,管理方式由过去的重视审批转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第三是内容方式发生变化,最低收购价政策,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应急体系,这些都是粮食宏观调控的新内容。经济法律手段将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过去采用的行政手段越来越居于其次,作为必要的补充。四是宏观调控的办法发生变化,随着宏观调控市场环境、政策体制环境的转变,粮食宏观调控的范围进一步宽泛,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许多不属于粮食收购的部门不配合,总的来说要比过去粮食部门的统计难度加大了许多。同时粮食监管宏观调控等等方面也都出现类似的问题。可以说粮食宏观调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粮食宏观调控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二下一步工作继续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正确分析和把握粮食供求形势,认真做好粮食总量平衡工作。只有对供求形势、价格、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建议,并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从事做好粮食总量,保证粮食供应,因此由各级粮食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形势的分析,做出判断,为领导层服务。今年我局根据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召开了粮食宏观调控会议,今后将不定期召开一些粮食供求分析会,要求专家、各省同志对粮食供求总量、区域平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政策建议。今后也准备根据粮食形势的变化,及时发布相关的市场信息,这也是国务院的要求,以便于为企业决策服务。这方面粮食收购购销的数字都在粮食杂志上登出来了,今后将会逐步登一些价格方面的信息,提出一些有关的分析。

  第二个工作是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把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为发展粮食生产创造有利环境。粮食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粮价曾经出现短暂回落,不同地区农民也在观望粮食,期待价格好的时机出售粮食,从早籼稻情况来看目前农民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中晚稻来看也要加强宣传,合理引导,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做好新粮中晚稻的收购工作,鼓励粮食及时销售手中的粮食。因为当前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跟保护价完全不同,至少在收购时间上不是常年长时张开收购,而是在粮食收购高峰期间粮价落到我们所规定的价格之下来收购,有一个收购时限,像小麦收购现在基本上不收了。早籼稻目前还在收购中,但是目前收购高峰也快过去了。中晚稻也有这么一个时限,我们也是鼓励加大宣传力度,要保证农民不吃亏,保证农民不出现卖粮难。

  第三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灵活运用进出口等手段,做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要继续采取有关措施,严格控制粮食出口,延缓粮食紧张局面的发生。对于目前国内供过于求的玉米要积极采取措施。

  第四积极探索、完善储备粮管理的新机制,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为中国发挥储备粮宏观调控作用,要继续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一个是中央储备粮要把握节奏和力度,避免打压市场粮价,保护农民利益。确保中央储备粮按照标准及时投放市场,三是完善储备粮的布局结构,优化产的结构……(听不清) 第五是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经济机制,保持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主持人:我想提个问题,我是一个粮食的老兵,今年我观察了一下,夏粮和早稻收购形势良好,早稻收购就湖南而言,执行收购预案以后中储粮各地的库点比较少,价格怎么托起来?

  曾丽瑛:这次早籼稻实施预案由中储粮总公司作为执行主体,在下面承担的这些是由指定点和延伸点两个概念,负责任是母公司负责,下面的制定点是经过农发行审批符合信贷资信的企业,经过省里、粮食局和省政府、中储粮总公司共同研究,由这些作为指定点,由农发行给贷款,后来考虑这些指定点难以满足农民粮食收购的需要,达不到一个乡一个点,农民要跑几十里路收购粮,按照我们的想法要达到挂牌收购网点考虑到运费的话要收到7毛1、7毛2,这样才能把周边地区都带动到7毛钱,这样不必要比好广布广点,个体粮贩除去运费也可能收到7毛。但是现在的操作方案主要是考虑到直接由这些库点来收了,所以有更多延伸点,他不能直接从农发行取得贷款,中储粮的直属库比较少。

  主持人:再次对曾丽瑛同志表示感谢。下面请荷兰银行高级副总裁Todd Goll先生给我们演讲世界谷物和油料的展望,大家欢迎。

  Todd Goll:非常感谢会议要求我们,我们也感谢会议组织者把我们邀请到美丽的城市来探讨这么重要和有意思的问题。

  想讲三个事情,在中国、美国、拉丁美洲。先讲一讲美国粮食播种的面积,从1992年到2004年美国播种面积大体上变化不大。播种小麦面积减少,大豆面积越来越多,满足世界各地对蛋白质的要求。中国的播种面积在下降,不论是在小麦、玉米还是大豆。变化的形势很相似,播种小麦的越来越少,大豆相对面积都在增加。中国的播种虽然越来越小,但是播种的蔬菜、水果面积在增加。因为价格比较高,所以农民越来越多地种蔬菜、水果。从对蛋白质的需求来讲,美国消费牛肉是占世界最多的。中国相对来讲消费的牛肉很少。我们在芝加哥交易农产品来讲看到香港消费牛肉很多,随着

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大陆在牛肉消费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中国牛肉消费量是香港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中国消费的牛肉会越来越多的,尤其中国有13亿人口。再看一下猪肉,同样的特征是中国消费猪肉的量仅仅是香港猪肉消费量的一半。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相信中国大陆消费的质量、数量都会增加的。从鸡肉的消费量也能够看出同样的倾向,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中国消费的鸡肉也会增长,对大豆、豆粕、豆油、玉米各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现在把牛肉、猪肉、鸡肉的消费量放在一块儿,从在芝加哥和全世界的交易员都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中国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会越来越高。

  现在看一看全世界鸡肉生产量,世界鸡肉的生产量实际上体现了中国鸡肉的生产量。猪肉也是一样的,总生产量在增加,主要是中国产量的增加。在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员也关心退出基金对价格的影响,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发生的供给、需求的变化,以及会对整个世界市场价格作为的影响。

  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个数将从2000年4900万增长到2020年的2.29亿,45%的家庭会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美国和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没有中产阶级是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财富是体现在60年代巨额的增长、消费。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相信在今后五年十年二十年的过程中中国中产阶级会不断增长,不断积累。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我读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报告,有可能中国在今后五到十年中总体经济会超过我们。对所有人来说这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对价格来说,从市场供需来讲会有很多风险。

  在过去几年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用乙醇生产的玉米量有了极大的增长。在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是极其惊人的,美国前三年玉米生产量主要是满足了对乙醇的生产需要。以前生产MTBE这种原料对人体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它的生产量越来越小,同时对工业酒精乙醇的生产量越来越大。目前只有少数若干美国州是禁止MTBE的生产,随着更多的州禁止MTBE的生产,我们会想到对工业酒精生产量会更加大。现在的生产量大概是12亿吨,将来的生产量会更大。在今后的若干年我们会生产18亿吨,不到19亿吨用于工业酒精的生产。目前中国还没有生产工业酒精用的玉米,但是今后随着中国、印度、其他亚洲国家用玉米生产工业酒精产量的增大,对世界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对美国生产的玉米需求会越来越大。最近几年中国玉米的生产,包括美国的玉米生产都很好,虽然是这样随着工业酒精的生产,世界玉米每年年底存储量是越来越少。这张图表现出来我们使用的玉米越来越多,生产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储备的还是相对来讲,生产的多、使用的也多。在中国这几年消费量持续增长,但是从00年左右开始大量的玉米出口,使中国玉米的储备量大量减少。

  现在看一下大豆,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产品,豆油、豆粕都非常重要。拉丁美洲、南美洲是大豆生产的重要国家,他们生产的大量大豆主要是服务于中国的需求。中国大豆生产虽然在增加,但是增长相对缓慢,对进口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豆油的消费在过去的五年多中从总量来讲基本上赶上了美国,在美国每个人平均要消费86到88镑蔬菜油,在中国和印度每个人的消费量只有32到33镑,中国和印度大概是世界人口的40%,他们的经济增长将会带动豆类产品的需求。因此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大豆、棕榈油,需要更多葵花籽油和其他油类,来面满足40%世界人口对油的需求。看到近几年大豆的储备量增长,在美国、拉丁美洲的生产虽然不断增加,但是需求也随之增长。欧盟、中国、阿根廷传统上来讲是世界上的榨油国,在过去几年里这些国家榨油量相对来讲变化不大,主要的增长点是在巴西和中国。对豆油的需求,在美国、欧盟、阿根廷来讲也是没有变化的。豆油的消费在中国、巴西需求量在增大。按在中国和巴西榨油的增长在本地就消费了。

  这是世界各国小麦的生产量,欧洲加起来虽然产量最多,但是从各个国家来看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的最大国家。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小麦生产的公顷数在减少,被玉米、大豆等挤占了。美国是出口小麦最大的国家,如果发生了问题的话肯定是两个国家出现了问题。这是中国大豆供需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中国压榨的量增长到800万吨,产量相对来讲比较稳定,并没有巨大的增长。将来榨油的量能够增长5500万吨到6000万吨,这样会产生更多的风险,因为有大量的大豆是依靠国外进口的。

  这是中国玉米的供需状况,前几年到现在产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使用量增长的越来越多。在芝加哥每天看到对主要的问题是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口玉米。大家现在都在猜测,也可能是明年就开始了,也可能是今后十年。这个表中国从产量、使用量来讲,使用量大大超过产品,更加依赖进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表现,说明中国人生活的更好、发展的更快,将来5到10年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虽然是这样,但是对谷物的使用商,尤其是那些没有在大连、美国期货交易所避险的进口商这种增长会造成很大的风险。这是简简单单找一个期货商告诉你进行什么样的交易,有一个后台可以帮你处理各种各样的交易有关事务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引起所有生产商、使用商、贸易商注意,如何更好地使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如何使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现在看一下美国CBOT产品的使用者,美国一个农场主用CBOT避险比较少,只有10%。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美国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险和各种各样的贷款,使他们能够有最底的保底价,所以他们避险的需求并不是太高。南美的农场住利用CBOT避险的行为更多,他们不仅用期货,而且也不断地在用期权产品。他们一般是利用任何一个价格增长时卖下一个农事年度的期货。他们的问题是他们的资金实力不够,如果市场价格违背他们的意愿的话就会有风险。之所以他们大量使用CBOT进行避险就是因为巴西农民并没有那么多政府支持。

  在一个使用者是终端产品使用者,包括卡夫、百事、FRITO LAY,如果市场调整合适的话,他们会大量利用CBOT的期货产品进行避险。现在市场价格充分体现了仓储费用,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购买期货,愿意买现货。另外一个使用者就是贸易公司,自营贸易、客户避险贸易,他们是最的大CBOT产品的使用者。

  再一个是大豆加工商,除了大豆压榨期差外,与贸易公司的要求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他们的一般做法是买入大豆,卖出豆粕,卖出豆油,这样能够锁定未来的压榨利润。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价格合适,通过现在大豆价格合豆油、豆粕价格能够有利润,可以锁定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压榨利润。目前从中国来讲,利用CBOT的大豆、豆粕、豆油产品来避险不一定是很好的办法,因为中国的油价和美国的不一致。大连期货商品交易所有豆油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举个例子,生产商可以买进一个月的大豆是6.20元每蒲式耳,被卖出的一个月的豆粕是190块钱每吨,卖出的一个月豆油22.9分每一镑,大都是按蒲式耳定价的,豆粕是按照吨定价的,豆油是按照每镑定价的,不知道为什么,没办法现在要转换一下,现在用这两个系数把豆油、豆粕的价格转换成每手大豆所能生产出来的豆油和豆粕的价值。两个加起来是6.7元。6.7元每蒲式耳产生的价格,每蒲式耳大豆可以赚到5毛钱。

  另外一种CBOT产品的使用者就是指数基金,交易员每天都会接到客户的电话,这个基金买多少,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就是高盛的指数基金,很多使用者用它来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一般的程序是投资人告诉高盛要买一定数量的高盛产品基金,然后托管人在市场上根据一定的比例来购买有关的商品期货,他们总是买近期的期货,当资金进入购买指数基金时,会看到大量在CBOT买入,当资金离开市场时就是大量卖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从不做空。大家记得今年一二月的时候,美国市场上的大都是非常利空的,但是大豆价格反而是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指数基金在这个时候进入市场大量购买造成的。在那个时候美元的下跌,油价在上涨,黄金价格在上涨,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出通货膨胀的增加,这些投资人买入高盛期货指数,想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我们也帮助这些指数基金做一些买入卖出的工作,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指数基金的投资人这么没有理性地用期货指数基金来规避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说大豆,可能有很好的年景,但是需求并不旺盛,这样价格反而下跌。生产商真正市场上规避风险的人不要有挫折感,要利用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异常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