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石油和铜之间的价格关系分析报告(2)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8:30 西南期货 |
图五、铜价与供需状况(1968-1980)
二、第二次石油危机到东南亚金融危机(1981-1997) 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石油消费国实施了多种应付能源危机的策略,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这些措施和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美国为例,1973 年石油危机发生以前,美国每一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石油和天然气为132100 英热单位(Btu),到了1981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减少到98000 英热单位,降低了25%的能耗(见图六)。 其次是建立或扩大能源储备。日本在石油危机后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并开始补贴民间石油储备,到1997 年为止,日本政府石油储备可供154 天使用。 第三是从多种渠道获得石油。例如,七十年代发现了北海油田,到1978 年北海油田产油就满足了英国的一半需求。 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是: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被削弱,非经济因素对油价变化的影响变弱。如果说七十年代供给因素更多地决定了油价走向的话,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供给冲击对油价的影响已经小得多了,需求因素在油价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大大提高。 因而从1981 年到1997 年这段时间,油价和铜价的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油价和铜价的关系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因为这个时期供给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减弱,所以油价变动更多地受到需求起落的影响。也因为如此,外在变量(例如物价)对铜价的影响也相应减弱,全球铜供需状况在决定价格方面起了更大的作用(见图七)。经济周期变化是影响石油和铜需求的共同因素,与石油危机以前的单向作用产生的联系有本质区别。 2:非经济性的供给因素仍然有重大影响。1990 年的海湾战争是一个例子,但今非昔比,海湾战争对油价的影响时间并不长,引发的物价和铜价上升不如前两次石油危机时强烈和明显(见图八、九)。 3:这是一个过渡的时代。与七十年代相比,需求因素对油价和铜价的影响增强了,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减弱了,两者的相关性增加了;与1997 年以后相比,两者的相关性还不是很强,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变量影响油价和铜价的共同性并不强,本质变化还在发展之中。 图六、美国单位生产总值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
图七、铜价和供需状况(1981-1997)
图八、海湾战争时期油价与物价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