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小麦的流通和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22:28 华夏期货

  (一)小麦的用途 

  到80年代后期,小麦总消费量占全球谷物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小麦消费量占一半以上。全球用作食物的小麦约占总消费量的70%,而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消费量的80%左右。作为人口大国,小麦在我国主要作为加工面粉的原料,用作食物消费。小麦也是酿酒、饲料、医药、调味品等工业的主要原料,此种消费量也相当可观。据《粮油市场报》报道,我国目前粮食系统共有面粉加工企业1800多家。近年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合资和个体面粉企业,其工艺水平比较先进,加工能力较强。上述这些面粉加工企业主要是保证本地城镇和外销面粉的加工需求,而农村家庭基本生活用粮(面粉)主要是通过本村的小加工厂加工为成品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

  (二)小麦的消费

  由于食品结构的改善,动物性和油脂食品摄入量增多,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自90年代初开始降低。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降低的趋势减弱,基本趋于稳定,但农村居民口粮消费降低仍有较大空间,口粮总消费保持基本稳定,不过其占粮食总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面粉作为主食,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小麦消费量也逐年加大。我国作为口粮消费的小麦,年消费量在1亿吨以上,其他消费如用于加工食品、种子以及损耗等大约在1200万吨左右。小麦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大约在1-2%之间,1998年我国小麦消费量维持在1.16亿吨,1999年略增至1.176亿吨。预计2001年我国小麦消费量为1.167亿吨。2001年的小麦产量加上上年转存,满足国内消费仍然绰绰有余。

  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自1997年以来呈现总体平稳下跌的态势,产区农民已经受到小麦低价的困扰,导致农民主动调减小麦种植面积,国家提倡进行的种植结构调整间接导致农民减少了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农户存粮己经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下跌刺激了农民的售粮行为,加上减产的影响,农民的余粮也出现了下降。

  据统计,2000年的产需缺口为1600万吨,2001年的产需缺口为2240万吨,如果忽略进口的因素,两年的缺口均需要用结转库存来弥补,这样库存将减少3840万吨。再考虑到近两年积压库存的构成情况,都是1998年以前的高价位库存,小麦陈化问题比较严重,对于真正形成有效供给将打一定的折扣。 

  1991—1999年度中国小麦消费量结构一览表

  单位:千吨

  年 度 1991/92 1992/93 1993/94 1994/95 1995/96 1996/97 1997/98 1998/99 1999/2000

  制粉消费 90,000 92,000 95,000 97,500 100,000 100,500 101,000 103,000 104,000

  其中面粉 67,500 69,000 71,250 73,125 75,000 75,375 75,750 77,250 78,000

  其中麸皮 22,500 23,000 23,750 24,375 25,000 25,125 25,250 25,750 26,000

  工业消费 1,000 1,200 1,300 1,350 1,400 1,400 1,450 1,800 2,000

  种 用 量 4,640 4,590 5,100 4,900 5,120 5,100 5,200 5,050 5,100

  损 耗 量 6,000 7,500 7,000 6,600 7,000 7,200 8,000 6,600 6,500

  年度国内消费 101,640 105,290 108,400 110,350 113,520 114,200 115,650 116,450 117,600

  年度总消费 101,645 105,382 108,472 110,380 113,534 114,201 115,651 116,451 117,620

  度结余量 5,780 4,705 4,208 -3,763 1,173 2,483 9,934 -6,200 -3,280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

  (三)影响小麦价格的因素

  1、 供给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a、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降。

  b、当期生产量。对用于期货交割的小麦来说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所以我们必须分析研究小麦的播种面积,气候情况和作物生产条件,生产成本以及政府的农业政策等因素的变动情况。c、商品的进口量。商品的实际进口量往往会因政治或经济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应尽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价格水平,进口政策和进口量的变化。

  另外,影响供给的一般因素还有:生产能力,生产商的总数,替代品的相对生产成本,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这家宏观政策等。

  2、 需求方面。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及期未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

  a、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主要有: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收入与就业政策。

  b、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的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减少会增加国内供应量。

  c、期末商品结存量。这是分析期货商品价格变化趋势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当年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就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

  影响需求的因素还有: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偏好,代用品的供求,人口变动,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它非价格因素等。

  当然影响期货品种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些因素最终都是通过供求影响期货市场价格的。主要的:经济波动同期;金融货币因素(利率、汇率);政治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投机和心理因素等。

  另外,对粮食品种的小麦来说,短期的季节性波动对交易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小麦季节性价格波动有一定规律。每年的2、3、11、12月份价格较高,特别是双节期间,青黄不接时间更为突出 

  (四)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回顾

  从近1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小麦价格走势和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小麦平均交易价格走势来看,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可大体分为5个阶段:

  1、自1991年初至1993年底,小麦市场价格始终在800元/吨附近波动。

  2、1993年底至1996年6月,小麦市场价格走出一波强有力的上涨行情,96年5月达到历史高位1950元/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小麦合同订购价格。第一次是1994年,小麦定购价从0.377元/500克提高到0.54元/500克,涨幅为43.2%;第二次是1996年,小麦定购价从0.54元/500克提高到0.76元/500克,涨幅为40.7%。

  3、1996年7月至2000年1月,小麦市场价格一路下行。从1996年起,小麦生产连续5年丰收,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小麦价格一路走低。但在其间曾出现过3次阶段性反弹,主要因素是受国家政策的支撑。第一次在1997年6、7月份,是由于国家制定了小麦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影响;第二次在1998年6、7月份,是由于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的影响:第三次在1999年7、8月份,是由于国家新建粮库装第一批新粮以及夏粮减产的影响。

  4、2000年小麦市场价格总体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年初继续维持连续4年的下跌行情,从4月份开始行情出现止跌,并走出了一波稳中略升的行情,7月底8月初开始快速上扬。根据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公布的新国标小麦成交价格,新国标小麦月平均价格从4 月份的1120元/吨开始止跌,到12月份已升至1206.7元/吨,比4月份上涨了7.74%。在我国,小麦作为口粮消费,保持稳中略增态势,年增长速度约在1%~2%之间。2000年小麦市场行情止跌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我国夏粮在1999年减产的基础上又减产了9.3%。其中2000年冬小麦产量估计为9220万吨,较上年减产1043万吨,减幅达10%,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同时,春小麦产量也出现了较大降幅。估计小麦总产量为9963.6万吨亿吨,较上年减少1424.4万吨,减幅达12.5%,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其次,在9月份,国务院展开全国粮食库存清查工作,粮食仓储部门大量采购小麦用于补库,造成小麦货源紧张。除此之外,新国标、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宏观经济向好也都对小麦市场行情的上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2001年上半年小麦市场行情,呈现上涨、下滑再上涨的态势。

  小麦市场在2001年第一季度受到去年秋粮价格上涨的影响,走出了一波上扬行情。进入第二季度,在4月份由于全国粮食部门进行清仓查库,小麦市场比较平稳;5月份清仓查库结束,中央储备转商品粮的处理较为集中,加上腾仓并库收夏粮,迫使小麦价格出现下滑;6月份,干旱导致今年夏粮产量继续减少的预期对于现货市场起到了支撑作用,小麦价格小幅回升。

  2001年4月份,华北地区小麦出库价格基本保持在1040—1050元/吨;5月份则受处理中央储备转商品粮上市的影响,小麦价格跌至980—1000元/吨;6月份,小麦价格小幅上扬,又回升到1040—1060元/吨的水平;7月份小麦价格继续上扬,涨至1060—1080元/吨。

  (五)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

  1、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粮食收购渠道逐步拓宽,销售市场完全放开,购销价格基本由市场调节;第二,粮食政策的决策从高度的集中逐步向分散化发展;第三,市场管理和调控的重点从数量管理为主转向价格管理为主;第四,国家的补贴从对消费者补贴为主转向对国有粮食部门补贴为主;第五,粮食产区和销区之间的购销协作关系趋向稳定;第六,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1年8月6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当前改革的重点。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当前改革的重点是: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各自优势,粮食主销区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完善国家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适当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中央财政将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完全包干给地方,真正建立起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省长负责制;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发展粮食生产,在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前提下,赋予省级人民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

  3、解决粮食流通问题的措施

  (1)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开辟专储粮吞吐的第二条渠道。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为国家储备粮的吞吐提供理想的价格参照系。在期货市场超前显示粮食价格较高、偏离合理市场价格水平时,政府可以在期货市场上抛盘打压粮食期货价格,带动粮食现货价格下降;当粮食价格过低时,政府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盘抬高粮食价格,这样就会平抑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期货市场是对现货市场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价格对现货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期货市场是高效率运行的市场,利用期货市场吞吐储备粮可以减少调控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吞吐效率,增强吞吐调节的力度。 

  期货市场是一种双向操作市场。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吞吐调节,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交易部位组合,相机抉择操作,从而合理地把握吞吐调节的方向,增强吞吐调节的灵活性。

  期货市场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市场,期货价格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可以保证专储粮在两个市场上的灵活调剂,利用国际市场分散国内市场风险。 

  (2)明确规定国家专储粮的吞吐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进行,在现货吞吐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通过国家专储粮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吞吐,引导价格预期,调节市场供求,平抑粮价波动,锁定价格风险。

  (3)引导具有稳定购销关系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合同风险。 

  (4)进一步完善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 

  (六)我国小麦市场发展趋势

  1、品种结构不断调整,小麦总面积减少,优质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小麦播种面积削减主要原因:

  (1)小麦生产连续5年大丰收,总量相对平衡,丰年有余。

  (2)小麦增长方式发生变化,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开始转向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科技贡献率1998年已达45%。

  (3)小麦库存过多,加大了国家收储成本和压力;供大于求,小麦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

  (4)小麦增产未能同步增收,农民脱贫需求迫切。

  (5)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

  (6)国务院为了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要求合理安排粮食生产,从2000年新粮上市起,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的春小麦和江南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将进一步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

  2、产量有增长的趋势

  虽然近几年我国小麦产量逐渐降低,但因科技、国情等因素,我国小麦产量仍将呈现增长的趋势。1996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连续四年过1亿吨大关。从长期来看,随着粮食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大量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在小麦单产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小麦总产量也会提高。 

  3、流通渠道市场化趋势

  我国粮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自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波动由供给制约为主转为由市场需求制约为主,粮食市场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市场化是指“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的粮食市场化”,即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改革方向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经济。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一些省市已经取消了小麦种植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小麦区域间网上交易、批发市场的进出口小麦和陈化小麦的拍卖(包括网上竞价交易)、小麦集贸市场的常年开放等都是21世纪小麦市场的发展方向。

  在今年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从改革的趋势来看,产区的粮食购销也将逐步向市场化迈进。这样,我国小麦流通将逐步向市场化迈进。

  4、国内、国外市场联动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国内小麦市场和国际小麦市场的联动将会更加紧密。到201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将下降到95%,而5%的消费量来自国际市场;到203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将下降到90%,而10%的消费量来自国际市场。通过全球小麦资源的合理配置既可以解决我国粮食的多样化消费,也可以进口质量较高、价格便宜的小麦,还可以减少小麦产量的过量波幅,保持小麦产量和价格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保持我国粮食的安全性。

  5、经营方式多样化趋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长期单一的经济成份一统天下,近几年来,我国在治理小麦流通市场秩序的同时,逐渐允许一些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等其他经济成份,在经过省或地(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格审核后,可以进行规范的小麦经营,这是世界通行的规范运作形式。 从2001年起,我国南方六省及京津地区将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粮食收购、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经工商部门和粮食部门批准后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放开粮食批发经营,鼓励省内外经营粮食的企业从事粮食批发经营、代储代销等各种经营业务。鼓励用粮企业、流通企业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关系。

  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被采用到小麦流通领域中来,如区域性的小麦贸易的“网上交易”,以及在批发市场推行的网上竞价拍卖等;连锁经营,我国建立粮食连锁店5000多个,配送中心200多家;采用了拍卖等形式,进行小麦陈化粮销售;采用了多种

电子商务形式进行各种小麦销售和小麦经营企业内部管理;还有预购、赊销、分期付款;既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又有期货交易等形式;既有单体经营,又有连锁经营等形式;批发市场交易、集贸市场交易等形式;既有自主交易,也有委托和代理交易等形式;建立“科贸工农、产供销、国内外”一体化和一条龙的粮食产业化模式,延长和联结粮食产业链条。

  6、现货、期货市场结合化趋势

  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小麦作为商品所固有的价格特性逐步表现出来,价格风险越来越大。我国加入WT0后,国内、国际小麦价格进一步接轨,小麦价格风险将更加明显,规避价格风险就成为我国粮食企业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小麦经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锁定成本、稳定利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逐步掌握了一些操作技巧,积极参与小麦期货套期保值,回避了现货经营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