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回顾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回顾
论坛百事通
  • 日程
  • 交通
  • 资料
北京时间:
北京天气: -- --
--
发展高层论坛·微博热议
  • [汤敏]吴敬琏说,为什么转变增长模式谈了至少15年,但总也转不过来呢?是因为体制性的障碍。
  • [秦海波]道格拉斯·欧博赫曼表示,最近的投机行为已造成日元大幅升值。
  • [车海刚]工行行长杨凯生: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应对中小企业有新认识。
  • [包月阳]余永定认为中国现在不得不考虑美元债券的安全性。
  • [王烁]斯蒂格利茨和罗奇都认为,日本核电事故后,核电发展将长时间不振。
  • [韦平伟]未来十年,可能有将近十亿新消费者进入中产阶层,当中有9亿来自中国。
  • [凯笛]火眼金睛地寻找,凌波微步地紧追,粗略一算竟然采访了二十来个经济大佬。
  • [绵阳神马超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将结合国情研究延迟退休。
  • [蔡烨的微博]工信部部长苗圩说,重大技术突破、商业模式融合、产业体制改革及加快形成商业性增值服务业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行路径。

精彩视频

刘遵义:政府可发行储值债缓解通胀压力

“用工荒”已得到极大缓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不会过去。 [视频]

嘉宾观点:改革都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

根据前几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经验,这些改革都势必会遇到种种既得利益或者是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阻力,所以这些障碍能不能得到克服?是我们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所有的这些改革都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而不是一些零碎的、个别的政策调整。

分论坛

分论坛

分论坛

论坛日程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7号楼千人厅)

  3月19日(星期六)  学术峰会

  09:00-10:00    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主持: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言:古利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

        迈克尔·博斯金(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鲁里埃尔·罗比尼(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罗比尼全球经济研究院(RGE)主席兼联合创始人)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0:00-11:00    第二单元: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与政策走势

  主持:吴晓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发言:迈克尔·斯宾思(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遵义(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詹姆斯·汤姆逊 (美国兰德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

  11:00-11:20    茶歇

  11:20-12:20    第三单元:全球化新格局下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主持:李剑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葛延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德怀特·珀金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12:20-14:00    午餐(5号楼新厅)

  主持:周松岗(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演讲:马丁·沃尔夫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学家)

        乔舒亚·库珀·雷默(基辛格协会执行董事)

  题目:全球化的经济与政治

议题导读

    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前景如何?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问题是否会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把握积极与稳健、灵活与审慎的平衡?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意味着中国将步入加息周期吗?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加剧投资过热和扩大财政赤字?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收入分配有哪些基本趋势和特征?全球化对收入分配格局起了哪些影响?国际上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缩小收入分配有哪些经验?中国该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以新能源和环境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政治经济格局。如何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增长?如何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转让?政府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创新?

    面对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是否还能持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将逐步上移,中高端产业链上的竞争将会加剧,但合作空间更为巨大。中国和国际的企业如何顺应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趋势,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