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两会之后,地王凶猛。城头地王大旗不断变换,土地日渐集中于央企之手。正如冯仑所说:房地产业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将让市场交易制度从竞争向垄断演变,使房价更加刚性。如果市场不好,民营地产公司会以市场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卖掉房子;如果是央企拿地,即使市场不好,成本在那儿,央企不会降到成本以下去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央企供应量越大,房产价格越来越刚性化,消费者得不到好处……[滚动][评论]

又见地王 均由央企制造

78家央企退出就行了吗

杨宇东:央企为何如此凶猛?不外乎以下几点:房地产市场暴利,央企也需要追逐利润;央企手头宽裕,有低资金成本优势;房地产市场直接关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全文]

人民日报社论:央企不该去当地王

人民日报:眼下国家决心调控楼市,正是考验央企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希望,央企今后不再大手笔争当地王,而是在专心做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协助政府稳定市场、建好保障性住房,真正展示出央企应有的风采。[全文]

央视:房价究竟由谁说了算

白岩松: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在两会当中时候,大家都记着总理的工作报告当中说要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样一种趋势。但是一天就给总理的报告上眼药,三个地王接连创出高价,是不是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全文]

小调查

专题制作:何夕

央企如何修炼成地王

一、信贷外因:宽松货币国企受益

秋风:先不管其中的政-经结构因素,单是货币政策就必然让国有企业修炼成地王。中央银行多发的钞票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被均匀撒布到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角落。这些新增货币沿着既有的政治-经济结构注入,首先获得这些资金的必然是那些享有特权的强势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即在此之列。[全文]

二、制度内因:亏了钱由谁来承担

莫丰齐:地王不怕死的玄机何在?答案是,他们大多是央企。北京的地是有限的,但它们的钱似乎是无限的;它们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却是大家的;他们说是要拉动GDP,政府是不好管的;国资委要求它们做好主业,但做主业是没有做房地产赚钱的。有这四条理由,他们就敢站在抢地的风口浪尖上——就算是将了管理层一军,更大的调控措施真的敢出台吗?[全文]

三、动力来源:财政暗手助推房价

戴皓:在巨大收入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就靠卖地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一方面拼命提高土地财政,另一方面拼命推高地价,创造地王,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高地价推动高房价,高房价又诱使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推高地价。[全文]
    梁季阳:“地方财政收入的50.92%,甚至70%来自土地收入。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全文]

相关部门

国资委重申“4万亿一分没流入楼市”

国资委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4万亿政府投资一分都没流入楼市”,央企投入房地产开发的资金不是来自于4万亿政府投资。

发改委称4万亿投资无1分钱进房地产

张平表示,4万亿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民生工程、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没有一分钱进入房地产领域。

统计局:去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5%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则下降0.6%。

楼市调控 有赖于政策执行力

后果:央企高价拿地将致房价上涨

冯仑:房地产业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将让市场交易制度从竞争向垄断演变,使房价更加刚性。如果市场不好,民营地产公司会以市场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卖掉房子;如果是央企拿地,即使市场不好,成本在那儿,央企不会降到成本以下去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央企供应量越大,房产价格越来越刚性化,消费者得不到好处。[全文]

解决:中央政府当为地方债务买单

世界银行:当前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追求高房价、高地价融资模式的行之有效。更为长远考虑,建议对政府间财政体系进行改革,通过物业税或调整中央地方的分税安排,使地方政府有稳定收入来源,使收入多元化,才能在源头减少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融资的依赖。[全文]

根治:楼市调控最终决心还在政府

杨丽萍 :增加供给是解决房价泡沫的唯一办法,抑制需求政策不能抑制房价泡沫,只能加剧行业波动,根本之路是增加供给,方法很多,加快存量土地入市、提高居住用地比例、提高容积率、增加建设用地、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业内专家的建议似乎一语中的,真正调控的决心不在于市场,而在于政府。[全文]

财税改革是关键

从分税制看房地产调控失灵
从分税制看房地产调控失灵

杨柏国: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等,导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只得经营城市、提高地价。

完善分税制缓解地方财政
完善分税制缓解地方财政

一些地方政府实际拥有较大规模隐性负债,并过多依赖土地财政,自身造血机制不完善,造血能力不足。

分税制再到改革时
分税制再到改革时

地方政府高负债及隐性债务2009年若隐若现。疯狂借贷好日子恐不再有了,在钱袋子问题上,中央与地方拉锯战已打响。财政压力转为税收压力,端倪已现。

财政体制改革无法做到完全公平
财政体制改革无法做到完全公平

李豫平:建议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中央适当提高税种的地方留存部分。中国财政体制通过权力来确定和分配,因此体制改革无法做到完全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