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年会旨在加强中国高等院校经济类院系和国内外其他经济学科研教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国经济学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提高。
海闻 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
湛毅青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2016年中国经济学年会主席
张俊森 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经济系主任
黄季焜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田国强,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Alfred F.Chalk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Loren Brandt,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牛津经济百科全书编辑,中国经济大转型主编。
万广华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担任20余个权威期刊审稿人、客座主编,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问会等杂志编委。
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起飞阶段”,同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强,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向好,“硬着陆”不会出现。
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经历刘易斯拐点,此后工资以10%的增长率增长,中国依靠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不断提高,而“中国创新”则是这一新动力的核心所在。
需要澄清的是,“贸易强国”并不等于贸易顺差,甚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顺差会逐渐减小,许多发达国家是贸易强国,但其经常项目是逆差的,二者不等同。
为什么我国制造企业又没有规模?
由于体制和税收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加强对本地企业的保护,本地保护导致制造业企业小而全,制造业企业规模过小导致不能产生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没有研发和创新企业的竞争力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低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差。这是一部分问题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在服务业上。
我想不管任何一个地区,规模化都是一个趋势。但是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任何地区的规模化都有一个适度性,农地规模太小太大都会不经济。不同地区的最优规模化进程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地理等具体情况而定。中国的东南部地区进行速度相较于东北来说较慢,主要是受到东南部的人口、经济等因素限制。但是其实这些地区的规模化进程也正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应当过度控制规模化的进程,因为这反而会促进农民因为想多拿政府补贴而过度促进规模化的进程,产生“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
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做事先做人的育人观念,同时认为学生在专业上应该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有机结合。
德才兼备,圣人也。田国强作为院长,尤其重视对学生基本人格素养的塑造和培育,并将“德”视为基准理论,鼓励学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