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导语:

   马云、王健林...内地前十大富豪,有八个在玩电影。资本扎堆催生中国电影产业爆发,从零开始的乐视影业,成立仅四年就已位列中国五大民营电影公司。
  当年,作为光线影业联合创始人及总裁,张昭在其如日中天即将上市之际,却转身加盟当时的小不点乐视,从头创业。他的选择可谓罕见,他的成功有口皆碑。
  在乐视影业注入乐视网进入倒计时之际,新浪财经对话乐视影业CEO张昭,解读乐视影业并入乐视网之后的商业价值,乐视影业将承担怎样的责任与风险,张昭对于乐视影业未来的发展宏图。
                            【详细】 【评论】【微博分享】

能否独立上市不重要
   张昭从小热爱文学和戏剧,但是父母都是科技工作者,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本科时报考了复旦大学信息科学系,但“贼心不死”的他不愿意屈服,硕士时期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文学搭点边的哲学系。
   前往美国留学后,他当机立断放弃哲学专业,投身电影制作,一了夙愿。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张昭回国,并先后进入上影集团、视点传播,并创建了光线影业。
   2010年,光线影业出品并发行了十几部商业电影,正如日中天准备上市。彼时张昭作出了完全不被人理解的选择:作为联合创始人、总裁的他,在公司即将上市之前离开,加盟了当时刚刚上市不久市值仅40余亿元的乐视网。这些年,乐视影业发起多轮融资谋划上市,但最终被确认将注入上市公司乐视网。

新浪财经:你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乐视影业独立上市的野心,乐视影业独立上市之梦终止,你会遗憾吗?

张昭:是否能独立上市,这个太不重要了。
   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坚持做产业的愿景。在接下来5到10年时间,中国的影视公司将有可能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借助乐视整个大生态,我们有机会跟好莱坞的大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掰掰手腕,这对我的诱惑太大了。你说这个东西重要,还是一个电影公司独立上市重要?

新浪财经:那你之前在光线影业没有这样的机会吗?当时你是光线传媒总裁,而且光线即将上市,你却毫不犹豫离开了。

张昭:其实我当时离开光线到乐视大家觉得我疯了。乐视上市之初的总市值才40多亿,现在已经超过了一千亿,增长了20多倍。
   虽然光线影业现在也做的很好,市值也很高。但我总习惯看一个事儿看五年、十年,2010年下半年我强烈感觉到,虽然电影市场挺蓬勃,但互联网公司太厉害了,电影行业不跟互联网结合的话会有大危机。当时我可能是太焦虑了。好莱坞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一旦进军中国,他们的武器是庞大的资本和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我们怎么生存?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得找到方法。

新浪财经:你是什么时候考虑加盟乐视的?你从光线来到乐视,又从零起步,贾跃亭用哪点说服了你?

张昭: 大家一拍即合吧。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私下聊天,聊到未来和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的可能性,觉得很有意思。贾总这个人很有眼光,很有愿景很有魄力。我是传统电影产业的,但我一直强调互联网化,半年后,我们又开始他也说有机会做一家互联网电影公司,所以我跟他有了共鸣点。2011年年初,我们就开始具体聊怎么做。当时我在光线推出“地网模式”,把原来电影发行的B2B模式,逐渐改变成B+B2C,过去是电影拍完就结束了,但“地网模式”后,影片可以直接接触观众。贾总还是很认可的,明白这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现在乐视影业开始几年走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开始就建拥有强大的地网。大家彼此欣赏,想的都一样就做了。

新浪财经:并入乐视网会对乐视影业产生哪些实质影响?资本市场目前对并入后乐视影业的估值如何,你本人有多大的期望值?

张昭: 我觉得乐视影业并入乐视网,也就是融入大视频时代要比独立上市的前景和估值好得多。
    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焦虑是如何解决互联网化和全球化这两个问题,乐视影业的内容要走出去,没有发行和渠道怎么出去,现在渠道全掌握在好莱坞手里。但以后乐视影业可以利用乐视网的渠道和端口,通过更多细分的服务,实现规模化,实现影视内容的场景化分发,不同场景可以带来新的消费服务。这也是为什么,乐视在香港开公司,在美国开公司,要把电视和手机卖到海外去。
    我以前只是尝试互联网+影视,但现在,我看到了互联网生态+影视的前景。如果梦想实现了,未来乐视影业的价值一定比都市上市低吗?
    我觉得是一种产业理想,而不是资本市场的股票到底现在值多少钱。我们做内容的,能够为这样的产业布局,加上全球化模式,这一辈子要有机会试试这样的事儿就值了。

针对90后市场的作品要超过50%
   乐视影业成立之初,张昭就立下目标,乐视影业要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起步之初,乐视影业并没有过于突出的表现,但张昭率领乐视影业奋起直追,四年后,已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集团军。

新浪财经:你之前透露说乐视影业一直是盈利状态,公司目前的业绩情况如何?收入结构是什么样的?目前乐视影业收入主要还是电影投资、发行收入,未来如何提高非票房收入?

张昭:目前大概是三七分,七成收入是票房,我想三年以内票房收入占比应该不到50%,这才是非传统的电影公司。线上收入就不是票房,是付费的收入、衍生的收入,内容扩展不仅是电影还可以是多种影视视频,是多屏的收入。很快乐视影业的收入结构会有变化,非电影票房的收入、衍生品的收入、服务收入结构会增加。你融入大视频产业后,电影的线上服务收费会大幅度地提高。我们现在有了大屏幕,又是TCL多媒体的第二大股东,线上会员的量也会很快增加。

新浪财经:近年来乐视出品了不少高票房作品,《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给乐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回报。但是包括豆瓣、格瓦拉等平台对部分电影的评分很低,被骂是“烂片”。你认可这种评价吗?

张昭: 我有个导演朋友,他儿子看《小时代》看了不下五遍,这位朋友很生气,就来质问我:“你为什么会拍这样的电影?”我能理解,很多人觉得《小时代》三观不正。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也看过很多被成年人认为三观不正的影片,什么时候,当我们拥有社会话语权了,就开始干预下一代孩子们的想法了?
   乐视这几年走过来的路,就是坚持让我们的电影为相对精准的观众服务,而不是追求泛众的票房。这就是我们的逻辑。互联网的思维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不是为天下所有的用户,绝对不是这样的。
   在我们的商业体系中,粉丝电影是非常重要的。比起被骂烂片,我更在意的是,我的精准用户是不是满意。如果《小时代》的粉丝也骂《小时代》,那我会觉得我没做好。但如果不是《小时代》的粉丝骂我,那我不介意。也有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但这本来就不是拍给他们看的,是拍给那些有同样经历的人看的。大家都在追求单个影片票房20亿,有是最好,但真不是我们追求的。我在乎的是我本来设定的目标观众,我们有没有让他们说好。传统电影行业的很多观念是不够服务化的,太多年来,以电影制作水准为标准,而不是以用户为标准。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真正改变是让电影更加服务化,但这不是说电影就制作水准、不要灵魂,不要文化追求,不要价值观。

新浪财经:那拍什么样子的片子,你会绝对放权给你的员工和你的导演吗?

张昭:我争取少插嘴。电影行业有些老化了。过去的四年,我一直在做教练,教年轻人怎么选剧本,怎么营销,现在,我的任务就变成了搭舞台的人,让年轻人唱戏。因为这些年轻人成了真正了解主力观众的人,我已经不掌握观众了,他们是平台的主人,我的工作是把这个平台搭得更大。我对我的团队说,2017年开始,针对90后市场的影视作品必须超过50%,他们是我们未来要依赖和生存的,要学会为他们服务,我的团队也必须年轻化,因为只有年轻人最懂自己要什么,我们最年轻的副总裁才30岁。我们的市场部也是细分年龄段的,《熊出没》是妈妈们在做,《小时代》是90后们在做,白领的电影就让白领来做。

新浪财经:你的这种想法和模式,在行业内有共鸣吗?

张昭:这个说法其实大家都是明白的,我觉得电影行业都承认,电影要拍给观众看的,只不过乐视的做法更加精准,更加细分化。当这个行业享受到分众化的好处以后就会慢慢转变了。
   我鼓励和我合作的导演们用更精准的定位来拍给特定的用户看,千万不要杂念太多,担心这个用户不喜欢,担心那个群体不喜欢。这是杂念。创作和市场是可以有共同的原点的,在分众这个原点上,创作者和投资人的利益统一了,一旦受众明确了,反而给创作者更大空间发挥自己的才华。

新浪财经:包括张艺谋、陆川这些导演们也认同你的做法吗?

张昭: 我在跟他们沟通,大家都接受这个事儿,但创作上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新浪财经:你是学电影制作出身,对你来说,你有没有制作经典电影的心愿?

张昭:很多人跟我聊经典的事儿,问题的关键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分众的,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经典,经典不是由电影行业来定的,是由用户来定的。这是很重要的。
    经典和时间也有关系,它要沉淀下来,不是说我要拍一部经典电影就变成了经典,反而是要大量地拍,越多越好,,互联网对电影产业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创造力极大地释放。互联网是无限货架,让郭敬明、大鹏这些人脱颖而出,互联网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大创新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导演,越个性越好。电影的质量应该由用户来判断。

中国电影的王牌是根植于互联网原住民
   张昭看过太多因为一部电影拖垮一家公司的案例,也看过太多青年导演的痛苦,他十分坚定电影应该商业化的决心。电影产业一定要形成可持续的体系,如果没有整个产业体系,电影公司经不起任何风险,一部失败的电影就能让一家企业倒闭,一部电影的票房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股价,这太没有韧性。电影公司要多元化,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为了提高乐视的抗风险能力,张昭进入乐视影业后,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大对发行渠道和营销的投入,希望加固加高乐视影业的市场地基。多年来,张昭戏称,他一直在耍着市场的独臂刀。四年过去了,独臂刀耍得够溜了,张昭松一口气,开始松绑科班出身的另一支手臂,开练双臂刀,提高原创的内容质量。

新浪财经:2017年进口电影限制取消,中国电影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进口影片配额的开放,更多好莱坞电影要冲进中国了,你们怎么守住中国的市场?分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张昭:一是互联网化了,我有《小时代》我不怕你,因为我更精准了,但好莱坞是泛众的;第二,我的服务水平比你好。《小时代》上映的时候经常跟好莱坞大片一块上,把他们的排场给拉下来了。至少我们可以跟它在中国同时放映。
   另外,扎根中国,这是本土电影的基础。乐视影业是根植于互联网原住民的。

新浪财经:从成立后的几年,乐视影业一直拼命发力发行渠道和营销,当时为什么这么考虑?

张昭:过去几年为了建设一个长远的市场体系,我们不应该分散精力,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市场体系里。另外追求多做电影的能力,规模化才能降低风险。
   因此,我们开始练独臂刀,先把科班出身的内容之手绑起来,但我们的研发也没有停止。我们得先把用户搞清楚,很多事情都是在为内容的爆发做准备。等市场体系建到一定的程度,研发也都差不多了。一定不要挑容易的事儿做,要先挑难的事儿,把容易的事儿放在后面。一旦你走出来,你的价值就会很大。这也是一种商业的方式,你走新的路,投资人会跟着你,你走人家走过的路,追求未来价值的投资人为什么要跟着你?

新浪财经:后来你又开始耍双臂刀,在提升原创内容方面,你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手段?毕竟质量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张昭:怎么去提高中国电影传统的质量问题,这是我们接下来几年要花时间去做的。电影故事、叙事功力和表演,新一代导演都差得很远。未来几年,我们逐渐把一些有经验的导演和新导演融合起来,这可能是提高电影质量很重要的环节。把年轻的创作力量和成熟的创作力量放在一起让他们更多学习、借鉴。除了导演,技术是个更重要的事儿。从乐视来讲,未来几年更重要的是把电影的技术做起来,让年轻的导演有机会去赶上世界电影制作的潮流,未来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新浪财经:乐视出品的《九层妖塔》,可能代表了中国电影目前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方面,你觉得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有多远?

张昭: 我觉得不是技术的差距,是体系的差距。整个电影制作技术体系,不是一两个电影拿来好莱坞技术能够改变的,需要逐渐地建设。
   我还在美国的时候,大概1995年,当时我在纽约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整个影院空荡荡的,没几个人来看,看完我就哭了,我这辈子没流过几次泪。我至今记得张国荣说“不疯魔,不成活。”我为陈凯歌的情怀打动,也为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的微不足道而难受。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年轻人,那部电影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很压抑,因为中国电影太弱了,在全球没有话语权,这么好的电影,只是人家餐桌上的一碟小菜。

新浪财经:你觉得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挑战?

张昭:作为一个海归的电影学子,无论你的心胸多宽广,你心里肯定会琢磨,有一天能够真正跟好莱坞掰掰手腕。但这条路非常难。一是话语权,要有产业基础。好莱坞在全球发行,全球市场体系在支撑着它的话语权。马云也可以把卡梅隆请来拍一部电影,用钱就解决了,但市场体系是花费多少年才能建立起来的。中国电影不能仅靠内容占领全球的商业市场,《英雄》、《卧虎藏龙》都是特例,它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片子。
   第二,电影全球化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好莱坞的叙事性是全球化的,中国的电影叙事不是全球化的,是不是能够遵循全球被好莱坞教育这么多年的电影因果叙事方法,这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基础。第三,普世价值观。全球化的价值主张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还有就是语言必须是英语,中文字幕是不行的。
   你把这些事儿都做好了,中国电影就能走出去了。当然,这些都不容易。写一个全球观众都看得懂的故事,还需要渗透中国元素,那你得长期地研发。乐视影业两年前在美国设了一家公司,只做研发这一件事,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变成一个故事。一旦做成了,跟好莱坞科技相结合机会就来了。
    占领国际市场是很漫长的,辛苦的,但是时机已经来了,因为本土市场已经很强大了。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是不错,但在票房好的时候要为票房不好的时候做准备。如果你有这样的模式,你说资本给不给你买单?而不是过去一部电影票房好了,估价就升了。那不是产业,那是内容模式。相较于能否独立上市,乐视影业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模式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