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从南汽撤资——汽车业没有神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08: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王政 汽车行业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以及相对较高的利润率,让行业外急需寻求投资出路的企业找到了新的投资热点。一批造酒企业、家电企业、手机企业、摩托车企业、电池企业纷纷通过注资或兼并重组“壳”资源的方式,踌躇满志地进军汽车业。其中,不乏在原行业排位靠前的“明星企业”,也不乏“大手笔”的投资战略和看似神话般的发展规划。面对这
最近,从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传出消息,去年底决定和南汽合作生产轿车的波导公司已经决定从南汽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撤出汽车生产领域的行业外企业。此举也给其他进入造车行业的新企业敲了记警钟———汽车业没有神话。 曾几何时,轿车行业曾流行“没上百亿投资、15万辆的年产规模,就别想干轿车”之说。是李书福和他的吉利集团,不信邪、不服输,创造性地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创造了6年生产汽车23万辆的造车“神话”。这也成为后来其他企业敢于进军汽车行业的精神源动力。 时势造英雄。吉利的成功并非“神话”,而是赢在时势。且看当时的车市大背景:6年前第一辆吉利车下线的时候,我国轿车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竞争也很不充分,轿车利润率很高,一辆与吉利相仿的夏利轿车都要卖到7万多元,老百姓渴望有能买得起的产品,对轿车的技术、质量包容性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吉利当时技术、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不足。更幸运的是,吉利赶上了前两年轿车市场50%以上的高增长。那时只要产出就不愁买家,主流企业因此不愿提前实现车价的接轨,这就给奉行低价策略的吉利们让出了空间。吉利超前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而对于那些刚入行的新兴企业来说,时势已是大变。经过两年的高速成长,车市从今年4月开始持续低迷,库存增加,营利变难,主流汽车企业苦无对策,不得已大幅降价,却依然难挽颓势。而随着可选择车型的增多,消费者对所购车辆品牌、外型、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部分新兴企业将老车型改头换面重新推出,实行低价策略的做法,对消费者已渐渐失去吸引力。汽车行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规模取胜的市场规律,重新发挥了作用。可以说,车市已进入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时代。有观点认为,中国轿车市场一些表现不佳的主流企业能否存活都还属未知,更别说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新兴企业了。看来,波导主动撤出汽车行业,是顺应市场变化的明智决定。 “如果5年前夏利采取目前的价格策略,就没有今天的吉利了。”吉利集团CEO徐刚的话里有一种侥幸,但是,发人深省。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06日 第十六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