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站不宜以企业名字命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07:15 中国青年报 | |||||||||
樊松双 据《深圳商报》报道:近日,不断有深圳市民反映,乘坐公共汽车时,发现有些公交车站改了名字,一些诸如“富士施乐专卖店”之类以企业名字直接命名的站牌频频亮相,让他们很不适应,有的甚至以为自己坐错了车,下错了站。这种公交站牌以企业命名的现象,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意见认为,公交站牌日渐商业化,是市场化运作的表现,其好处是增加了相关部门的收入,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其实,公交作为公共事业,其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创造利润。我们衡量公交站牌“下海”的得失,不能只看增加了多少收入,而应该把“是否维护了乘客利益”放在首位。 站牌变来变去,不符合人们的习惯,往往令人很长时间“找不着北”,不利于人们方便乘车。并且,企业也有兴衰,今天这个企业有钱,站牌就用它的名字;明天那个企业有钱,站牌就用另一个名字,不乱才怪呢。像深圳“蔡屋围”这一站,甚至改成了“某某大厦”和“某某书城”两个站名,估计是两个企业都出了钱。如果出钱的企业再多一些,会不会出现一个站叫更多名字的现象?一大堆名字让乘客怎么去适应?同时,乱用企业名字命名站牌,还容易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去的那个地方突然改名叫“某某性病治疗中心”,你会不会感到尴尬? 可见,公交站牌“下海”,对乘客带来的多是不便和损害。丧失了对乘客利益的尊重,一味妄言市场化,无疑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况且,公共交通属于社会公共资源,某些部门拿公共资源赚钱,征询民众的意见了吗?如果没有,公交站牌还是先不要急着“下海”为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