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盛洪 > 正文
 
纸上的帝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16:16 中评网

  盛洪

  我读英国的《经济学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固然有不少很好的经济分析,但使我感兴趣的,不是它的“经济学”,而是它的“国际政治学”。从这个角度看,它的编者和大部分作者并不是亚当.斯密的传人。取代严谨的经济学逻辑的,是非常情绪化的、缺少(或不顾)历史常识的狂热议论。据说想进美国国务院的年轻人都要熟读《经济学家》。我不知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这是否说明,这本杂志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有关国际政治的英国纵横术,从而使它成为这个衰落了的帝国仍然影响着世界的秘而不宣的通道之一。

  近一、两年来,《经济学家》似乎很关注中国的事情。尤其是台湾海峡危机前后,它接连发表了题目颇为刺激的封面文章。例如,1996年2月3日的封面题目是“想也别想”(Don't even think about it!),配以一幅画,画面上有一双巨大的筷子,正在夹在水中的台湾岛;3月16日的封面文章则题为“往后稍着点,中国”(Stay back, China),画面是一个被画成龙的中国地图,正虎视耽耽地看着台湾。文章的主旨和情绪已被这样的封面画龙点睛了。看到这种图文并茂的喧染,我们可能都会怀疑自己的常识:台湾究竟是谁的?难道文章的作者真的不知道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吗?是作者缺乏历史常识呢,还是他们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本不想顾及历史事实?善良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视英国为现代化楷模的人,也许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对中国怀有一种原生的仇恨或恐惧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英国在近代以来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成功地运用了国际政治的谋略。这种谋略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有一个国家正在崛起、并有可能取代英国的地位时,无论该国是否与英国有相近的宗教传统、或相似的“民主政体”,英国都要煽动其它国家与该国的冲突和对抗,结成遏制该国的同盟。用这种办法,英国对付过荷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德国人和俄国人等,并且屡试不爽。英国的这种战略传统的核心是,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唯恐天下不乱。它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泛滥,加深了人类之间的互相冲突,促使世界进入了今天这样一个战国状态。可以说,英帝国的代价就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当新崛起的国家是一个非西方国家时,事情就变得更加不能容忍。英帝国的故技重演是很自然的事情。知道这样一个背景,中国人就不应该为他们突然被《经济学家》所代表的英国“知识精英”(但愿他们不是)骂得狗血淋头而惊讶。中国人的第一个错误,是他们不应该变得强大起来;第二个错误更为简单,即他们不是西方人。

  如果上述分析没有错的话,一切可以削弱中国、分裂中国、瓦解中国和孤立中国的方法都是题中之义。所以也毫不奇怪,近来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分裂论”,以及“遏制中国战略”,也多是《经济学家》始作俑。南中国海问题,西藏问题,香港问题,进而台湾问题,自然会成为泡制这些“理论”的极好的素材。如果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是一种危险,分裂的、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就必然符合《经济学家》作者所宣称的“西方的利益”。如果这样的战略目的是压倒一切的,支持台湾独立的主张,就可以不必从历史中和国际法中找到论据,而可以出自其它“理论”,例如所谓民主的理论。我们知道,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果在恰当的范围内运用,将会带来有效的政府和清明的政治。但如果将民主不恰当运用到政府不该干预的领域,就会导致对自由的侵害。倡导民主、维护民主的最好作法,就是不要把民主极端化和意识形态化。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教授一直很担心所谓“多数主义的暴政”,他问道,多数人难道可以通过投票剥夺少数人的言论自由吗?他的改革方案是,把一些不该投票的事物排除在民主之外,这些事物包括基本人权与产权。很显然,国籍也是不能投票的。国际政治领域正是一个不该轻率地滥用“民主”的地方。一个区域的人民是否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呢?民主是否可以使分裂合法化?从目前的国际政治实践来看,答案也是否定的。尽管通过投票,西方人高兴地看到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但他们也足够警醒地意识到,这一规则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因为任何在投票中失败的少数派都可以在范围更小的区域中变为多数,从而会导致投票范围不断划小,带来全球的分裂浪潮。因此,西方集团根本无意承认波黑塞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的独立,也默认俄罗斯对车臣的主权。我们就更不用提在历史上,美国人实实在在地曾用过武力否定了南方诸州议会通过的独立的决定。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关于一个区域能否成为主权国家,存在着一种先于、高于投票程序的更根本的条件。我们实在要警惕,分裂他国之罪恶,假民主之名而行。

  但是,英国毕竟是一个已经衰落的、并且继续衰落下去的帝国,《经济学家》的那种虚张声势的口气与它所能凭借的实力似乎很不协调。然而“往后稍着点,中国”的作者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可以由他来调谴的:“通过调动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附近,美国已经给出了明确无误的信息,它决不容许将台湾置于中国的妄想之下。如果中国进一步挑畔,美国将会做得更多,从在台湾海峡巡航到向台湾提供更多的包括反导弹武器等在内的各种武器装备,以使它保卫自己。如果中国胆敢发动战争,美国将聚集足够的火力来打破封锁或侵略台湾的任何企图。”类似的语言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出现过。基本的调子,就是让美国这样做或那样做。既然美国与英国是同文同种,在《经济学家》纸上的语言,就有可能变成美国海军的命令。但这似乎也是一厢情愿。美国的利益究竟不同于英国的利益。尽管美国与中国有利益上的冲突,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在美国国会中,确实也有不少议员出口不逊,但绝不会愚蠢到在国际战略上成为英国的炮筒。削弱中国确实很好,美国就不会被削弱吗?想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答案不难找到。所以鼓吹台湾独立,就是挑动中美对立。难道还有比使两个大国两败俱伤更如意的算盘吗?

  不能不说,故意歪曲事实、误导舆论、制造仇恨和挑拨离间的背后,埋藏着险恶的祸心。为了英国的利益,哪怕一场世界大战。当一个貌似严肃的杂志反复地攻击一个民族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当心。如果一个民族是恶魔,打击它、分裂它、削弱它还有错吗?这只能被看作是为自己即将施行的罪恶制造舆论。我们不应忘记,一小部分继承帝国主义传统的英国人是最善于把丑恶的罪行美化为正义的事业,鸦片战争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当然也不认为,这些人就代表了全体英国人。这些貌似聪明的谋略,其实不过是雕虫小技,最终会损害英国的利益。播种仇恨的人不会收获爱,制造种族、民族与国家间冲突的人,最后会成为民族主义的众矢之的。英帝国的垮台就说明了这一点。到今天,英国甚至没有学会与自己的欧洲邻居和睦相处。它在处理疯牛病的问题上的作法,使它失去了最后一点体面。在中国问题上,《经济学家》似乎做得很聪明,但从英国的长远利益来看,这是最大的失策。因为它字里行间的文化种族主义,已经或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感,它对中国民族利益的蔑视和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践踏,正在激怒一个民族。它在给自己创造一个最大的敌人。它不正在做检芝麻、丢西瓜的事吗?

  英帝国的衰落说明,知道英帝国崛起的奥秘并不难;《经济学家》这个纸上的帝国仍继续存在说明,知道英帝国衰落的原因却不那么容易;更难的是理解这本杂志所盗用的“经济学”这三个字。经济学的基本精神是“合作比不合作要好”,它认为只有对当事各方都有利的事情才是有效率的、进而也是道德的。国际政治上的大智慧,是促进沟通、消除仇恨、整合文化、和平共处与天下为公。我相信,诞生了亚当.斯密的伟大民族不会为国际政治中的纵横小术所长期蒙蔽,她最终会明白,对英国最有利的事情也是对中国最有利的事情,从而最终会与另一个她曾经侵害、但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伟大民族,为人类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平相处与共同繁荣而携起手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