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外部世界:政冷经热是否持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 17:08 《全球财经观察》

  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局面不会持久。从长远看,不是“政冷”导致“经冷”,就将是“经热”促成“政热”。中国的对日外交要致力于防止陷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寻求找到最佳平衡点

  金熙德(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

  2004年,“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关键词。2005年,这种局面会否有所改变?中日在政治关系升温、增进安全互信和保持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这三大领域上能否在新的一年中取得突破,都将考验中日两国的政治与外交智慧。

  “政冷”能否转暖

  近年来,日本小泉首相一再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致使中日首脑互访中断,两国关系陷于“政冷”僵局。

  “第三国会晤”是“政冷”条件下中日首脑接触的一种智慧。2004年11月21日,中日首脑在智利出席APEC峰会时会晤。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朝日新闻》就此指出:“靖国神社问题不解决,中日政治关系将难以真正得到改善。”

  小泉停止祭拜甲级战犯,是中日关系走出“政冷”阴影的前提。小泉漠视历史问题上的国际共识,有其深层背景。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政界新老交替,加上中国经济崛起、日本经济萧条等原因,日本出现了对华防范和强硬的政治氛围。

  去年12月,小泉表示将从日中关系大局出发,对“参拜”问题进行“适当判断”。据推测,小泉可能考虑采取“私人参拜”的方式。

  2005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小泉如执意“参拜”,势必再度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恶化中国的对日舆论,中日首脑互访仍将难以恢复。那么,中日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强化其他渠道的交流来尽可能地弥补首脑互访中断的损失。

  日本扬言,2005年要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冲击,并承认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然而,日本却采取一连串危害中国利益的举措。诸如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搅乱中俄输油管道合作项目,以ODA拉拢越南、印度、中亚各国和蒙古牵制中国,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刻意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如此以邻为壑,竟还指望得到中国对其“常任梦”的支持。

  2005年,中日将继续围绕钓鱼岛、“冲之鸟”、东海等领土与领海及专属经济区问题进行磋商。基于国家利益和双边大局、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的观点,中日可以围绕主权、海洋权益、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既统筹考虑而又相对分离的谈判,先易后难,把谋求“共同开发”海底资源作为首要谈判目标。

  近年来,中日围绕资源与能源的开发、进口、运输、储存,在东海、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竞争格局。2005年,中日将继续共同探讨“双赢”途径,致力于避免“零和”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以期推动两国在资源与能源领域的合作。

  互信能否增进

  2004年,日本在安全战略、相关体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加快走向“海外干预型”、“日美一体化”的军事大国。同时,日本试图以“中国威胁论”来为其扫清内外舆论障碍。

  2004年11月,日本防卫厅透露关于“中国攻击日本的三种可能性”的模拟报告。12月7日,出席欧洲安全合作组织会议的日本首相助理川口顺子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2004年12月10日,日本安保会议和内阁会议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把“中国威胁论”写入《大纲》之中。《大纲》称:“对这一地区安全保障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在推动核武与导弹力量和海、空军现代化的同时,正试图扩大在海洋的活动范围,对这种动向今后也有必要加以关注。”日本在东海油气田、“冲之鸟”海域海洋科考等问题上一再掀起对华强硬舆论。日本鼓吹“中国威胁论”,难以掩盖其加速扩军的意图和事实,同时也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戒备。

  在如此氛围下,2004年中日安全互信降低,相互戒备的“安全困境”未得到缓解,安全对话无重大进展,“参拜”使两国舰艇互访计划再次夭折,军事交流处于低迷状态。

  2005年,中日安全领域悬念较少,不大可能有大起大落。中日“安全困境”加深,首先是由于美日继续保持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为苏联解体后的主要对手。其次在于中日出现了“两强竞争”的局面,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防范和围堵的力度。另一方面,同处一个地缘政治与经济地域、竞争因素和共同利益同步增长、“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示范作用等因素,则促使着中日都愿意加强对话,避免相互矛盾失控和升级。

  “增强互信”将是2005年中日关系的重要主题。其最低目标是增进互信,预防冲突。中级目标是就相互分歧和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力求取得进展。理想目标是就地区及国际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扩大共识。今年中日在安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可能在最低目标和中间目标上取得一定进展,并就理想目标进入对话。

  2005年,中日就“增进互信”可选择的重要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日能否启动首脑及两国外长、防长之间的“2+2”高层战略与安全对话。就目前趋势看,这一步骤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其次,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将继续围绕相互分歧及合作问题进行对话与谈判。这些问题涉及东海划界及油气田开发以及经贸、技术、能源、环保等广泛领域。

  再次,两国国防部门之间继续开展各级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这一领域的高度敏感性决定了这种对话与交流将受到政治关系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中日之间能否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机制,已作为一种重要思路提到了议事日程。

  几年来,中日舰艇互访一直作为扩大军事交流、增进安全互信的重要环节受到关注。2005年,如果小泉“参拜”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两国政治氛围解冻趋暖、中日舆论走向缓和,那么这一设想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

  “经热”能否持续

  近年来,在中日“政冷”氛围下,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经热”。2004年,中日贸易已突破1500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加200多亿美元。中日贸易额已逼近日美贸易额,对日本“脱亚入美”的经济依赖心理产生着冲击。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型化、高科技化、本地化的新趋势,中国企业也开始踏上日本本土。日本对华ODA合作也继续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外交效益。

  2005年的又一悬念在于:是“经热”促使“政冷”转暖,还是“政冷”致使“经热”降温?

  据传,小泉敢于“参拜”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中方不可能因此停止对日经贸交往。但“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2004年,日本已从多年来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跌落到第三位,列于欧盟、美国之后。日本经济界开始对日中“政冷”感到忧虑。他们指出,若无高层往来,中日间的“经热”也会冷下去。2004年欧盟、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首脑,动辄率领数百名经济界人士访华大谈生意,给日本经济界带来了极大的失落感。

  近年来,中方基本上采取了“政经分离”方针,致力于把“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然而,根据政经互动的基本原理,“政冷经热”这一局面不会持久。从长远看,不是“政冷”导致“经冷”,就是“经热”促成“政热”。

  对日本来说,要想在“京沪高铁”这样的大型建设项目中得到更多机会,就应努力在中日之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两国间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做出刺激中国舆论的举动。

  一位日本经济界人士指出:“目前对华经贸往来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小泉。”《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指出,小泉“对华游戏”的前提是,在经济上中国需要日本更甚于日本需要中国。然而,这个前提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有朝一日中美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国的对日姿态很有可能变得强硬起来。

  有迹象表明,日本经济界终于坐不住了。2004年8月31日,日本财界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希望小泉营造一个“日中首脑能够会谈的气氛”。

  2005年,中日“经热”局面总体上将会继续得到维持和发展。中日贸易额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加接近日美贸易额。就日本企业对华投资而言,由于近年来已有快速增长,2005年可能出现一个平稳增长局面。中国企业将继续探索登陆日本,在这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上吸收技术和资金。

  2004年底,日本政府接连放出了“将停止对华日元贷款”的气球,既有试探的意味,也有打出“ODA”牌扭转小泉“参拜”造成的外交被动局面的意图。如任其发展,今年ODA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降低。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给中国的对日外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致力于防止陷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寻求找到最佳平衡点。就是说,既要积极推动经济关系,又要妥善处理政治问题,不因政治摩擦而牺牲经济关系,也不因经济关系而丢弃政治原则。

  系列报道:

  外部世界:抓住东亚发展机遇

  外部世界:解决朝核问题关键年

  外部世界:政冷经热是否持续

  新年的决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伊朗吗

  欧盟扩大的挑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政冷经热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