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文
健康企业的管理层会将精力集中在为企业获取货币收益上,而不健康企业的管理层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收益上,也就是内耗。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像四川的希望集团、温州的正泰集团;第二类是朋友式的民营企业,如北京的万通集团;第三类就是国有民营企业,典型的像北京的联想集团[微博]、方正集团。应该说这三类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但我主要想说的是民营企业共同的问题,就是权力分配与人才。可以说,这两点在决定着企业能不能持续成长,能不能变大变强。我们好多民营企业最后垮掉,并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是因为内部权力的争斗。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元老”问题,“元老”们争的是权力,而它的实质又是产权问题。在这方面,我非常推崇联想集团的做法。而且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适用于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也是有用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收益有两种:货币收益与权力收益。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健康企业的管理层会将精力集中在为企业获取货币收益上,而不健康企业的管理层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收益上,也就是内耗。这就是一个产权问题。对此,可以依据以下原则来解决:
1效率原则:也就是向前看,如果未来的企业经营中没有他更糟,那就多给他一些。
2贡献原则:这是往回看,当初他的贡献很大,也应有所考虑。
3公平原则:在中国,实际情况是社会接受不了太大的差距,所以股权差距也不能太大。
4既得利益原则:就是说他在位子上又没能耐,怎么才能让他下来呢﹖就不妨多给他一些,他不就下来了嘛。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也是如此。很多企业垮台就因为企业人才的供给速度跟不上企业扩张的速度。所以不少外国企业是依据人才的供给速度来确定企业发展速度的。
任何企业寻找人才不外乎两种途径:外面“挖”或内部培养。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非常重要了。从外面“挖”的风险很大。对于一个跳槽的人,我们就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他跳槽,并不是这种人都可以拿过来用。此外,企业的人才有两类:一般性人才,就是哪个企业都要有的;还有特质性人才,就是只这个企业需要的人。这种人才往往需要在特定企业的不断实践中涌现出来,如果直接从外面找一个,他很可能无法适应。一个企业如果一直靠“挖”,那它随时都面临倒台的危险。所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始都是“挖”,但很快就会转为以内部培养为主。甚至我们看到一个企业机制的成熟程度,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不断从内部培养和提拔人才。
那么在需要“挖”的时候,怎么“挖”﹖又如何与国有企业竞争﹖我看在人才界面上进行就可以了。在国有企业,如果有两个人,一个值200块钱,一个值100块钱,那么他们的工资肯定都是150块钱,我们只要给那个值200的人180,他就会被“挖”过来,然后把只创造了100却拿150的留给它,那它肯定亏损,过不了多久就会垮台。加入WTO后,人才流动肯定增加,我们培养的人才也随时会被别人“挖”走。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人力成本注定将日益提高,也就是你必须要给人才更好的待遇。在内部培养时,企业要明白知识是消耗品,不同于买台电视看一辈子。教育将是终身的,如果企业只想到了工资而不能为员工提供不断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它未来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将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