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
作为新媒体、新经济的代表,新浪网特制作《总编在线》版块,希望通过与各大主流媒体总编辑与网友、读者的近距离交流,为记录中国媒体的发展轨迹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个特别系列访谈中,我们邀请的总编,将通过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方式,与我们的受众共同探讨传媒业的发展、问题,以及最新的标志性事件与现象。
2002年12月12日,《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作客新浪,以下为本次嘉宾聊天的实录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新浪网《总编在线》第三期的嘉宾聊天现在开始,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崔恩卿老师作客新浪,崔老师是《北京娱乐信报》的社长,同时是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我们都知道崔老师是非常资深的媒体人,现在请他跟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
崔恩卿:首先要谢谢主持人对我的介绍,介绍得有点受宠若惊,今天来新浪网跟大家聊天我非常的高兴,谢谢各位。
(左为新浪网总裁汪延,右为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
主持人:崔老师除了担任《北京娱乐信报》社长以外,还管着三个刊物,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崔恩卿:我在文联任党委副书记,负责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的工作,老舍文艺奖由我管,除此以外还负责文联的一报三刊,就是《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文学》、《东方少年》、《北京纪事》。《北京娱乐信报》的前身是《北京戏剧电影报》。后来我就被套牢了(笑),开始从分管的角色进入实管,就是《北京娱乐信报》的社长,大概是这样的渊源。
主持人:十几年前您非常成功地创办了《北青报》,十几年后又创办了《北京娱乐信报》,这两者之间、前后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滋味?
崔恩卿:当年我们办《北青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当时中国报业市场没有现在那么开放,我们叫中国的改革刚刚起步,新闻界或者叫报业界改革开放的意识还不强,报纸到底怎么做还不太清楚。所以《北京青年报》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报纸,冒然闯入了市场,之所以有了《北青报》的现象,是因为在更新观念上抢先冒进了一步,所以办起来压力不是特别大。现在《北京娱乐信报》不一样了,十几年过去了,市场相对成熟了,特别是北京,再办一张报纸,市场竞争的压力比较大。一张新的报能不能办成,需要市场竞争,能不能存活也要看这个,所以我的压力就比以前要大。
当然,还有第二个问题。很多朋友问我,很多记者也问我,如果办第二张报纸不成功怎么办?我本来想得不多,问来问去就问出问题了。好象我在北青报起的作用比较高了---现在声明,不是我办成了《北青报》,而是我沾了《北青报》的光,《北青报》发展得很好,其中有我的一份努力而已。大家为我担心,我是多少还有些压力,但是我的心态基本正常,随遇而安,只要尽心去办,靠《信报》的团队去办,思想能对,再有相应的措施、资金,成功率应该是很高的,所以还可以。
网友:《信报》在京城几家报纸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崔恩卿:大的概念,我们自己分析,北京的报纸二百多种,作为市场化的地域性的城市报大概有五张日报比较不错。大家知道《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青报》等,比较零乱的就是这几家。《北京娱乐信报》是属于在北京比较受欢迎的五家报纸之一。
网友:北京的报业有三足鼎立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崔恩卿:三足鼎立我说得比较多一点。我脑子形成的概念就是三足鼎立,我指是《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原因是《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场报纸的老大。《晚报》时间长,发行量也是最大,广告大概是六个亿到七个亿。《北京青年报》虽然年轻,但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十年来,它以裂变的速度发展,所以现在的广告也达到了六个亿至七个亿,跟《晚报》不相上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而且成为国际品牌,这两张报当然是北京的老大。
另外一张是《北京晨报》。《北京晨报》也有五年的历史,也是形成北京老百姓比较爱读的一张报,所以这是三足鼎立,我解释北京报业的市场。当然不包括《北京日报》等党报,不是这样的概念,是市场化的报纸。《信报》和《京华时报》,我叫二马奔腾。《京华时报》是一匹黑马,《北京娱乐信报》刚刚过了二周岁,这样看是二匹黑马。在2000年和2001年相对平静的时候杀出了两匹黑马,以非常快的速度冲入北京的市场,现在刊出额达到二个亿,所以势头比较好。发行量在三十万量左右,所以稳定地进入了市场,而且形成了广告的载体。
我举一个例子,我在《信报》,对《信报》比较了解。刚刚在11月18号开了一次叫“答谢会”。答谢会的对象,除了一部分读者(关心信报的读者)之外,还有五百多家近700人广告公司的队伍。实际上是一个广告招商会,在这个会上,和信报直接签约的达到二个亿,超出了开这个会之前设计的计划。我设计给广告部规定的计划是1.2个亿。但是广告部努力工作,最后在台上签约的工作是2个亿。散会以后,又有两个小时,还有继续在签约。这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北京娱乐信报》已经是一个广告载体,这是两年的一个发展。
主持人:我们看到当前报业的竞争格局是非常激烈的,《信报》在新闻报道、版面设计上的优势是什么?“娱乐”两个字在《信报》这张报纸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崔恩卿:从读者反馈的角度来看,大家会认为信报比较轻松、可读,读起来比较愉快,这大概是我们一个定位之一。
轻松、可读跟“娱乐”有关系。因为这张报纸已经成为很权威的娱报。作为报社办这张报的基本定位,开始是以娱乐为特色的综合日报。我们基本上是这样的思路。为什么是以娱乐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是戏剧电影报。当时戏剧电影报也办得很好,后来把日报改为周报,后来又改为《北京娱乐信报》。后来还有《京华时报》也出来了。为了避免冲突,突出自己的出身,把娱文打在前头。另外一个意思,所有的综合日报,娱文是很重要的内容,所以突出娱文不影响作日报的初衷。但是本身是以娱文开路,还是综合报。这张综合报当中的社会新闻、百姓必读的新闻,包括百姓生产、消费当中都是不可少的,所以比较突出。包括这次读者调查,包括央视,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工作,还有娱乐研究所调查公司给我们的反馈,市场反馈效果都比较不错。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学历,读信报的读者群当中学历比较高,这在北京当中属于一个比较突出的。这个学历包括大本以上的,或者高学历的,中等的包括基本的读者群学历比较高,高学历的也比较高。再一个就是比较年轻化,这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就是购买。比如买房子、买汽车、买大件消费的,《北京娱乐信报》的读者群占的比重也比较大,所以感觉到很轻松、可读。然后,它本身实际上又成为市民当中一个必读的一份报纸。
左为新浪网全球副总裁、新浪网总编室总召集人陈彤,右为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
主持人:娱乐化的东西比较多,会不会显得整体新闻的感觉容易庸俗?
崔恩卿: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我们从一开始就注意,比如说信报的八卦新闻很少,要注意它通俗,不要庸俗,这是我们所忌讳的。另外在通俗当中做到权威,这是在娱文报当中所追求的。当然目前还没有做到。达到的高度和读者的期望值有距离,可能是我们队伍的建设方面和人力配备方面有问题。我们是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的。因为娱文是一个方面,从报纸整体来看,从量来看,娱文占四大板块其一,占有40%。关于经济新闻,关于重大新闻,《信报》都是很关注的。比如说昨天的报纸,我们入世一周年,在北京报纸当中叫WTO,我们出了一个专刊,八个版。这在北京昨天的报纸当中是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回顾这么一个过程的一个。
网友:为什么您是《信报》的社长,可大家都叫你崔老师?
崔恩卿:直接的原因是我岁数比较大了,也不是中年人了,进入老年了。另外一个原因我有办报的经验。第三个,文联艺术比较集中,在这里不叫职务了,互相叫老师。我觉得叫老师也可以,比起职务要好一些。
网友:听说崔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媒体人,请问您的个人魅力对信报的成长上能起什么作用?
崔恩卿:一个人和社会是一样的,有一个朋友送我一张印章,叫沧海一粟,我在信报起的作用就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办报我主张一个理念,就是团队办报,一个事业是一个集体的,不是一个人能奏效的。人当中有分工,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过去新闻界很流传就是大腕办报,办给精英的。作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来说,是一个集体,个人是其中之一。比如说在《信报》,包括《北京青年报》,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呢?我的角色就是起集思广益和决策的作用。对一些事敢作主,我起敢作主的作用。敢作主还要敢承担责任,我的作用可能大可能小。如果我做错了,对事业就有影响了。如果我把大家的意见、智慧集中起来,又做对了,可能对事业有前进的作用。
网友:听说《信报》现在要搬家了。媒体都在东边,为什么信报搬到南边去?
崔恩卿:要搬家是真的。《信报》三年三大步,开始《戏剧电影报》是在地下室,《北青报》开始一样,很长时间是在地下室,后来走到地上。后来又在全聚德,在二年当中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二千平米容不下,必须要规范,必须要发展,要创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所以最后决定再搬家,这次搬家要再高一层楼,搬到“西部豪园”,是几十米以上。至于往西搬,媒体竞争少。
网友:我经常看《信报》,《信报》的广告比较多,什么时候扩展,有做纯北京的报纸吗?
崔恩卿:总的思想是要做纯北京的思想,叫立足北京。《北京娱乐信报》里面有一个字就是北京,就是要锁定北京的市场,广告业是为北京服务。这张报纸广告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一个好事,也是一个压力。这两年几乎广告部和编辑部都要为版面打架。有的还打得比较紧张,打到我那去,甚至头版。头版一般要限制,有的时候头版三分之二登广告,长此下去不行,所以几次调整增加版面,都是因为广告惹得祸。最近还要调整。最近调整也下了一些力量,多投资。准备明年为这个版面投资一千多万,而且报纸的形态上做一个变化,要比现在的报纸高出六公分。传统的报纸变称瘦报,《北青报》变成瘦报是减了一条,成本降低。我们的报纸在原来的报纸上加高。这为了广告值得,更重要是为了读者。信息量减少的话,对读者也是不好的。读者需要一定的信息量,所以要确保信息量。这次调整、改观以后,从形式上也会比较好看。有的同志讲这是北京第一家瘦型的高出一块的报纸,他们自己写了一个口号“高度决定好”,给大家的好。今天晚上就集中。编辑部的同志,包括广告部、发行部一起集中,研讨明年版面的改革,尽量使版面的广告和文字信息的版面相协调。
网友:《晨报》的总编何宁说晨报要实行新的首席记者、首席编缉制了,信报会不会也这样做?什么样的资历符合首席记者、编缉?
崔恩卿:我们有首席记者和首席责编,《北青报》实行了首席主编。我们要加强责任感。既然对版块负责,就是这个版块的主编。另外首席记者和首席责编也是这样的,突出责任感,给自己的报纸打造名牌记者。我刚才说了团队办报,但不反对出大腕,但要具备什么条件。做报纸是这样的,新闻的敏感性,新闻的策划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除此之外,就是为读者服务,真正的是关心社会、关心读者,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这是社会责任感,没有这种社会责任感,你的笔写得再好,你很难完成你的任务。还有一条,要考虑人品,就是大家要协作。你是首席记者,你不能个人突出,你还要考虑和大家的协作,所以基本上是这样三个方面。
网友:首席记者、首席责编他们的工资要比普通记者、责编高出多少呢?
崔恩卿:具体高出多少我还说不清楚。很多人问《信报》的收入情况,回答是这样的:《信报》从创刊开始,基本上和北京几个主要媒体、同行业的收入水平是相当的。因为大家做出那么艰苦的事,如果你收入很低,对不起编辑记者,当然也包括很难留住人才。这是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基本相当。今年以来,由于《信报》整个状况越来越好,特别是资金问题,我们资金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自身造血能力基本解决,走上良性循环,所以收入水平又高出一节。我们和同行业的新闻分配相比,还有一个特殊的分配,叫广告达标奖。就是广告任务的完成,要和编辑部的编辑记者挂钩。怎么挂,就是从中拿出一块来给编辑记者给予分配,也就是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广告的收入是报纸的影响力带来的,报纸的影响力是编辑记者体现的。如果把这些加起来,编辑记者的工资是不低的,应该说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因为是一个浮动的,应该在这样的状态下。
网友:听说《信报》内部人员的竞争和淘汰非常的激烈,是否是这样?
崔恩卿:前期竞争和淘汰更多一点。今年以来,还相对稳定。今年以来,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一种变化。所谓正常的变化就是按照聘任制,该上岗,上岗,该调整岗位,调整岗位。自己觉得不合适,离开报社的量已经很少,这是正常的情况下。但是又是聘任制,比如最近实行板块主编制,大家要竞聘上岗,自己提出板块,如果不被竞聘的就下岗,另行到别的部门工作。
网友:您一直强调大报业经营观,请问什么是大报业经营观呢?
崔恩卿:现在说起来就很平常了,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我们做报纸的,一定要寻找报业能发展的规律。所以91年,我个人的体会归结到要把报纸作为一个产品去做。报纸是一个产品,报纸一定要通过市场交换。就是把报纸变成商品,通过市场交换产生价值。这个价值包括交换价值和充分交换价值。充分的交换价值指的是广告。在这个过程当中,报社是经营实体,是一个企业。如果再扩大到报业,报业这个行业是一个产业,所以这是一个链条。所以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影响力。这个影响力扩大成为广告载体,赢得广告,就形成比较完整的经营系列。而且报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广告、能不能成为广告载体作为一个目标。而且广告的承载力又会引导报纸面向市场发展,所以报业市场的优胜劣汰在很大意义上是受广告市场的制约,所以广告的经营会使报纸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在这里头,我多两句话。那时候我们讨论报纸的组成部分,很传统的观念。报纸是新闻纸,我提报业大经营管,报纸不仅是新闻纸。而且是一个信息纸,就是报纸的组成应该是传统的新闻加上广告信息。这两个加起来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只有新闻没有广告,就不是完整大众化的市场报纸。
《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