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新浪网财经中心主编刘书,左二为北京晨报总编辑何宁,右二为新浪首席执行长CEO/董事茅道临,右一为新浪网全球副总裁、新浪网总编室总召集人陈彤。
网友:请您一定要说实话,晨报现在是不是真的很好看?
何宁:这个说实话很容易,因为我们投入了很多感情,所以我不可能说它不好看,因为晨报反映出的绝大多数是我们的思路和意图。好看不好看不在于我来说,是更多的读者来说。而且我们在每天的新闻点评当中,也有横向的比较,比较我们的得失。因为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第一天的思路可能有缺陷,第二天看别人的报纸可能处理的很好,在同样的问题上,可能我会在下次处理的更好。总之是兢兢业业在做,认认真真的挑选新闻,想用新的点子,不断的刺激读者阅读味蕾。
读者的层面很多,从一定层次来讲,是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也有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新闻里头反映。但是恰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不平等,报纸具有信息选择的主导性,读者喜欢的,也可能因为我的失误,或者我们认识上的分歧,我没有选,比如说晨报没有选一篇新闻,读者就给我们的客服打来电话,所以这也是我们要改进的地方。总之我觉得我们的报纸,尤其是这半年多以来,不断的在变化,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信息量也增大了,跟读者的互动也增多了,市场的新点子我们反映的频率也增多了。有了这些方面的变化,我相信读者应该会越来越满意。
主持人:我们知道几年前出现了互联网的泡沫,我们也经历了痛苦的泡沫破灭的过程。现在有人提出媒体也有泡沫,是大家蜂拥而至而生的。请问两位嘉宾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何宁:网络媒体我不好说,因为我不是很了解。平面媒体,我从98年进入媒体工作之后,时常接触到这些问题,媒体的总编们自身也在困惑。我个人觉得有些老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甚至出现了心理的两个层面。要不断的转换角色,对不同人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有不同的言语。
这又太累了,因为什么?好象是因为竞争。比如说发行量,没有一个中介独立的机构进行公正评价,各方自己说,我说多少就是多少,基本上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我想有一个特别清楚的界限,媒体是不是在急功近利,如果急功近利,这个泡沫就更高。如果踏踏实实有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规划,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打市场、在推业务的时候,就会非常理性地把握这个问题。
对大家来讲,我觉得现在是考验非常大的课题。还有我们都说市场经济可以算帐,泡沫有多大这个账也是可以算出来的。比如说哪一个媒体说发行量有多少多少份,你信不信凭什么?可以算。一个印张成本多少钱,一共发行了多少,总量是可以比较和计算的。你有没有,有那么多泡沫就非常清楚了。媒体不是都在强调成本核算吗?如果读者有这样的思路,可以核算一下,问题就很清楚了。
茅道临:我想从网络媒体来讲,泡沫在过去这段时间,大家都亲身经历过。但是从我们自己所谓的业内人士来看,我觉得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资本方面,大家也谈得比较多,也就是说大家狂热的把资金投入到网络行业,以其获得更大的资金回报。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人关注的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基本面的发展,或者说这个公司真正能够获利,这个泡沫,很快就撑不住了。
另外一些泡沫,第一是跟经营型有关的泡沫,比如说网站的经营人,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迎合网民的兴趣上,而不是真正踏踏实实真的创造出有网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上。另外一类,就是刚才何总讲的比较象的,在网络媒体中也出现了,就是一些管理人,对于内部的员工,对于广告客户,以及对于网民、投资人,用不同的版本说话。这在过去是比较累的。
这些方面,新浪面对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对外和对内的沟通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对于一个员工来说,跟员工在员工会上听到的一致。我们通过网络推出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要经营好,这是我们的本质。我们跟包括投资人在内的很多股东、资本方的沟通,也做到透明。透明的基础,作为一个公司来说,是基本面到底在哪里。
网友:您到了北京晨报之后,都做了哪些改革?贵报明年有关改版的打算是怎样的?
何宁:我们报纸每天都是要出版的,但是能够改变一个报纸形象和面貌的改革,我想一年也不会太多,但是总是要有的。我是6月3日到晨报报道的,50天的时间,也就是晨报创刊四周年的时候,就做了晨报的全面改版,我认为动作是比较快的。首先是大幅度的增加了时效新闻,特别是北京都市新闻和国际新闻。前两天我完成了调查,证明了国际新闻和都市新闻排在读者欢迎的第一和第二位。
再有,我把晨报曾经有过的12个周刊,砍掉了9个,力度不可谓不大。有些业内的人士,甚至在网上写文章表示担心,因为大家认为周刊是支撑报纸经营的阵地。但是反过来说,报纸的核心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时效新闻,如果大家不看时效新闻,没必要看每日报纸,看周报或者是杂志就可以了。所以必须是服务和推动新闻整体时效性的情况下整体设置的,只有新闻做好了,才能进行第二次销售。当然要有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我们也有自己的措施和调整的办法,到现在也证明我们是成功的。
主持人:能透露一下改革之后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上升的比例吗?
何宁:我们前几天已经在报纸上做了公布,在我们的发行活动上。我到晨报半年,晨报的总体发行量,通过改版,以及我们一些客户维护的市场动作,应该说全面上升了,上升大约30%,这是上周的数字,到现在应该还是更高一些。我们一线发行队伍,小黄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新闻的整体带动也是原因之一,改版造成新闻可读性上升,冲击力加强了,很多读者又回来了,还有一些新的读者加入了。目前我们新加入读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这几个月的监控来看,第一次订晨报,尤其今年很多上升比例中,很多都是新读者。
网友:晨报曾经出现过员工流失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何宁:我到晨报之前,就知道晨报有一些员工流失。恰好我是流入晨报的一员,我是带着信心来晨报的。所以我跟我们的员工也在谈,人员流失有各个层面的考虑,一个是有需求,或者是有竞争力的媒体,把你的人挖走的。还有有的员工在晨报干了三四年了,觉得要上台阶,作为管理者能不能提供这个台阶,他拿不定主意,一旦有机会,他肯定会换一个地方,人挪活嘛,换了工作,自身的价值实现可能会更放大。
还有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的问题,就是因为媒体自身的思路在摇摆。市场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员工感觉是在这里费神、耗力、无效,所以才出现了比较大比例的,甚至中层的流动,也可以说是流失。通过我们改版以及内部机制的改变,我刚来晨报,很多人都在谈“谁谁谁又要走了”,大家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现在没有了,现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上。
还有一个,报纸在市场上稳定了,员工的安定感加强了,他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精力应该投入在推动报纸往前走。我个人的政策也比较开放,走我们也诚意留,坚决走我们放行,什么时候想回来,欢迎。
我来了之后,一共走了三个人,其中有二个是我到来之前已经谈定了,我签字办的手续,而且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去向。我跟他们谈也是这样的,如果觉得晨报发展了,或者说我们有了合适的整体、个体对接的空间,欢迎回来!
网友:茅道临先生,新浪的人才政策是什么?我想到新浪当编辑,你们招不招人?
茅道临:新浪的人才政策,一个是制度,我们的定位是全方位、国际性的信息再加工以及增值服务的公司,所以主要人才的争夺,大部分是跟国际上跨国公司的争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招的人才,是需要有这样一种对市场的敏锐度,比较有拿捏的一些人才。同时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刚才也讲到网络的变化,技术变化是非常快的,所以在变化的过程中,很多基本功反而是最难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的人才政策,从提拔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优先提拔内部的优秀员工。
第三,我们一直在招募新的人才,最重要就是要看到我们发展的方向,比如说刚才讲到的,我们在网络媒体上主要是做精做细,假如您对编辑方面的工作比较有兴趣的话,我想你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在现有的新浪各频道方面,有那些可以做精做细的创新和创意,这是我们最喜欢招的人。
何宁:就编辑来讲,传统培养的业务人员只管业务,有时我们要选一个既懂市场经营又懂编采业务的综合人才很难。所以我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编采机制具有市场的功能。比如说在选题的处理机制上,某一个编辑如果有市场意识的话,拿到选题的话,会掂量,给报社带来什么样的整体效果,会根据报社的整体定位和读者的市场进行选择。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平铺直叙的堆在版面上,没有把信息的真正价值挖掘出来。所以有一定市场意识的编辑和记者,对各个媒体来说都是缺的。
网友:何总,北京晨报的记者用不用拉广告?
何宁:北京晨报已经渡过了靠编辑业务人员拉广告的阶段。我们按照专业化的分工,我们有自己的广告部,专业的广告市场开发队伍在做。编辑记者拉广告,是过去我们向市场化进程转轨的过程中,很多媒体存在的普遍现象。现在有的媒体也在这样做,给编采部门下广告比例,当然这是内部的行为。其实现在很多媒体都自觉地跨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是在整体经营的情况下,各司其职,而且是按照市场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报社的。
网友:北京晨报怎样留住员工?据说有一些媒体发车、分房、发股票,北京晨报有这方面的打算和动作吗?
何宁:发股票的可能性不太大,除了新媒体之外,其他的传统媒体,在股市上很活跃的,没有几家。其实每个员工都很关注这样的问题,员工在单位里有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是业务怎样发挥才干,使得自己的主观努力,在媒体中能够更大层面的实现。第二,我发挥了才干,是否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待遇曾经是困惑很多管理者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认为有些有价值的人才,我们需要留住的时候,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因为我个人对于多次的工作变换,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收益的问题。我通常考虑的不是很多,但是好在我换的这些单位都还不错。
我跟我们员工说,北京晨报目前发房子不可能,因为福利分房的时代过去了,要靠自己挣房子,报社要按照市场的机制,给员工体现福利。现在没有这样的老板,国企也不这样干了,是在对人才价值肯定的机制上,才会有相应的车、房和待遇。
马上我们要推出晨报的首席工程,就是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过去晨报提出过这个概念,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按照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去定位。明年年初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机制,而且这个机制是内外沟通的,我留出相当的比例,对社会公开招聘我的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从业务上有新的要求,待遇上肯定有远高于普通员工的待遇。就是一个目的,想给那些骨干的能够引领创新业务的人员相应的待遇。至于说具体是不是发房发车,还得商量,关键看给报社带来的效益。
网友:这个问题我问了好几次了,你一定要回答,茅道临先生,新浪的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频道如何增强实用性?
茅道临:企业服务本身可以看到分很多层面,我们今天主要关注和聚焦的层面,是如何通过网络,把企业服务和产品,通过新浪网宣传出去。这一类服务中,包括搜索排名、企业黄页、分类广告等。
第二类的服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打造的企业,希望能够把它的所谓的自己的网站,能够建在新浪网上,这些工作等于是帮助他们建房子。
第三类工作,是所谓的物业管理,今天他已经有了网站,也已经有了产品在网上发布,但是希望有一些后续的管理工作,交给新浪网代管。我们在这个领域相当的实用,招商引资就反映了在这个平台上的综合体,如何协助开发区,能够把他们需要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以及所针对的目标市场,做一个双向的互动,这就是我们企业服务每个季度有比较快速增长的原因。
网友:何总,晨报原来感觉是一家老百姓的报纸,最近感觉它比较时尚了,是不是办报的方针有了改变?
何宁:报纸要改变,不是我们空穴来风,是基于我们充分调研和读者需求的反映。从明年来说,北京晨报还要变,不变是不行的,只有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突破。北京晨报有一个原则要坚持,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打造一家时尚的报纸,让我们的读者朋友拿到北京晨报感觉到这张报纸毫无陈旧之感,跟审美、阅读习惯很合拍。再有一点,就是要注入更多的现代意识。有关现代科技、人文的议题,让读者真正从内容上感觉到很新,引导读者向这个方向调整。至于说是百姓的报纸,如果某些人不是自觉的站在百姓之外的话,我想我们的读者都可以是他们,也可以从我们的报纸中获得信息,所以我想套用一句话,叫“新北京、新晨报”。
网友:现在晨报最大的赢利点是什么?
何宁:这个问题好象也是我关心的问题。我首先关心的不是这个层面,而是我们为赢利创造的平台和条件,谁都知道报纸印一张赔一张,靠什么?如果没有广告,是不可能运转的。因此,如何实现二次销售才是我最关心的。二次销售也是我们的基本产品,也就是时效经营。所以明年我们的赢利点在哪儿?源头就是时效新闻的改造上,时效新闻的创新和突破上。
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晨报这个品牌做到了一定程度,有比我们强的,还有更多是比我们弱的。因为北京市场上报纸很多,既然我们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我们要把品牌影响再一次提升,我们有一系列的计划。当然还有一个卖点,就是服务于读者的,不能光让读者看信息,同时要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实惠,所谓订晨报送大礼。明年我们还提出给读者提供享受文化大餐的机会。我们会获得人气的支持,这个人气的支持,是晨报未来开拓市场的最有利条件。
左为何宁先生,右为茅道临先生 | |
网友:何宁总编和CEO茅道临,如何怎样看待外资媒体的进入?
茅道临:我觉得不管是外资或者是内资,都需要在这方面下深的功夫。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不是资金本身属性的问题,更重要是媒体的经营理念到底是什么。假如你经营的理念,今天是要把中国的一些最新发生的信息变成产品,打成包,或者是把很多中国文化的创新产品,打成包,可以给国内、国际上有兴趣的观众很大的卖点。所以说不管你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假如你脱离了这样一个文化性,脱离了这样的目标客户群,成功的积率是很低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由中国人来打造一些好的媒体品牌,是很重要的。另外,我觉得可能跟此相关的,就是语言。以前语言本身就是自然屏障,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到2006、2007年,观看中文互联网用户的数目,可能会超过观看英文互联网用户的数目。但是现在中文网上的信息资源和内容资源量远远少于英文背景的信息资源和内容资源,所以说未来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让有志的中文媒体工作者,有非常好的发挥机会,同时我们也相信在这么好的一个时间段里,会培养出一批规模相当大的,也可以说跟国际上以英文媒体为主的媒体集团一样的媒体集团,是非常有机会的。但是你要把你的工作做精做细,比如说今天做一份都市类的报纸,你的新闻性和独特的角度,都很重要。做精做细是是做大的最好基础。我们是这样来看外资,特别是外资背景的媒体进入中国的情况。
何宁:现在这方面的论点也比较多,无论是网上还是平面媒体。现在我们的媒体跟国外的媒体比起来,有那些巨大的差异呢?外资为什么要进来,资本进入是有目的的。并不是说这里有一个品牌,让他来就来的。我个人认为,尤其现在大家说WTO了,实际上无非是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个是关键层面,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的一线编采人员缺乏全球化的新闻视野,这一点非常重要,越是开放,全球化的新闻视野越重要,尤其是品牌化的报纸,要想新闻做的更有社会影响力,一线队伍是否有这样的素质和标准,就显得很急迫了。
第二是机制层面了。媒体是事业单位,过去我们传统的事业单位,人是上的去下不来,进不来出不去,现在我们也要人上得去也下得来,进得来也出得去。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资金了,我个人认为传统思路下的媒体,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巨人。总有一天,巨人会诞生在按照规范的市场经营要求操作的,当然相关的条件也很多。
第四个差异,随着我们开放程度的加大,自然人的流动恐怕对媒体的影响更大,内地有很多作为的媒体人,可以到国外供职,在一定层面上,国外媒体人也可以进来,在发行和经营的层面上,可以引进人才。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具体的分析,简单来说,外资进入媒体,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外资是有目标有选择的在进入。
我们预期的理想,往往与实际有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媒体遇到障碍的因素,对于我们的媒体强身健骨,我们认为还是内资要起作用,中国的媒体还是中国的资本要办。外资进入,尤其是水土不服,文化的东西,民族的东西,是不能替代的。我不是直接从外资进入的角度直接说的,我从更广泛的角度多说了几句。
网友:北京晨报要读者面广,就得实惠,如果我是讨饭的,也想看这张报纸,能不能卖的更便宜一点?
何宁:当然,对读者来说,越便宜越好。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在欧美一些地方,有一些是属于白送的报纸。因为我接触过一些报纸,接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他们的新闻制作质量远没有那些卖的好。
原因在哪儿?就是说你花钱是要购买一定质量的产品,报纸无限的降价,在多个城市出现报业的恶性竞争,其实不是新的状态,而是在我们学习向市场过渡的时候,学习经营的时候,付出的代价,那是学费,总有一定要回到正常的状态。所以一个报纸的定价,基本来说有几个控制。
第一是成本控制,再有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需要有更大的市场销量要有影响力,就有一个价格的浮动。还有一个是基于一定的人群,有自己读者的定位。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这个定位是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能够使报纸健康运转,绝大多数读者能够承受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到报纸一系列经营方方面面因素的。
当然,我们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让读者获得更多的实惠。
主持人:谢谢。有几个网友问了几遍了,何总编和茅总各自的业余生活是怎样的?是不是非常的忙碌?
茅道临:一句话,早晨九点到晚上九点,应该是敬业、勤力工作。九点以后比较放松,是随意人生。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最有感受的地方,就是业余时间和业界,包括IT业界、媒体界、投资界的朋友坐一坐,聊一聊。我们从互联网进入媒体业界,是误打误撞,我需要多学习。我也跟电信业界的朋友一起打球,一起聚会等。这是比较好玩的,大家代表各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甚至说不同行业里的不同角色。
像这次“总编在线”,本身就是反映了把这样的一种观念,通过互联网跟大家在沟通。我想这已经不仅仅是工作,而且有利于个人的思考和交流。把业余和工作可以交叉在一起,其实是让大家觉得挺轻松的一种方法。
何宁:对我来说,现在参加体育锻炼已经不是兴趣了,而是一种工作的必需了。如果不去锻炼,身体放软的话,这么大的强度,可能抗不下来。过去我在学校里,中长跑比较好,所以我个人的耐力比较好,我不喜欢大幅度跳跃式的生活变化,我喜欢一点一点往上推的方式。
我个人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而且我的阅读速度也还是比较快的,这样的一个特点,使得我在有效时间的利用上还是比较划算的。有时间,自己写写东西,也上网聊聊天,更多是在网上浏览。每天打电话的时间非常之多,这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实际上很多兴趣和爱好也都放弃了,总之就是一句话,为了把我们热爱的这个事情做好,我愿意付出很多,我也期待着未来的回报。
主持人:上网浏览您设的主页是什么?
何宁:我主要是浏览一些新闻网站,在我个人办公室的电脑,主页是新浪的主页。新浪对我们业务上无形的支持很大,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今天之所以能够坐在这里,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跟大家聊天之前,我跟茅总也一起聊了一下,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想法,我们也可以有新的合作方式。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聊天,是新浪“总编在线”系列的第一期。今天聊的主题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种热点。“总编在线”希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更深层次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把信息更准确、更全面、更有公信度地传播出去,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受众。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次聊天到此结束,再见。
总编在线:北京晨报总编何宁作客新浪(实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