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8)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 21:39  央行

  2010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得到有效落实,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民生方面,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东北地区财政支出增速高于其它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分省看,青海、宁夏、重庆、山东、新疆和广东等省份的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增速超过 25%。

  二、产出和供给

  2010 年, 各地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与上年相比,各地区第一、二产业增速加快,第三产业增速小幅回落(见表 21)。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3.7%、4.5%、4.9%和 5.3%,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36.1%、27.7%、26.4%和9.8% (见表 21) 。 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实现双增,农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宁夏、海南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农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前两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克服部分地区特大干旱、低温寡照、严重洪涝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 54641 万吨,比上年增长 2.9%,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其中,13 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为 41185 万吨,比上年增长 3.7%,江西、湖南因灾有一定幅度减产。 油料产量 3239 万吨,增长 2.7%。肉类产量 7925万吨,增长 3.6%。水产品产量 5366 万吨,增长 4.9%。受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利、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棉花产量597 万吨,下降 6.3%;糖料产量 12045 万吨,下降1.9%。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的主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 58.2%。农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集中度都超过 50%。优质农产品比重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2010 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40%以上。

  农村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57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3%。以农产品生产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年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补贴”的规模达到 1226 亿元。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1.3%。 新增农村电网线路 30 万公里。 乡镇、建制村的油路通畅率分别达到 96%和 81%。 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 909 万人, 下降25.3%;贫困发生率为 2.8%,比上年下降 1 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7%,增速比上年加快 4.7 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 9.3 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工业转型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 16.7%、21.9%、20.3%和17.8%,增速比上年分别加快 5.0 个、 5.0 个、 2.9 个和 1.8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工业增速列四个地区首位,西部地区位居第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工业增长“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分省看,全年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达两位数,天津、广西、重庆等 11 个省份增速超过 20%。与上年相比,30 个省份增速加快。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我国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亏损面收窄。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3.9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同比提高 41.6 个百分点;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6.2%,比上年增加 0.7 个百分点,其中山东、 上海、 西藏等 17 个省份工业企业销售利率高于全国水平(见图 9) 。分地区看,东部、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分别增长 44.5%、55.7%、62.7%和 49.9%。31省份工业企业均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广西、西等 19 个省份增速加快, 新疆、 天津等 9个省份下降转为增长。

  各地区积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江苏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机制初步体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持续增强;重庆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速居西部第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7.5%,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快 1.8个百分点;1-11 月,实现利润 25944 亿元,同比增长 50.5%;从业人数 7056万人,增加 561 万人,增长 8.6%。从发展模式看,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截至 2010 年, 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2000 多个。 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山东等省份集群经济已占到本省工业产值的一半左右;东北、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较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开始起步,呈现良好态势。

  (三)服务业稳定发展,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2010 年,我国启动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颁布实施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全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 34.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3%。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1.1%、 10.4%、 11.3%和 11.6%,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 0.9 个、0.8 个、1.8 个和0.3 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交

  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上海世博会对服务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新兴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西藏“世界屋脊、神奇西藏”的旅游主题形象不断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发展;云南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专栏 4 大力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二战以来, 国际上大致经历了三次产业转移,于 20世纪 80年代的第三次产业转移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加工制造业加速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从我国产业转移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80、90年代,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是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积极承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一是转移规模显著扩大、档次明显提高。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外资和区外金规模显著扩大。2010年,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区外资金较 2005年分别增长 150%和 240%,西部区分别增长 200%和 320%。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转移模式逐步改变,以电子、机械等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四川、湖北、湖南、陕西等科技实力雄厚的省份,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能力逐步增强。

  二是转移方式逐渐由单一转移向集群式转移发展。近年来,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产业转,逐渐由过去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发展为包括关联产业在内的整体性转移。如东部区奥康集团、富士康台式电脑和京东方液晶平板生产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中西部地区,带动上下游相产业加速跟进。

  三是转移路径总体上呈“梯度”趋势。我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地区差异性,存在明显的从中心向外围辐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首选本省或区内其他省份,其次再选徽、江西、湖南等临近省份,最后再考虑中西部其它地区。如江苏产业重点向苏北转移,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福建产业由沿海向山区地市转移。安徽利用国内省外资金近 60%来自临近的长三角地区,江西利用国内省外资金的 75%来自临近的“长珠闽”地区。陕西、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技术、资源、政策等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也取得明显成效。

  二、我国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的主要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