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6)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 21:39  央行

  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县域金融生态评估工作取得实效。宁夏、新疆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湖南、四川、陕西、江苏、湖北 5 个省份对辖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四川按照“申报、初选、复审”三步法在全省范围量化评估,并对9 县(区、市)授予“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区、市) ” 称号, 有力地推动辖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灾后恢复重建;湖南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 已建立省级金融安全区 11 个,市级金融安全区 34 个。 

  三是夯实金融生态基础,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和使用面。天津、河北、浙江等 9 个省份继续拓展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如天津将质监、劳动、环保、安监、海关、农业、建设、规划等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与资质信息相继采集入库;江西、重庆率先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辽宁、福建等省将个人征信记录作为部分地市人大和政协代表选举、公务员招聘、环境违法治理、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社会效应初步显现。海南、河北、北京等 6 个省份出台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青海探索搭建“青海省金融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通过引进评级公司等创新举措,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浙江、山东、河南、云南、宁夏等 17 个省份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档工作;江苏研发了全省统一模式的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 强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五是扩大农户信用记录建档覆盖面,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西藏、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信用乡、 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模式在山西、江西、山东等10 个省份得到良好运用; 黑龙江推动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评分系统建设,已将 147万农户录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信息管理及评分系统;江苏以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为抓手,建立了农户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档案,目前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860 万户,建档面达 65%。

  六是继续推进司法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有效机制。福建专门出台了针对台湾同胞的投资保护办法,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北京、内蒙古、山东等省份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严厉打击洗钱、假币及信用卡诈骗行为, 新疆破获全国首例期货洗钱案;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县为块”的反洗钱资金监测 “情报网” , 在各级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间搭建 “信息高速路网络” , 可疑交易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广东成功开发第一套涵盖产险和寿险业务的“保险业反洗钱现场检查软件” 。

  七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农村支付环境。辽宁、河南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广东、海南、 福建、 湖南依托金融 IC 卡推进支付工具升级;海南全力推进贸易投资、外币兑换、刷卡消费、资金汇划四个便利化,在全国首创开展由 4S店实时代征扣缴车辆购置税业务; 内蒙古、 宁夏、贵州等省份加强农村支付体系的延伸,如吉林依托银行系统、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有效保障了农户粮食收购结算资金。

  八是加强监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内蒙古建立“属地监测+风险提示+风险排查+汇总分析”三级行风险监测联动模式;重庆通过与外省毗邻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对银行分类别、分区县定量评估,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降至 0.9%。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2010 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严峻的自然灾害等挑战,全国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9万亿元、8.5万亿元、8.1万亿元和 3.7 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2.3%、13.8%、14.2%和 15.4%,比上年分别提高 1.5 个、2.1 个、0.7 个和 2.8 个百分点(见表 11) 。

  一、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增强

  2010 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等积极因素作用下, 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9109 元和 5919 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 7.8%和 10.9%,同比回落 2.0 个和提高 2.4 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逐步缩小, 2010 年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仍呈现地区差异,但差距有所缩小。

  2010 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 65.4%、63.7%、65.0%(见表1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前 10 位的省份中, 有 8 个为东部省份, 其中收入超过 2 万元的省份由上年的 6 个增加到 7 个。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较低,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后 10 位的省份中,有 7 个为西部省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2%、11.1%、10.8%和11.0%。

  2010 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并首次超万元,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7.8%,增速最快(见表 13) 。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 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东部地区的 54.9%、44.9%、6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前十位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和浙江 4 个东部省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低于 5 千元的有 10个省份,比上年减少 6个,除山西外,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201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 74%,比城镇高 4 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下降 3 个和2 个百分点。分地区看,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东部地区最低、东北地区最高,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东北地区最低、西部地区最高(见图 4) 。

  各地区城乡消费平稳较快增长。2010 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7 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4.8%。其中金银珠宝、家具、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最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见表 14)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3.6 万亿元,增长 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1 万亿元,增长 16.2%。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总体延续下降趋势(见图5) 。但受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影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比略有上升。2010 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5.7%,较上年下降 0.8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1.1%,较上年略升 0.1 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均较上年下降;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较上年上升 1.8个百分点,其他地区与上年略有下降或基本持平(见图 6) 。

  (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的地区结构进一步改善

  2010 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3.8%,增速比上年回落 6.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4.1 万亿元,增长 24.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3.7 万亿元,增长 19.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城乡差距较上年略有扩大。分地区看,各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从高位有所回落,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较小,增速跃居各区域板块第一,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 (见表 15) 。分省看,广西、甘肃、宁夏、黑龙江等 10 个省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 30%,上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到 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速最快,利用外资扭转了上年持续滑落的态势。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 13.6%,国内贷款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收窄。全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占比分别为4.8%、16.5%、1.6%和61.0%。

  (三)各地区外贸进出口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利用外资平稳较快回升

  2010 年,在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稳出口、扩进口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分别增长 33.8%、72.8%、40.2%和35.3%,分别加快 47.1 个、94.5 个、54.5 个和51.7 个百分点。 各地区出口和进口均扭转了上年的下滑态势,中西部地区出口和进口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见表 16 和表 1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