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经验与启示(6)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00:21 中国经济时报
合作社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提供服务,发挥作用。首先,在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方面,要通过合作社来统一购销。这样可以卖到好价钱,可以降低采购成本,采购到质量合格的生产资料。其次,统一加工。一家一户不可能搞农产品的加工,包括农产品的储存运输,这就需要合作社建一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设施,使农民能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再次,统一提供服务,统一技术标准。此外,还可以统一品牌。几个合作社或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可以形成一个或一批农产品品牌,不仅要在国内提高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也要提高知名度。我们加入WTO以后,国外农产品进来了,大豆、棉花进口很多,现在不在于进口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把我们的优势农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如果国外的农产品占领我们的市场,而我们的产品又出不去,就不行了。所以我们要赶快把农民组织起来,靠一家一户是不可能占领国际市场的,靠一个扁担、两个箩筐把产品挑到国外去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做文章,在发展农民合作社上做文章。 第二,要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这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现在平均每个农户只有7.5亩地,推广良种和科学技术都很困难。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可以提高种植业的经营规模和劳动生产率,这就可以把种田能手、把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现在大家都在担心,农村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妇女化的趋势,靠他们搞农业现代化是很困难的。一定要把一部分素质好的劳动力留在农村,但如果只让他种自家的七八亩地,肯定是留不住的。最近我们有同志去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克山县调查,那里的土地79%已经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其中最大的一户是兄弟四个种了6000亩地,去年收入20多万元,他们就安心在家种地了。二是可以把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养殖业。克山县土地转让费每亩平均300元,农民自己种一年的纯收入也就500元。不再种地的农民既可以获得转包收入,又能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收入也能大幅增长。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是对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有农业劳动力3.2亿人,如果能把土地经营规模提高两倍,即由目前平均每个劳动力种6.1亩扩大到18.3亩,凭借现在的机械化条件是完全能做到的,这样,有1亿人从事农业就足够了,还有2亿可以再转移出来。中国最大的资源在于劳动力,改革三十年,从农业转移出来2亿劳动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再用二十几年继续转移出来2亿劳动力,才能算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三是可以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创造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一次谈话中讲,农民增收既要在分子上做文章,也要在分母上做文章。现在占人口43%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了11.7%的GDP,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六分之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接近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是农民收入不断接近非农产业职工收入的过程。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至少有六个一体化:一是发展规划一体化,将来制订规划,不能城市规划城市的,农村规划农村的,要把城市和农村放在一起来规划,哪个地方是农田保护区,哪个地方是工业小区,哪个地方是休闲区、水土涵养区、商贸区,都要统一规划,要经过地方人大通过,成为法律,政府换届时规划坚持不变干下去,经过几年的努力,改变农村的面貌。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要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也可向城市延伸。比如农民生产出农产品后可以直接到城里设超市和零售店出售,还可以在城里设加工厂;化肥厂要变成施肥的服务公司,农民打个电话,化肥厂可以直接为农户搞测土配方施肥。三是基础设施一体化,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应该从城市逐步向农村延伸,使农民也享受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财政投入应把重点放在农村。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要逐步向农村延伸,在制度设计上要能对接,逐步提高农村的水平。五是就业市场一体化。农民到城里务工经商,不能设置任何门槛。农民在城里有了住房,应允许就地落户。同样,城里人包括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开办企业,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包括户籍管理在内。通过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尽快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使农村居民到2020年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小康生活。 (以上三篇文章系作者在研讨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图片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光明、武志刚提供。)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