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经验与启示(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00:21 中国经济时报

  推进城镇化要从三点着手:一是大中城市扩展要公平地对待被征地农民。征地制度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决定征地价格,不论经营性用地还是公益性用地都应如此。公益性用地由财政打足预算。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又有利于控制占用耕地,还有利于防止腐败。二是大中城市提升要合理地吸纳农民工。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要优先吸纳优秀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今后还应继续扩大,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财力增长非常快,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也很快,要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不能把这个问题拖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再解决,要抓紧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间解决这个问题。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包括县城和中心镇,与农村关系很密切。小城镇的城市化可以互相兼顾,上面和城市联在一起,下面和农村联在一起,门槛不高,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具备进入城镇的条件。某县,原来县城人口7万多,现在扩大到了20多万,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50万,再加上其他的镇,能把全县80%的人口吸纳到这里,加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好三个环节。第一是村庄应该怎么建?现在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应提倡建比较大的居民点,做到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基本公共服务到位,这将会极大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集中居住之后还能腾出耕地。第二是农业怎么搞?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改造传统农业。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还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自然资源数量过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限于扩大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应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在发展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应该大力推动区域规模经营,就是在一个区域里面把一个产品做大做强。切实做到批量大、质量好、货源稳,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有利于创造品牌。第三是培养农民问题。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在农民培训基本上是短期的,这是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措施。今后培养的农民最起码要达到中等正规职业教育的水平,这些年轻人能够比较快地吸纳新知识,比较快地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比较快地适应现代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环境。这些农民成为我国农民队伍的主流之后,我们农业的整体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好人的问题,抓好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使新农村这个轮子能真正动起来,与推进城镇化一起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我国三十年农村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十年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制度,下一步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围绕着如何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把改革引向深入。

  第一,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三十年我们在“分”的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尽管现在有一些农村基层政权还在侵犯农民土地经营权,但是,经营权在农户,这个理念已在全国农村基本上确立起来了。而在“统”上,三十年回顾起来,做得不够,现在需要在“统”的方面做做文章。“统”不是回到过去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统”,而是要通过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技术等领域搞好对农民的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