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司化还是个体化挑战中国出租车行业(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11:51  南方周末

  这样的讨论,从“大众”司机“单飞”之时,就已经开始。

  2005年,首批“单飞”的“大众”司机们拿到了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大家聚餐,以示庆祝。代表们印好了一份调查表格,每十张订成一本,发到每张桌上,让每个人打勾:如果主管部门不允许完全个体运营,以后是希望托管,还是希望另组公司或者成立股份制公司?

  你希望怎样?这个问题,被提到每一个司机的面前。调查结果,大部分司机(300名左右)同意接受托管。

  事实上,在大众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之后,客运管理处的想法是:将原“大众”旗下的几百部出租车,并入其他公司。但这一方向遭到了司机们的抵制。

  而成立全员参股的股份制公司,是“大众”司机代表林华蔚提出的。“每辆车算一股,大家每月交纳的钱都集中起来,我们自己收购新的出租车。以当时的出租车价格,如果这么办的话,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股权都值半辆车了。唉,机会已经过去了……”从大众“单飞”至今,郑州市出租车平均升值已近10万元。

  全员参股搞不起来的原因,司机代表们心知肚明。事实上,当初脱离公司时热火朝天提出的计划,基本上都没实现。“选不出法定代表人。选代表来帮大家办事,那可以;要选个老板出来,就不行了。你也是司机,我也是司机,凭什么你坐上去,每月多拿1500元?这种想法每个人心头多多少少都有。现在要是外面派一个人进来,也许还镇得住;内部产生,不可能。”

  司机中更加普遍的想法,是自己成立公司。有一次私下聊起时,银河公司司机代表老丁忍不住说:“兄弟,这个事情(自办公司)你就弄不成!”他用当地的一句俗语来说说明其中的道理:“谁变蝎子谁蜇人。”

  大部分出租车平静地运行在城市的街道上。在“7·30事件”及客运管理处“55号文件”和“59号文件”之后,司机们的不满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安抚。“大众”司机们是普遍被羡慕的对象,但若提到自己干公司,更多的司机无奈地笑笑:“没人挑头儿”。

  “可以的话,什么组织我们也不想要,就想自己开自己的车、自己赚自己的钱,真真正正地‘个体’一把。”一位年轻的司机说。

  托管实施后,“大众”司机们安静下来。长达数年的诉讼,耗得他们心神俱疲,他们急于上路挣钱,关于“何去何从”的讨论,不再热烈。“五百司机中的三百多位,都觉得我们已经比其他司机好很多了。”一位司机代表说。原“大众”司机“单飞”后,其他公司给出了一万元钱的奖励吸引政策,在诉讼过程中,便有八十余部出租车转投其他公司。两年来,其他公司宁愿付出更高的价格、不断收进原“大众”出租车,又有几十辆车转投别家。

  托管两年,现在的托管部账面上积累起几万元资金。不时有司机提出:“咱把那点钱分了吧……”

  自己的组织?

  “弄好了你是功臣,弄不好你就是千古罪人。”

  2007年6月,司机代表赵建国将《给出租车行业领导的一封信》提交客运管理处,明确提出的三点建议之一,便是“建立有效的出租车司机协会制度”。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