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司化还是个体化挑战中国出租车行业(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11:51  南方周末

  管理处主任武保利说,在运营模式上,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法律或规章,都是地方管理,“建设部每次来调研时,我们都反映这一点”。

  事实上,就连出租车行业的行政主管单位,在全国各地也不尽一致。“有的地方归城建,有的地方归交通。”出租车行业多年来难以统一管理,而此种格局短时间内又难于改变。

  2007年开始,郑州市公交公司开始收编出租车,郑州市出租车行业出现“公营”趋势。通过诉讼与原公司解约的海联公司大部分出租车,都与公交公司签订了新约。

  至今,据公交公司经理张新安说,该公司已经与五百余部出租车立约。但让他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司机坚决不愿意加入公交公司。“我们公交有自己的加气站,司机可以享受内部价,又不用排队,统一给做制服,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意?”

  在银河、金河两公司司机要求解除原挂靠合同的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后,客运管理处注册成立了同兴服务部,希望将他们纳入统一管理。目前提出的方案是:司机每月缴纳170元服务费,与现有49家公司的费用等额,同兴服务部承诺结余费用完全用于对司机福利和行车设施的再投入。

  “7·30停运”后修改的合同中,司机对车辆和经营权使用权的所有权基本得以明确。但一些合同申明经营权使用权到期后由公司收回,即使是“另议”、“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之类的表述,也让很多司机难以安心。

  事实上,一些司机对“公司”两个字已经构成下意识的抵触——不管什么公司,只要是公司,就警惕、就防备。

  一位50多岁的老司机说:“我们好不容易刚跳出一个,不想再进另一个。”

  新的证照手续,上面印有司机们梦寐以求的“个体”二字,却暂时拿不到手。

  一位司机再一次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好比法院判俺俩人离婚了,离婚证还没拿到,他非要让你嫁另一个,不嫁就不给你离婚证。”

  单飞也不容易

  漫长司法程序之后,大众公司的司机终于单飞。但如今,他们成了郑州出租车公司经营者眼中的“异类”。

  11月17日,司机王小宇(化名)在郑州市客运管理处坐了一上午。

  他来求助——原来在大众公司的出租车上做“副驾驶”,后来车主卖车,他买不起,想自己“上一台”,只好转而通过中介租来一辆其他公司的车。4.5万元的押金都交了,却不料对方公司一听他原来“在大众开”,二话不说,坚决不接收。

  “大众”的特殊,始自三年前。

  2005年11月,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下达民事调解书。在法院的调解下,原大众公司首批300余辆出租车车主与大众公司之间的挂靠合同关系解除,出租车车辆所有权,归原告司机们所有。

  这一司法调解结果意味着:郑州市“司机购车、挂靠公司”的模式,松动了一个口子。

  2004年,原大众公司在客运管理处和司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将200辆出租车转让给金安、雷力两公司,直至发生法律纠纷、法院来执行扣车,司机们才得知,由此激发了不满情绪。“我们不是牲口,卖掉也得让我们知道吧?”一位司机代表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