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新区的管理者该如何应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16:48  经济视点报

  ●管理者说

  政策优势弱化 高新区转型主打市场牌

  目前,在高新区享有的政策,科技创新企业在其他地方也能享受,高新区优势日渐弱化,再次站到了转型的节点。

  高新区的管理者该如何应对?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 婷

  经营城市理念和市场开发运作模式,不仅栽下了招引凤凰的梧桐树,其效果也是一举两得,庞大的资金支持着企业一往直前,与此同时,政府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优良的发展空间。

  郑州高新区发展的动力元素有哪些?对此,《经济视点报》记者走访了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螺旋式”发展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郑彦松

  1988年3月,郑州高新区在“火炬计划”的热潮中破土动工。

  1991年,郑州高新区转型并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从发展一般的经济技术工业转变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只是技术产业的升级,高新区发展的初衷并没有改变。”郑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郑彦松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高新区培养、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

  2008年,国家对高新区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从区位政策转变成了产业政策。

  “郑州高新区再次站到了转型的节点。”郑彦松指出,从宏观政策上,原先科技创新企业在高新区的政策在其他地区也能享受,高新区优势有弱化的趋势。

  “这就更需要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在规划方向中完善现有的建设。”郑彦松介绍,为了弥补开发区政策优势的不足,自去年开始相继出台了9个规范性文件,包括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激励企业上市政策等。

  他还补充表示,园区规划虽是政府行为,但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制定的,它不同于设计,既要考虑近期发展建设的需要,也要注意长远规划发展,这是园区新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

  环境一“投”永“益”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张崔威

  “走进高新区的科学大道,你看到的不光是一条路,而是一条综合的路线。”郑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崔威介绍,这条景观大道上的商业配套设施、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已经超额完成规划要求,丰富的环境资源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从1988年建区到现在,郑州高新区已有3000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却没有一家因这里的环境不好而迁出的。

  对于高新区的成长,张崔威告诉记者,在这里除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和新产品开发外,这一切都归功于郑州高新区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园区建设初期,由于缺少人气,基础服务设施只是在外围打转,迟迟不进城。为了确保城区建设与园区配套发展,我们一项项去跟进施工进程,用事实解决开发商的顾虑。

  从忐忑不安到主动施工,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也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作为最早一批入主郑州高新区的彩虹花园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曾是高新区的形象代表,如今,住宅小区已遍布高新区,这充分肯定了环境配套设施在拉动高新区发展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高新区商业配套与民生建设的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张崔威在分析高新区现状时表示,聚集人气是建设高新区的需要,“企业来投资,不仅是投钱,而且是投‘人’,政府要加大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引进,用服务揽人气。”

  如今,郑州高新区已经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培训、村庄整合改造等列为重点民生工程。

  抓住资本“牛鼻子”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 叶韶华

  “我们的科技企业差距在于个头小,能达到一亿、两亿,却很难一下子到十亿、百亿,没有资本的催生,很难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叶韶华说。

  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挫折,郑州高新区逐渐认识到了资本要素之重要性。于是,从1996年开始,郑州高新区开始建立自己的投融资体系,目前共拥有8家大型的投资公司、担保机构。

  “然而,风险投资和企业上市这些资源相对于我们企业出现的速度和成长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对于高新区引进“中介”融资机构的做法,叶韶华解释为,中介融资机构融入郑州高新区,不仅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体现了政府与投资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的意愿。

  如今,郑州高新区除了落实国家赋予和省市制定的政策措施之外,还出台了“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以前大撒胡椒面的做法被摒弃,今后,我们将在大项目上投放大量的精力,在资金支持、场地选址、政府服务等方面开绿灯。”叶韶华说。

  今年1~9月,郑州高新区引进亿元以上的项目14家,合同利用外资达到6973万美元,同比增长69%,实际利用外资3057万美元,同比增长400%,利用域外资金15.4亿元,同比增长64%。

  数据对政策成效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叶韶华认为,“牵住资本的‘牛鼻子’,就能带动整个生产要素,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整合、重组,从而得到提升。”

  产学转化新谋略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 韩继坤

  “成长型中小科技企业,在三五年内会遭遇一个‘死亡谷’的时期,而决定生死存亡的因素,除了技术、资金,就是市场。”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韩继坤认为,各种洽谈会可以为企业提供“起死回生”的机会,或是帮企业拿到通向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10月中旬,在郑州高新区参观的北大方正集团考察团的成员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种观点:“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要与国外企业坐下来谈合作,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参加会展对接,动辄几万、数十万元的开销,对于企业而言,成本高,负担不起,而且只身联系国外公司,并不容易获得对方信任,效果不好。”

  然而,对于如何延伸洽谈会“半径”,作为洽谈会具体执行方的郑州高新区则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谋略。

  “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是诞生在实验室的成果,但由于产品成熟度还不够高,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产品就急需搭乘推介的顺风车。”韩继坤认为,对于成功“联姻”的企业,不仅要在它们“蹒跚学步”之时扶起来,还要在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之时给予养料。

  如今,郑州高新区成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超硬材料、轨道、交通、电子等产业发展了一批合作联盟。

  “合作联盟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互通信息、寻找多赢提供了平台,如果说洽谈会是产学研转化的 ‘试水’工程,那么合作联盟的孵化作用则是一次‘深水区’博弈。”韩继坤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