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集团拟收编31省邮政公司 EMS也可能重回内部

2015年04月10日 00:59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本文     

【推荐阅读】邮政收编31个省邮政公司:政企改革难产近8年

  “邮老大”启动总分公司制改革

  专家提示:作为全网型的企业,中邮集团以往的组织架构割裂了全网资源,未能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集团对全网的管控力,母子公司制改向总分公司制转变,是其内部改革的第一步。(李清喜)

  本报记者 高江虹 北京报道

  4月8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网站左下角一则不起眼的“吸收合并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按照公告内容,经财政部批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拟与全国31个省邮政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合并完成后,31个省邮政公司及其下属机构由原先的子公司变成分公司,其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全部由集团公司承接,债务债权则由各新设分公司承继。

  “显然,中邮集团此举是为加强总部把控力。”广东省快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清喜4月9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全网型的企业,中邮集团以往的组织架构割裂了全网资源,未能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集团对全网的管控力,母子公司制改向总分公司制转变,是其内部改革的第一步。

  但这起组织架构的调整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中邮集团总经理李国华在今年2月提出确立“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打算进一步明晰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聚合资源协同发展。由于对EMS业务发展非常不满,李国华打算从今年起重整业务,夺回寄递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这无疑又需要全网强力支援EMS业务,而不能重演“网商互搏”的局面。

  另一位中邮集团的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鉴于当前国企改革的思路,原本已人财物独立在外的EMS有可能会重回邮政业务内部,此前的独立上市目标则改为整体上市。后者IPO的体量与能讲的故事,远远比EMS独立上市要大得多的多。

  中邮集团,真是在下一盘好大的棋吗?

  收编31省邮政公司

  “其实这项改革,应该是邮政体制改革的延续。”上述业内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道,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对31省邮政公司的吸收合并工作,是从去年着手进行的邮政体制改革中的一步。

  2014年2月,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邮政局的运作下,中国邮政集团向全网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完成362个市(地)级邮政企业的更名换牌工作。2014年3月10日,国家邮政局披露,全国市(地)邮政企业更名挂牌工作完成,362个市(地)一级“邮政局”全部更名为“邮政分公司”。

  在完成全国362个市(地)一级邮政公司改制后,长达10年的邮政体制改革才真的算是基本完成,中邮集团的体制改革才能进而推进。

  按照4月8日中邮集团公司发布的吸收合并公告,北京、上海、广东等31个省市公司被中邮集团吸收合并。此举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承继合并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31个省邮政公司各自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并将依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继续经营,31个省邮政公司的债权债务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各省新设的分公司相应承继。

  这无疑意味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管理架构由“母子分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 李清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按照此前的管理架构,中邮集团作为母公司,下设31个省级子公司,这些省级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己的资产、名称,也有独立经营权,甚至亦有独立民事责任。在被吸收合并改为分公司之后,无疑将把人财物权限上缴给集团,仅仅负责业务。这样有利于集团层面的管理和控制,也有利于全网资源的配置利用率。

  李清喜认为,这是中邮集团深入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步骤。

  参照电信的改革,邮政体制应该形成“中邮集团-各省邮政公司-各市、县邮政分公司-邮政营业厅”的架构。如今此组织架构初步达成,随后中邮集团该做什么,如何利用架构优势发挥全网资源?

  倒逼出来的改革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上述不愿具名的中邮集团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跃居世界第一,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亿件。但2014年同样也是国内快递市场竞争最严峻的一年,量增利润不增。受此影响,中邮集团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仅有11.9%,而且绝大部分的利润贡献来自邮储银行,而非普通邮政和邮政速递业务。

  据该位人士透露,李国华对邮政业务尤其是速递业务评价是“相当不满意”。但是邮政速递业务的业绩不佳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缘故外,还有内部体制不顺畅的关系。在2013年底,EMS突然撤销准备多时的IPO时,曾如此解释道, “近几年快递物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市场及监管办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提高自身应对市场竞争能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决定实施战略调整,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管控更加有效,更适合网络型企业特点的总分公司制。同时根据经营需要,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的调整。考虑到实施上述重大调整将影响到上市进程,股份公司主动撤回IPO申报材料。”

  这段话实际上不仅解释了中邮集团将母子公司制改为总分公司制的初衷,也解释了中邮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分立对网络型的物流企业来说,弊端远多于好处。

  这才促使了中邮集团痛下决心进行内部体制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今年2月份的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会议上,中邮集团总经理李国华明确提出确立“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

  “一体”就是要以邮政窗口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线上线下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两翼”就是金融翼和寄递翼。金融翼是指以银行服务为基础,包括保险、证券、投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及服务;寄递翼是指中国邮政所经营的各类寄递业务,要以电子商务寄递发展为契机,重新确立邮政在寄递市场的主导者地位。

  “重返主导地位”一句实际上折射了中邮集团目前在邮政速递业务的尴尬地位。仅仅在十余年前,快递业务收入的七八成都是被中邮集团占据,但近十年来民营快递迅速崛起,如今中国邮政所占据的份额不足两成,而且占比仍在持续下滑。

  反观其资源,事实上中邮集团拥有全国最好的网络资源。全国共有5.2万个网点,比起民营快递公司仅仅布点至三四线城市,中邮集团早就将网点分布到省市各乡镇,甚至最为偏远的边境区域。

  整体上市?

  中邮集团实施改革的深层次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邮集团打算加强总部管控力之后,将会从全局层面、全网角度重新梳理产品与服务,避免出现以往速递业务与邮政业务出现过的“网商互搏”的局面。

  有业内专家也指出,在重新梳理全网资源之后,中邮集团有可能会考虑放开资源,对接市场需求。比如目前部分偏远地区邮政部分所尝试的承接民营快递公司的业务,收效甚佳,不仅业务量大增,对网点支持亦同步推进。如果全国邮政的网络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话,那无疑收效更大,届时整个邮政末端会被大大激活,整个邮政业务的效益也会提升。

  也有邮政内部的专家担心,这样的开放会不会扶持竞争对手削弱了自己。他们指出正是存在这样的担忧,中邮集团迟迟不敢放开全网资源。

  业内专家指出,实际上对中邮集团来说,体制改革最好的红利应是兑现在资本市场。考虑到中邮集团始终需要上市,此前EMS上市又中途夭折,重新上市时需要更好的故事脚本,那届时最好的脚本无疑应该是整体上市。

  中邮速递IPO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邮政集团的总资产为 42,717.07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1,472.34 亿元;2011 年营业总收入为 2,586.23 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209.36 亿元。截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邮政集团对外服务网点达 5.2 万处,从业人员 88.9 万人。

  如果中邮集团整体上市,速递业务只是其中一个好资产,邮储金融更是一个资本市场广为欢迎的题材。届时,中邮集团的整体上市有望引爆整个资本市场。

  这或许是过于长远的考虑。就当下而言,中邮集团的组织架构改革亦存在风险。某省级邮政公司的管理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集团此前一直“管理能力偏弱”,如今加强总部管控力的话,不仅集团管理能力需要加强,集团的市场调研能力也需要提升,若是市场研究不够、不接地气的话,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集团业务发展了。

  该管理层认为,就目前来看,该组织架构改革短期内不会产生多大变化,对各省影响也不大。需要看中邮集团后续会有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支撑落地改革,否则或流于形式。

文章关键词: 中国邮政EMSIPO中邮集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央发文要求企业保障职工涨工资休年假
  • 体育哈登:我应是MVP 若不能选自己会选库里
  • 娱乐央视:严肃处理毕福剑视频 党媒:咎由自取
  • 财经南航高薪养了“贪”:四落马高管全涨薪
  • 科技网易云阅读涉黄拟被罚85万
  • 博客沈梦辰:为《我是歌手》失误道歉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土校服”成外国博物馆时尚藏品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易宪容:如何分享港股A股化成果
  • 郎咸平:老百姓该买股票 还是买房
  • 沙黾农:股价将像当初房价没命地涨
  • 水皮:蓝思科技成为创业板的终结者
  • 徐斌:金融业最大、最先拿到改革红利
  • 向小田:港股飙升是因为流动性和情绪
  • 钮文新:中国患上“资本饥渴症”
  • 齐俊杰:从巴菲特绝招看A股已疯牛
  • 水皮:创业板天量后天价 落袋为安吧
  • 凯恩斯:​当股市上升为国家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