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商报的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 16:09  《传媒》杂志

  重庆商报社长郭汉江的办公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大气、清爽。他说,当家人要时刻头脑清醒,时刻要警醒所站的高度,不断因市场之变求变,因自己之变再求变。2009年,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重庆报业广告整体下降20%以上,而商报在重庆的几张都市报中算是境况最好的。记者注意到,他的文件柜里保存的两份报纸格外醒目,一张是与直辖市同龄的重庆商报创刊号,一张是他到商报后负责签发的第一张报纸。与这两张报纸相比,今天的《重庆商报》显得更加时尚而厚重。郭汉江说,商报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将商报认同为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按市场规律出牌,尤其是面对这场金融海啸,商报在去年底就开始着手应对这个传媒冬季。

  第一桶金

  据郭介绍,《重庆商报》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300万元贷款起家到现在的产值近3个亿,11年时间里,重庆商报几经沉浮。“我们在不断做乘法,这个乘法就是在300后乘10,而不是单纯地做加法”。郭汉江认为,做加法对于商报太慢,只有做乘法,不断地高速增长,才能真正适应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

  1997年1月1日,《重庆商报》依靠力帆集团300万元贷款起家,尽管力量弱小,因为是和直辖市一起成长的报纸,一开始就分割了当时的《现代工人报》、《重庆晚报》和《重庆晨报》的读者份额。但是这样的份额在当时晚报和晨报眼里是“无名小卒”,广告商也不认同,所以从1997年到2000年,与商报结缘的是“亏”字,以致于1998年郭汉江到商报负责经营时,“最发愁的就是每个月给职工发工资,到处贷款借钱。”他称,报社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一到发饷时,他最闹心,也是他认为自己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面对如此窘况,重庆商报的领导团队开始思变,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办报理念。2000年,商报开始在广告经营上作文章,采用相对灵活的市场化策略。当时的广告经营方式为自由赛跑的竞争方式,商报开市场之先河成立两家广告公司代理报社部分行业广告,同时与其他广告公司深入合作,采取广告代理和自营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报社的广告经营。另外报社开始尝试与商家和行业协会共同策划活动,通过专刊进行推广,这种策划经营的初级方式拉开了商报策划营销的序幕,并促使商报广告收入快速增长。至此,商报的经营状况发生了质的改变。当年的数据显示,该报基本上结束了在发展中亏损的局面,甚至还赚到了商报历史上的第一桶金,从此扭亏为盈,此后经营额基本稳定在六千多万元的水平。

  以前的.. “无名小卒.. ”转眼间成了“后起之秀”,商报的发展态势引起了当时的《现代工人报》、晚报和晨报的警觉,这些报纸开始对商报形成合围之势。如何让商报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强势媒体,在当时的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夷茁的支持下,郭汉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谋划,主要策略就是采编与经营剥离,实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社优良资产剥离,成立了由报社绝对控股的重庆汇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机制的改革使商报轻松上路,并由此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当时已经盛行的策划概念让商报团队意识到,光靠经营人使劲吆喝商报是如何如何好,商家不一定买帐,一些企业对媒体已经提出了新要求,不愿意媒体只做简单的“二传手”,而是希望借助其平台展示新形象、传递新信息。为此,2003年,重庆汇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门,以谋略之道推进经营之果,策划竞争代替自然竞争,使策划成为经营的润滑油和添加剂。

  “我们打的是组合拳,而不是东一拳西一拳,”郭汉江称,策划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整合多个经营部门,集合经营资源,通过大型活动或重要节假日的活动策划,搭建具有传播影响力的展示平台。商报此举果然得到商家追捧,他们不仅前来展示,而且还期待商报参与到他们企业中,为他们服务,量身定做广告信息等。记者在重庆的采访中,即使商报的竞争对手对商报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重庆商报的活动策划数量多,活力大,连续不断颇具创意的活动营销促使其高速发展。据了解,商报每年有一定规模的策划活动都在近百个左右。一年一度的“时尚产业周”、“年度行业飚榜评选.. ”、“美食节.. ”、“汽车节”、“读者节”、“圣诞狂欢节”等已成为影响重庆的大型品牌节日。

  在资源配置方面,“二八理论”在商报也被充分利用。据郭汉江介绍,以前的经营资源配置几乎是平均用力,所以在版面表现等方面无疑造成资源浪费。为改变这一现象,商报对经营资源进行整合后,用80%的资源(人力、物力、版面)去打造20%的事情,如确立汽车、地产、财经等重点行业和版面。

  除了广告经营模式的变化,原有的发行模式也在求变。2000年以前商报就组建了重庆第一支正规而又专业化的报纸发行队伍——商报“小红帽”,彻底打破了重庆报业代理商把持渠道的发行格局。从该年度开始,

  商报一直坚持商报与读者零距离的发行模式,商报发行员第一时间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一模式使商报的发行较当时的晨报、晚报有优势得多,让商报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群,在读者结构方面,知识型和家庭型读者占绝大多数。

  2004年,对于许多重庆本土报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也是转折性的年份。陕西华商报系空降重庆,携雄厚资金和人才吞下当时已经残喘的《现代工人报》,更名为《重庆时报》,欲与晨报、晚报和商报等一较高下,重庆媒体之争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但即便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此时的《重庆商报》依靠已经形成的灵活的经营机制、市场化的经营策略、品牌化的包装推广远远跑在了时报的前面,“从2002年开始, 6 千万、1亿、1.6亿、2.1亿、2.3亿、2.5亿,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商报连续有四五年都是40%~50%的高速增长。”郭汉江谈到。《重庆商报》真正跻身为重庆主流强势媒体恰是在时报登陆重庆的前后两年。

  风雨磨合

  然而, 恰是在发展的盛夏,重庆报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 0 0 5 年1 1 月,原属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的重庆商报社整体划转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由于体制与文化上的差异,商报从此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磨合,特别是搏击多年的商报早锤炼成纯市场化的报业实体,要融入集团这个多少带有一些计划色彩与机关作风的大家庭,恰是南橘北枳,曾经受过不少“委屈”。

  也是在那段时间, 关于商报财经报的定位成为重庆网络关注的焦点,不少网民以为,商报会走向死胡同。“在中国,一份纯经济类的报纸若没有强大的资金、人力支撑,生存将非常艰难,很可能就走向了死亡”,一位负责《经济观察报》等大牌财经平媒的职业报人曾经断言。然而现实出乎这位报人的预料,郭汉江在内容的定位上有自己独到的一套见解,“由于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办成纯粹的经济类报纸将难以存活。当然我们也在逐渐加大对经济新闻的侧重,但若要脱离区域情况,违背市场原则,冒着失去读者的风险迎合商字,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管并不并入集团, 商报的发展脚步不会停滞甚至倒退,郭汉江认为,求变、求活、求发展是商报发展的根本,对于新闻产品,郭汉江提出

  “主流、好看、轻松、有用”八字办报理念。用他的话说,八个字很实在,但也很实用,《重庆商报》随之坚持以“主流、好看、轻松、有用”

  的办报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新闻提质”、“转型攻坚”、“报网互动”为目标的,坚持以经济和民生为特色的定位,坚持以市场调查和市场考核为报纸采编质量的评判标准,坚持以策划带动版面、以策划形成特色的操作思路。

  如果将采编与经营比喻成报纸的两只手,商报经营的手似乎伸得更长。记者了解到,商报的策划一直是其经营的主导。面对市场竞争,策划也逐渐集中在“策划、活动、服务、速度”八字方针上展开。

  商报在2004年就成立单独的策划中心,将报社的新闻策划资源和经营策划资源整合到一起,通过整合报社的资源,强化策划对采编和经营的助推作用,从而提升报社在当地的传媒竞争力,拉动广告收入。比如与重庆市政府合作的三峡国际旅游节,创意重庆国际城市形象论坛,理财节,第四届、第五届中华美食节,家博会;十七届全国书市,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品牌大考,商报教育专家联盟;与媒体及其他资源平台合作的,中国住交会“三名”评选,中国案例评选,汽车风云榜,新丝路模特大赛,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等等。客户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提升品牌,又拉动销售,与商报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回顾四年来的风雨磨合,商报由原来的人才流失到如今的再发力,集团也给予了商报非常充足的土壤。在集团的四张大报中,给商报的政策也是最宽松的。不仅维持了商报原有的体制、资源配置和干部队伍,而且允许商报实行独立核算,也不用向集团上缴利润,为商报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经历磨合期后,商报的活力再次被激发。

  打造小航母

  2008年下半年,一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让商报人意识到,这场危机同样会波及商报,如果应对不适当,商报或许会被这场危机拖垮。去年的年终会上,郭汉江就在全报社敲响警钟,也适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策略。

  “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慢慢显现出来,我们今年的策略是大小通吃,而不再是以往的抓大放小”。

  大小通吃不仅体现在商报经营上,各个行业都要全面开花,多点出击。策划竞争更为显现,商报要求策划中心、各个事业部和广告代理公司无论大小策划都要做,不仅做好展示平台,而且要服务好广告客户,在整个市场广告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将更多的份额赚进重庆商报社。记者在策划中心采访时,看到该中心策划人员都在忙碌,每个人都有策划案,每个月都有大型、中型策划活动。从前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商报的策划活动的确为商报赚足了吆喝,汽车、地产、财经等行业的36%广告份额为商报所拥有,参与活动的广告客户也对商报的策划大声叫好。2009年3月19日,是《重庆商报》汽车周刊发布的日子。记者注意到,当日的商报光汽车品牌广告就有整整30个半版。

  可以说,商报的整合举措在办报理念和方向上因这场金融危机实现了大突破。《重庆商报》总编辑张宪民介绍,该报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办报理念——“主流、好看、轻松、有用”,2009年初进行全新改版,并在贯彻“原创、独家、声音、互动、活动”这一改版原则,在做强民生新闻的同时将着力打造财经新闻版、证券新闻版、理财新闻版以及财经周刊。同时,强化报网互动新闻版并增加记者博客,前者实现与大渝网的互动,后者在全国纸媒体中率先尝试这样的新闻视角。

  无须讳言的是,商报的基础的确是目前重庆几张都市报中最好的,除了《重庆商报》这个主体,郭汉江已经开始在谋划打造两报一网一中心的“小航母”。目前,报纸方面集团已完全委托商报经营管理《渝洲服务导报》,经过重新谋划发展,将与现代传播等联手打造,由邵忠的团队负责模板与内容的建设,商报负责经营,现在已经进入工商注册阶段。

  另据郭汉江介绍,大渝网的发展势头良好,去年实现了百分之四十几的增长,今年1~3月份仍实现了8%的增长。

  布局中的一个中心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不啻为一块金字招牌。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管、商报为法人代表的对外交流中心,是《重庆商报》实现“提升品牌、广告增量、以会养会”目标的平台,通过与政府的联姻,目前招商已将近三百万。

  “我一直相信冬天的时候越是没有声音,春天来到的时候也许就可以积蓄更多的力量。我们拥有几大良好资源。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别的报纸用单一渠道进行发展的时候,我们拥有的资源已经整合为一个套餐。拿做广告来说,客户是愿意只在报纸上刊登,还是愿意既有日报又有周报,又有网络呢?”郭汉江自信满满,商报人也自信满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